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古民居,我們在行動——走進臨賀故城孟家大院

古建築、古民居作為中國鄉土文化的凝結,具有典型民族風格、時代特色、地域文化特徵,是歷史積澱的見證,是薪火相傳的文化根脈。

保護古民居,我們在行動——走進臨賀故城孟家大院

近年來,八步區高度重視鄉村古建築、古民居的修繕和保護工作。使群眾對古建築、古民居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保護行動逐漸深入。

行走在臨賀故城,古城牆、宗祠寺廟、民居大院、文筆塔、桂花井、老碼頭等等這些都是故城千年的歷史見證。近年來,八步區高度重視做好鄉村古建築、古民居的修繕和保護工作,如今的臨賀故城正逐漸恢復當年的風采,而孟家大院則是故城最具北方特色的一座深宅大院。

保護古民居,我們在行動——走進臨賀故城孟家大院

在孟家大院記者看到,雖屢經戰亂,飽經風雨,大院依然氣勢恢宏。青磚、瓦簷、石門墩、磚拱門、屏風木雕、壁畫,齊整嚴謹,清新獨特。院院相連、上下相接、曲徑通幽。據瞭解,這是臨賀故城目前保存下來唯一保持有北方傳統五進制四合院佈局的明清時期建築,別有一番韻味。一旁的修復施工人員,正在細緻地對大院內破損的牆體以及瓦面進行修復。據孟氏族人介紹,近十多年來,族人各自忙碌工作和生活,加上對古民居修繕意識不強,使得大院沒有得到良好的修繕保護。近幾年,各級政府部門高度重視鄉村古建築、古民居的修繕和保護工作,大家也越來越意識到保護鄉村古建築、古民居的重要意義。從2016年起臨賀故城孟氏家族成員開始商討自發籌集資金修繕孟家大院,2017年一期工程籌集資金17萬元,按照文物保護修舊如舊原則,對大院破損的磚牆、木頭、瓦面進行了修補。2018年4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把賀街鎮列為第一批廣西特色小鎮培育為宗祠文脈小鎮,更增添了大家努力傳承歷史文脈的信心。目前孟氏族人正在積極籌集第二期資金對大院內部格局、門窗雕花裝飾等按原樣進行修復。

保護古民居,我們在行動——走進臨賀故城孟家大院

保護古民居,我們在行動——走進臨賀故城孟家大院

據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賀縣誌》記載孟家在故城城東,上河東街),是亞聖孟子後裔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孟氏族人從山東來賀縣做官落戶,明朝萬曆年間在臨賀建院落,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大院佔地面積近20畝,臨賀江而建,房屋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按照北方四合院建築結構設計建設。

保護古民居,我們在行動——走進臨賀故城孟家大院

保護古民居,我們在行動——走進臨賀故城孟家大院

據《賀縣誌》、《中國地方誌集成》、《清實錄》以及孟氏族譜記載。孟氏族人,忠孝節義、高風淑德。元明清時期廣西賀縣出過孟鼎、孟才、孟欣然、孟元善、孟績銘、孟洋等多位有史書記載的封官授職人物,同時記載有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據《賀縣誌》(卷三政治部)記載,對亞聖孟子以及先賢孟孫氏在臨賀故城文廟皆配尚食祭祀。

解放前,臨賀故城孟氏族人發揚革命傳統,積極投身革命鬥爭,其中孟志谷同志在賀縣從事地下革命工作,為解放賀縣做出了貢獻,1957年12月9日得到國防部表彰,1985年8月1日得到賀縣人民政府表彰。

這一處處古建築是一道道美麗的景觀,更是通楚古道、瀟賀古道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和複製的滄桑的歷史見證。保護古民居,我們在行動,對前人的文明創造負責,就是對後人真正的文化傳承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