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拼多多不約而同選擇對標Costco,它有什麼魔力?

雷軍曾在演講中稱,有三家企業的範例對他創建小米影響深遠,一家是同仁堂,一家是海底撈,而第三家則是Costco(低毛利、高效率)。

而剛剛提交在美IPO申請的拼多多也在招股書中提及自己是Costco+Disney的模式(物有所值,並好玩)。

巴菲特的伯克希爾早在2000年就開始買入Costco,芒格更是Costco的董事會成員。

小米和拼多多不約而同選擇對標Costco,它有什麼魔力?

隨著亞馬遜等電商的入侵,過去十年間,美國大型零售百貨Sears、Macy's、JC Penny市值大幅縮水,股價跌去超過一半,而同樣是傳統零售商的Costco十年3倍。

小米和拼多多不約而同選擇對標Costco,它有什麼魔力?

看了一下Costco$(COST)$的模式,如果要說新零售,我想Costco是一個標杆。

成立於1983年的Costco是全美第二大零售企業(僅次於沃爾瑪)、第一大會員制倉儲超市。Costco的slogan是 A commitment to quality and value(質量與價格的保證),目標客戶主要面向中產階級消費者。截止2018年5月,Costco經營750個倉儲超市,其中520個在美國和波多黎各,98個在加拿大,其餘分佈在墨西哥、英國、日韓、臺灣等國家。Costco作為會員制倉儲超市的創始者,選址策略總是在較偏遠位置開設倉儲式大店(平均單店經營面積1.34萬平方米),並提供充足的停車空間以滿足一站式購物需求,產品策略精簡SKU、嚴控品質、以最低價格提供最優質商品,同時高效運營、快速週轉,以會員費盈利。

小米和拼多多不約而同選擇對標Costco,它有什麼魔力?

Costco的關鍵詞一:會員制

只有會員或者會員帶的朋友才能進入Costco消費。Costco的會員卡分成下面三類,黑卡年費$120,但是黑卡有個超大現金福利,2%的消費返現,但每年有$1000的返現上限。也就是如果你每年消費超過$500,返現就可以Cover卡的年費。商務卡用於企業採購,有的情況下可以免消費稅,還可以付費辦理更多副卡,主要考慮企業便於不同員工採購。最常用的是金卡,開放給個人的,收費跟商務卡一樣都是年費$60。每一張卡都可以有一張附屬卡。

小米和拼多多不約而同選擇對標Costco,它有什麼魔力?

小米和拼多多不約而同選擇對標Costco,它有什麼魔力?

根據2017財年報告顯示,付費會員人數達到4940萬,加上附屬卡,持卡人數已經超過9000萬。更重要的是續費率,美國和加拿大地區的會員續費率高達90%,而全球範圍內達到87%。

小米和拼多多不約而同選擇對標Costco,它有什麼魔力?

為什麼Costco 保持如此高的續費率?

會員制的本質是服務契約精神。可以理解為服務者和被服務者建立了一個契約關係:會員預先支付會員費,Costco提供最大化會員利益。會員在任何時候覺得Costco違約或提供不到位,可以單方面終止契約。

當會員付費之後,Costco就不再考慮如何“賺差價”,而將會員和自己綁在同一鏈條中,思考如何給用戶最好的東西,最好的體驗。這是服務者和被服務者的利益高度一致。

當然,Costco對其會員的服務也是極致的,會員可以任何時候無條件退會員卡並得到全額退款。無理由退換貨也不是從亞馬遜才開始的,Costco在退換貨方面,除電子產品外(電子產品90天免費退換),任何商品均無條件退換,吃了一半的水果、拆過包裝的零食、穿破的衣服均可以退。還給Costco購買的家電提供安裝/使用等免費技術支持,還有更多元化的免費或專屬折扣的增值服務涉及個人理財服務、旅遊出行、體檢、洗牙等等。

Costco的關鍵詞二:低毛利

從Costco的財報中我們看到,公司的收入分為銷售收入和會員費,2017財年銷售收入為1261億美元,但是毛利率僅11.33%。會員費收入28.53億美元,佔總收入僅2.2%,但卻貢獻主要盈利點。

小米和拼多多不約而同選擇對標Costco,它有什麼魔力?

Costco傳輸的品牌印象就是低毛利、高品質的高性價比商品,增加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從而更加願意續費會員。而會員費的收入來源又保障了Costco敢這麼低的毛利,僅是沃爾瑪的一半,沃爾瑪經過幾十年“天天平價”的革命,才將毛利率控制在了22%到25%之間。

要知道大多數零售商家每天都在變著法子提升毛利水平,而且很多百貨商會有毛利率保護(即單品毛利率不得低於多少),否則需要走特批,而Costco創新式的反其道而行,規定任何一款商品的毛利率不超過14%,否則需要高層特批。

Costco同時給供應商壓力,如果供應商在別的地方定價比在Costco低,那麼它的商品將永遠不會再出現在Costco的貨架上。

所以對於Costco來說,毛利只是抵消日常的經營開支。雷軍曾經說過,規定了毛利的上限,反而倒逼企業去提高運營效率和降低運營成本。我相信這是與大多數零售企業完全不一樣的經營管理哲學。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雷軍說小米硬件綜合利潤永遠不會超過5%,還是拼多多的極低毛利模式,都是跟Costco有異曲同工之妙。

Costco的關鍵詞三:只賣最好的

Costco的精品策略:不求多,但求精。根據2017財年報告,單店SKU在3800個左右,每個小的細分商品品類只有1-2中選擇。

如何精選?從成立至今,Costco的每款商品都須經過管理層親自挑選試用,並從中挑選有“爆款”潛質的商品。曾有調查說在Costco商品中,賣得最好的是衛生紙,Costco比大多數同行更關心衛生紙。它僱傭技術人員測試了衛生紙的厚度、強度和柔軟度,將經理派往紙廠,在生產過程中檢查每一個可能會影響到紙質的因素。

低SKU帶來的直接正面效果是,提高了單品的採購量,對於選中的商品,Costco往往採取買斷供應商的策略,Costco裡的很多商品在其他零售渠道是沒有的。Costco不僅增大了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獲得更優惠的進貨價格,還增強了對供應鏈和倉儲的管理能力,保持較高的存貨週轉及資金運營效率,Costco庫存週期只有29.5天,遠低於沃爾瑪的42天,Target的58天。

另外,Costco在1995年創立自有品牌Kirkland,那個堅果我超級愛吃。自有品牌的供應鏈高效、營銷費用、品控可靠,享有高盈利能力,Kirkland產品涵蓋食品、生鮮、酒類、保健、藥品、日用、母嬰、服裝等,已佔Costco總銷售額的20%以上。Kirkland一般採用OEM供應模式,從設計、製造、出貨再到賣場銷售可以在一週內完成,產品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或個性化述求進行改變。Kirkland已成為品質的象徵,堅果可以算全美銷售排名第一第二的品牌。

小米和拼多多不約而同選擇對標Costco,它有什麼魔力?

總結來說,Costco成功歸結起來就是三個極致:極優的商品,極低的價格,和極好的服務。很好地詮釋了零售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