書法家畢雲揚:何爲書法中的「勢」?

這一講主要是跟大家講解一下如何去關注空間,如何去學空間,如何去自然地書寫。什麼是好的方法呢?輕鬆自然地書寫!在輕鬆自然的書寫情況下,關照到大關係,筆法和字法。最重要的是,①很多人一寫字就只看到筆畫,筆法怎麼寫,單個字中具體的看不到;②對這種白色的東西,字內空間和字外空間視而不見。 針對大家這幾方面的不理解,和大家講一講“勢”和“空間”

1.上下的勢。尤其是行草書,有人寫得上下字斷氣了,怎麼訓練自己呢?寫的時候上一個字的末筆和下一個字的首筆相“連”,串起來,這種“連”是需要專業訓練的,佈置的第一個作業是:(上下的)勢練一天,至少4小時。把要相連的部分寫完,再去調鋒沾墨都可以,這個如果能練到條件反射,這樣的勢就很貫通。

書法家畢雲揚:何為書法中的“勢”?

2.空中的勢。這是很多人忽略掉的非常重要的一點。比如“報”字,落筆前空中繞動筆尖,感覺差不多位置時下筆,如老鷹在空中盤旋,“老鷹撲兔”,這個在古人的書論裡有記載。寫的時候筆畫從空中過來,一個字要寫兩分鐘,我們在學的時候是做過訓練的,這個方法教給大家,每個地方的發力點要找到。 “故”字,(直接落筆就寫)是不對的,真正的寫法,我建議空中把勢做足,(左右離得)很開,這也是勢。有些筆畫有意地另外再接筆,這個可能書寫沒那麼流暢,但是它的勢很足,字的氣勢就不一樣。

書法家畢雲揚:何為書法中的“勢”?

3.空間的勢,重點講。《伯遠帖》中的“伯”,勢就很大,靠空間空白來造勢,這也是一種,右邊單人旁離得很遠,拉大來造勢。帖上還如“以”、“相”的左右空間,看“永”字,中間誰都不靠,特別大。通過拉開左右間隔,一般左右結構的字有縮緊和放開,這招學過來,在創作中要用的。“以”之前的三個字都是縮-縮-縮,到這裡突然放開。每個帖都會找到這樣的例子。這是以左右結構的字來造勢。上下結構的字也是靠空間。

書法家畢雲揚:何為書法中的“勢”?

4.談到“勢”,回憶一下剛才講的勢,第四種勢就是字內空間,很多人的字我說他沒打開,很拘謹, “字內空間”很多人注意得少,我這裡總結了一些圖片來講解一下。還如“故”,首先,它左右是打得很開的,行草書裡都沒有直線啊,(每個筆畫連起來)構成一個方的空間。a、它左右有開合,b、中間的空間特別大,c、右邊方形空間特別大,這就是“勢”,這是很多人寫的時候容易忽視的。

5.儘量把勢做足,專門單字練習,有時候通臨一下再寫單字,單字寫了再通臨一下,筆畫是在中間跳來跳去的,繞筆部分象鳳眼。總結一下①外圓內方,外圓的勢,內方的空間;②鳳眼的空間,如《聖教序》裡王羲之寫“有”所寫出來的,說明它有三個面構成,空間是有規則的形狀的。

書法家畢雲揚:何為書法中的“勢”?

書法家畢雲揚:何為書法中的“勢”?

6.這是截取顏真卿的字,草書“廬子”,我們放大看幾個空間,出現三個大的空間。我們一般在寫繞筆的時候,不要寫成圓圓的空間,這是大忌!它應該是個多邊形,1-2-3-4-5邊,雖然看起來是圓的,裡面的空間有方意,是帶方意的,是好的,這是第③種。

書法家畢雲揚:何為書法中的“勢”?

書法家畢雲揚:何為書法中的“勢”?

7.王羲之的字內掖的多,王獻之、顏真卿字外拓的多,為什麼要外拓,就是空間大。“又聞”,“又”,藏鋒起筆-跳起來,繞筆換面,有鳳眼。“聞”,筆順:點-豎-點-橫-折(兩筆完成)-鉤-橫-豎-橫-橫-提-長豎。形成的空間是第④種,馬路式空間。“相”也是。“永為”的“為”,是第⑤種,氣球式空間。就象吹氣球,有個吹氣口,可以分解成1-2-3-4-5-6,很多線段在轉換。示範,接筆,並筆上去,寫的時候專門關注到這個空間怎麼寫,勢很大,膨脹的、鼓起來的感覺。

書法家畢雲揚:何為書法中的“勢”?

書法家畢雲揚:何為書法中的“勢”?

書法家畢雲揚:何為書法中的“勢”?

8.如果對空間不太敏感的話,建議大家把“八大山人”的字帖買過來,看他是怎麼造的,不一定要臨他的字,看他怎麼去學。後面的人得到古人的就一面,就把它無限放大,做到極致,也能夠千古留名的。看王獻之《地黃湯帖》裡的“尚”,王羲之也是這麼用的,(造大空間用筆)1向上-2寫平-3往下走一點點-4-5-6-繞個小圈,a、空間不要分割得太碎!如果小圈繞大,兩個空間平均了,就太碎。“八大山人”有時候寫得並在一起,都看不到,就沒有小空間只做大空間,這是一種處理方式,在古人的基礎上做了一小步,成為大師了;如果你非要搞得“面目全非”的也不行;b、李雙陽老師在創作的時候,是不靠的,有禪意,有“隔空換氣”的感覺,也是可以的。

書法家畢雲揚:何為書法中的“勢”?

書法家畢雲揚:何為書法中的“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