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非遺故事|濃情端午糉飄香 西秦刺繡展新貌

陕西非遗故事|浓情端午粽飘香 西秦刺绣展新貌

陕西非遗故事|浓情端午粽飘香 西秦刺绣展新貌
陕西非遗故事|浓情端午粽飘香 西秦刺绣展新貌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按照民間習俗,要吃粽子、掛香包。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千陽縣舉辦的首屆西秦刺繡文化旅遊香包節在南寨鎮閆家村舉行。

在香包節現場,農村婦女手工製作的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香包被集中懸掛展示,其中有傳統的菱角形、橢圓形、心形香包,也有羊、馬、雞、小鳥等動物造型的香包,還有“吉慶有餘”“魚兒鬧蓮”“榴開百子”“鳳凰戲牡丹”等有著美好寓意的刺繡作品。虎頭帽子、五毒馬甲、繡花鞋、門簾、被罩、坐墊等日常生活用品紛紛被繡上了精美的圖案,濃眉大眼的布老虎、肥頭大耳的豬枕頭、滑稽可愛的雙頭小毛驢等刺繡作品,這些集審美欣賞與實用功能於一體的物品,都是千陽勞動婦女自己創造的,寄託著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既有地域特色,也富含生活情趣。

陕西非遗故事|浓情端午粽飘香 西秦刺绣展新貌陕西非遗故事|浓情端午粽飘香 西秦刺绣展新貌
陕西非遗故事|浓情端午粽飘香 西秦刺绣展新貌

千陽縣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刺繡之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秦刺繡的傳承、生產、保護基地。被稱為“母親藝術”的千陽刺繡以獨特的地域風格獨領風騷,深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產品遠銷東南亞和歐洲。

西秦刺繡的發源地之一——閆家村

千陽縣南寨鎮閆家村是西秦刺繡的發源地之一,這裡的農村婦女以她們靈巧的雙手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延續、傳承著西秦刺繡的製作技藝。這裡因刺繡而脫貧,也因刺繡而名揚國內外。

在閆家村刺繡作品展覽館,西秦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李愛姐老人的事蹟介紹和作品簡介赫然在牆。她的作品題材廣泛,色彩豔麗,具有粗獷的陽剛之氣,反映了當地農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其代表作品《老虎枕》《鎮宅獅》《福在眼前》等多次獲得省、市級獎項。

當年就是她手把手地把西秦刺繡的絕活傳給了村裡的婦女。一到農閒時節,村裡的女人們都會聚集在李愛姐家裡學刺繡,這不僅加深了彼此之間的感情,也讓傳統刺繡技藝得以傳承和延續。隨著時間的推移,西秦刺繡不僅在本村有了重要影響,還影響了周邊村子的婦女,吸引她們紛紛前來學藝。李愛姐因此聲名遠播。2014年,北京藝術學院的一隊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閆家村,向80歲高齡的李愛姐學習刺繡技藝。學生們對西秦刺繡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老人也不厭其煩地教授,就在學生們學習的第18天,李愛姐終因勞累過度而不幸去世。

李愛姐過世後,她的學生——同村的姐妹楊林轉、李銀惠等繼承了老人的精湛技藝,繼續傳承西秦刺繡的精髓,帶領全村婦女,通過自己靈巧的雙手製作最美的“母親藝術”,傳遞著偉大的母愛,編織著自己的美好生活。如今,許多婦女的作品已轉變成商品銷往國內外,一些貧困家庭也因此脫貧。西秦刺繡在當地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帶動周邊鄉村貧困家庭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閆家村的楊林轉在千陽縣職業學校給學生授課逾3年,同時培訓貧困家庭婦女400多人。

陕西非遗故事|浓情端午粽飘香 西秦刺绣展新貌

在脫貧攻堅戰中展示巾幗風采

千陽縣南寨鎮閆家村是一個貧困村,為了讓這裡的老百姓脫貧,千陽縣政府大力扶持當地刺繡產業做大做強,幫助當地村民將傳統刺繡工藝品製作技藝轉化成一種自謀生路的本領。

千陽縣南寨鎮黨委副書記王志剛說,在政府部門的扶持下,目前南寨鎮已成立3個刺繡合作社,採取能人帶動的辦法發展刺繡產業,吸收貧困家庭婦女440多人,每位成員月平均收入1000多元。現在,在李愛姐學生的帶動培養下,全鎮有1000多名婦女從事刺繡工藝品製作,並且選出了8位“西秦巧娘”進行引領,保證產品質量。當地生產的手工刺繡產品採取統一設計、剪裁、縫製和銷售,刺繡產品也由8個品種發展到如今的100多個品種,並採取網上銷售、實體店銷售及各類博覽會銷售等銷售形式。目前,全鎮刺繡工藝品年銷售額平均為1000多萬元。

閆家村的脫貧舉措也帶動了千陽縣的其他鄉鎮,據千陽縣文廣局局長呂明強介紹,近年來,千陽縣大力推進傳統刺繡產業轉型升級,以“公司+協會+農戶”的產業發展和生產經營模式,助力脫貧攻堅。全縣21個刺繡專業合作社,吸收貧困家庭社員7058人,佔全縣貧困人口總數的60.8%。去年,千陽縣刺繡產業實現銷售收入6800多萬元,從事刺繡製作的貧困家庭婦女年人均增收2800元。千陽縣舉行本次香包節的目的就是通過展示刺繡、香包等民間工藝品的形式,進一步助力群眾脫貧增收。

陕西非遗故事|浓情端午粽飘香 西秦刺绣展新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