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非遺故事丨被《舌尖上的中國》忽略的洛南空心掛麵

陕西非遗故事丨被《舌尖上的中国》忽略的洛南空心挂面

“我們完全不知道舌尖上的中國來陝西拍攝的事情,然後節目播出了,陝北吳堡的空心掛麵火了,周圍的朋友不少都替我父親遺憾呢。”家住洛南,也做空心掛麵的李念平,現在提起這件事,除了為陝西非遺傳承人、父親李長滿遺憾之外,還有些許不甘。

陕西非遗故事丨被《舌尖上的中国》忽略的洛南空心挂面

他的遺憾與不甘是有理由的,2011年陝西省公佈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父親李長滿的洛南空心掛麵和吳堡張家山空心掛麵是一起入選的。如今後者火遍了全國,前者的知名度還只停留在當地。

陕西非遗故事丨被《舌尖上的中国》忽略的洛南空心挂面

李長滿做了一輩子空心掛麵,今年61歲的他,還保持著一天做50斤掛麵的節奏。和麵、搓條、盤條……李長滿嫻熟地進行著每一個步驟,經過他的手,掛麵也從碗口粗變成指頭粗,再變成筷子粗、鋼針粗。

陕西非遗故事丨被《舌尖上的中国》忽略的洛南空心挂面

李長滿之前40多年的人生,基本就是按這個節奏度過的。和那位被舌尖上的中國炒火的“掛麵爺爺”一樣,曾經的他也面臨著無人傳承這項手藝的尷尬。因為對年輕人來說,做空心掛麵實在是太苦了,而且年輕一代的人生,也比他的選擇更多。

陕西非遗故事丨被《舌尖上的中国》忽略的洛南空心挂面

三個子女中,兒子李念平雖然掌握了製作空心掛麵的技藝,但在大學畢業後還是選擇去當了一名公辦教師。兩個女兒,一個遠嫁福建,另一個則在北京工作、結婚。一部舌尖上的中國,或多或少的改變了他們對於空心掛麵這項世代家傳非遺技藝的看法。

陕西非遗故事丨被《舌尖上的中国》忽略的洛南空心挂面

如今已經回到洛南的小女兒李惠利坦言,如果不是因為舌尖上的中國,她可能也不會放棄北京的工作,回來做空心掛麵的。她甚至已經說服了自己的老公,辭掉北京的工作回來幫父親打理空心掛麵的生意。如何做好空心掛麵,在外邊打拼多年的李惠利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

陕西非遗故事丨被《舌尖上的中国》忽略的洛南空心挂面

而李念平,一有空閒,便去為自家的空心掛麵奔走。他說自己現在看了一塊場地,正在跟對方談,如果順利的話,他們家的空心掛麵立刻就會從如今的合作社升級為正兒八經的企業。

陕西非遗故事丨被《舌尖上的中国》忽略的洛南空心挂面

李惠利和李念平都說是受到了紀錄片的刺激,一方面意識到自己家抱著個金字招牌,另一方面則明白,不去宣傳營銷,金字招牌永遠也就只是一個招牌。

陕西非遗故事丨被《舌尖上的中国》忽略的洛南空心挂面

對於子女們的新想法,曾經李長滿是沒有什麼感覺的,甚至還有些牴觸。他只知道把面做好,自己年紀大了,很多事情搞不明白,也提不起太多的興趣。直到2016年,兒子替他爭取了一個名額,跟隨著洛南縣去參加了楊凌農高會,這才打開了他的眼界。

很多人都來買我做的掛麵,有人第一天買了,過幾天又來買。”李長滿說當時自己就後悔帶的空心掛麵有些少。同時他也明白了,只窩在秦嶺山裡悶頭做面是沒人知道的,而當你的名聲傳出了大山,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買你做的掛麵,年輕人看到了商機自願加入,老手藝自然也就傳承下去了。

陕西非遗故事丨被《舌尖上的中国》忽略的洛南空心挂面

想通了之後,老李家空心掛麵的發展便邁上了快車道——去媒體做節目、參加創業大賽、註冊商標、成立合作社……李長滿也搖身一變,成為了合作社的理事長,除了做掛麵之外,也開始學著管理和經營。

陕西非遗故事丨被《舌尖上的中国》忽略的洛南空心挂面

老李家居住的西壩村位於一座名叫陽虛的山下,長久以來這裡都流傳著倉頡造字的傳說,倉頡造字的傳說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所以李念平在給自家掛麵註冊的商標時,便選擇了“倉頡老李家”這個名字。

陕西非遗故事丨被《舌尖上的中国》忽略的洛南空心挂面

而李長滿的肖像,也像阿香婆瓶子上的照片一樣,成為了醒目的商標。二者一起被印到了空心掛麵的包裝帶上,被做成標識牌掛到了村口和鎮上,李長滿的微信,則添加了許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回頭客”,越來越大的需求,也催促著李家人該儘快提檔升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