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現場:第29軍將士奮起抗日死傷遍地


“七七事變”期間的宛平城東城門。這組照片由瑞士攝影師瓦爾特·博斯哈德拍攝。他1931年來華,任《新蘇黎世報》、《生活》、《世界畫報》記者。“七七事變”爆發時,他恰在北平,冒著炮火拍攝了這些現場照片。“七七事變”爆發,標誌著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全面抗戰正式開始。

第29軍士兵在平漢路沿線阻擊日軍,步槍和大刀是他們的標配。1937年7月7日晚,日軍藉口士兵“失蹤”,挑起“七七事變”,擺明了是要擴大對中國的侵略。針對日軍炮轟宛平城的挑釁行為,中國守軍第29軍奮起抵抗。

被日軍炸燬的宛平東城門。蔣介石對日軍的圖謀有清醒認識,他在7月8日得知事變消息後,第一道命令就是“固守宛平,就地抵抗”。同日,他還命令第29軍軍長宋哲元:“宛平城應固守勿退,並須全體動員,以備事態擴大。”

受傷的第29軍士兵被從瓦爾特·博斯哈德乘坐的汽車上抬下來。第29軍將士的抗日熱情非常高漲,他們表示:“願與盧溝橋共存亡”,“日軍要求我軍撤出盧溝橋,則有死而已,盧溝橋可為吾人之墳墓”。

宛平城門處,一名舉著白旗的士兵通過門縫將日軍的投降條件書塞入城內。日本一面假意談判,極力麻痺中方,一面大量從國內調兵到華北加緊侵略。好在蔣介石並沒有被迷惑。7月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電令全國備戰,並令第26路軍孫連仲等部4個師歸宋哲元指揮,開赴保定、石家莊,支援第29軍作戰。


北平街頭的防禦工事。宋哲元、張自忠等人,對日軍的目的缺乏清醒判斷,認為“目前日本還不至於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只要我們表示一些讓步,局部解決仍有可能”。他們仍致力於通過交涉解決事變,與新任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進行了多次談判。蔣介石得知後大怒。

北平一城門處的中國守軍防禦工事。7月13日,蔣介石再次命令宋哲元:“中央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毋為瓦全,以保持我國家之人格……此次勝敗,全在兄與中央共同一致,無論和戰,萬勿單獨進行,不稍予敵方以各個擊破之隙,則最後勝算,必為我方所控。”

北平大學生奔赴盧溝橋,支援第29軍,願與此橋共存亡。守城士兵和熱血青年,都是民族的脊樑。

29軍傷兵進入北平城治療。宋哲元在作戰方針中,決定“對敵實施持久防禦,伺機再轉為攻勢”,將兵力分成三路,第一路軍防守北平地區,第二路軍防守天津地區,第三路軍防守察哈爾省。

受傷的中國平民。7月16日,日本調動10萬陸軍來華,17日東京五相會議決議,動員40萬日軍侵華。日軍第五、六、七、十二、二十六等五個師團移往前線,佔據豐臺,並進攻宛平。

南苑附近,被日軍飛機炸死的29軍士兵。7月28日上午,日軍步兵在飛機、炮兵支援下,對南苑第29軍營房展開進攻,切斷南苑守軍的北平方向的退路。第29軍約2萬人因火力弱勢,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通信設備很快被炸燬,聯絡中斷,指揮失靈。

南苑附近,被日軍飛機炸死的戰馬。7月28日下午1時,南苑戰鬥結束。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在混戰中壯烈殉國;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在向北平方向突圍時,也英勇犧牲。7月29日北平失守,第29軍撤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