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倫勃朗 《自畫像》 布面油畫 102x80cm 1640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藏

作為17世紀最偉大的荷蘭藝術家和美術史中不可忽略的篇章,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人們不僅對他的代表作《夜巡》等作品耳熟能詳,對其半生富足、半生潦倒的人生經歷也略知一二:倫勃朗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不僅憑藉《杜普教授的解剖課》一舉成名,還和其妻兒過著富足的生活。但其生活在《夜巡》面世後產生了重大的變化:不僅作品受到了質疑,其頗懂理財的賢內助妻子也於同年撒手人寰。此後,倫勃朗的生活便頗為窮困,連最後去世時的棺材都是朋友湊錢買的……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倫勃朗 《夜巡》 布面油畫 363x437cm 1642年 阿姆斯特丹美術館藏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倫勃朗 《杜普教授的解剖課》 布面油畫

169.5x216.5cm 1632年 荷蘭海牙毛裡茨海斯美術館藏

然而,倫勃朗的成名並不是故事的開始。雖然其成名作《杜普教授的解剖課》是在其移居荷蘭首府阿姆斯特丹之後創作的,但其繪畫創作的深厚功底則是在其家鄉——萊頓,一步步積累起來的。6月17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的“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則是倫勃朗在萊頓生活時光的回顧。萊頓收藏館的創始人為美國企業家、收藏家托馬斯·S·卡普蘭(Thomas S. Kaplan),其在2003年開始收藏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作品,而收藏館的名字就是以倫勃朗的出生地命名。本次展覽精選肖像畫、歷史畫和風俗畫三大主題,力圖重現荷蘭黃金時代的創造力。其中展出了萊頓收藏館收藏的11件倫勃朗油畫作品,這些作品大都作於萊頓,可以讓我們對早期的倫勃朗有更好的認識。除此之外,展覽還會展出倫勃朗的學生和同期藝術家的作品,以及和倫勃朗同時代畫家們的風俗畫作品,這些作品是其早年生活狀態和社會環境的有力註解。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展覽開幕現場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萊頓收藏創始人托馬斯·S·卡普蘭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特展現場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開幕後嘉賓參觀展覽

偉大的開端:倫勃朗在萊頓

倫勃朗1606年生於萊頓,是九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其父是當地的磨坊主,並在萊頓擁有一些房產。可以說,倫勃朗出生於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倫勃朗早年在拉丁學校接受了精英教育,並在14歲的時候被萊頓大學錄取。然而,他從未到大學報到,而是轉身投入繪畫行業。由於瞭解倫勃朗的藝術天賦,父母對其學畫採取了支持的態度,他們為倫勃朗支付了昂貴的學畫費用。從1620年開始,倫勃朗在萊頓本土藝術家雅各布·凡·斯瓦寧堡(Jacob van Swanenburgh)的畫室中當學徒,一當就是三年。斯瓦寧堡在意大利生活過15年,彼時,卡拉瓦喬風頭正勁,受此影響,斯瓦寧堡的作品也以強烈的明暗對比為特色。因此,倫勃朗繪畫中類似卡拉瓦喬的暗繪風格,在這三年的學畫生涯中埋下伏筆。1624年,倫勃朗來到阿姆斯特丹,在當時著名的歷史畫家皮耶特·拉斯特曼(Pieter Lastman)的門下學了半年。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伊薩克·喬德爾維爾(Isaac De Jouderville,荷蘭,約 1612-1648)《身著東方服飾的倫勃朗之畫像》,約1631,板面油畫,70.8x50.5cm 紐約萊頓收藏館藏。

喬德爾維爾是倫勃朗第一批萊頓的學生,這是他於1631年即將離開倫勃朗畫室時臨摹的倫勃朗所作的《自畫像》,除色調不同之外,最大差別是喬德爾維爾的摹本並沒有前景處的大狗。倫勃朗的臨摹作品鮮有傳世,因此這幅畫也成為引人注目的珍貴案例。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倫勃朗《身著東方服飾的倫勃朗之畫像》,約1631,板面油畫,66x52cm 巴黎小皇宮藏。

倫勃朗1631所繪的自畫像原作,後在前景中加入大狗,它展示了倫勃朗也會為自己的作品進行後期修改和潤色。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倫勃朗“最早的繪畫:感官的寓言”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結石手術(觸覺的寓言)》倫勃朗·範·萊因(荷蘭,1606–1669),約1624-25,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三位樂師(聽覺的寓言)》倫勃朗·範·萊因(荷蘭,1606–1669),約1624-25,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昏迷中的病人(嗅覺的寓言)》倫勃朗·範·萊因(荷蘭,1606–1669),約1624-25,板面油畫,嵌入十八世紀的一塊畫板,萊頓收藏館,紐約

本次展覽展出了倫勃朗最早創作的三幅作品,皆創作於1624-1625年之間。這三幅作品是其以“五種感官”為主題的系列作品中的三幅,分別為《結石手術》(又名《觸覺的寓言》)、《三個音樂家》(又名《聽覺的寓言》)以及《失去知覺的病人》(又名《嗅覺的寓言》),在最後一件作品中,第一次出現了倫勃朗的親筆簽名“RHF”。另外一幅《賣眼鏡者》(又名《視覺的寓言》)藏於萊頓布料廳市立博物館(Museum de Lakenhal, Leiden),還有一幅目前下落不明。

對五種感官進行描繪,是當時荷蘭非常流行的創作主題,然而倫勃朗的表現方式絕不流俗。他通過眼鏡可以矯正受損的視力來表現視覺,通過治癒“靈魂哀傷症”的音樂來表現聽覺,通過刺激性的揮發鹽救助暈厥者來表現嗅覺,通過“結石手術”——一種用來治療精神病的顱骨穿孔術來表現觸覺(當時人們認為,精神病的出現是因為頭腦中長出了“瘋狂的石頭”,需要開顱取出來)。雖然表現第五種感官的作品——《味覺的寓言》下落不明,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其表現方式應該類似於阿德里安·布勞威爾(Adriaen Brouwer)的《喝苦水》:病人喝下惡臭的“萬能藥”,雖然難以下嚥,心中仍然抱著能夠痊癒的美好希冀。

在這一系列中,倫勃朗將感官進行了具體化和事件化,並與當時複雜而模稜兩可的醫患關係聯繫起來——畫家描繪的內容都確有其事,儘管治療效果總是令人懷疑。在當時的荷蘭,良醫和庸醫之間的界限很模糊,藥物也和醫生的地位一樣,既令人尊敬,又令人懼怕。而倫勃朗作品中人物誇張的面部表情和輕微的嘲笑口吻,都表明了藝術家對這種荒誕現實的批判態度。

剛滿十八歲的倫勃朗選擇挑戰流行的“五種感官”主題,目的是炫耀自己的技術和創意。不過很顯然,他的作品依舊有些青澀:藝術家並沒有完全掌握面部的骨骼分佈和身體的解剖結構,身體和臉部的描繪都顯得有些程式化,更多是基於範式和技術,而並非出於對自然的觀察。但是,年輕畫家的非凡天賦和不羈風格,已經在作品中初現端倪。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倫勃朗《眼部蒙上陰影的自畫像》 板面油畫 71x56cm 1634 萊頓收藏館,紐約

這件作品創作於倫勃朗與妻子薩斯基亞結婚當年,展現了他在1630年代早期的繪畫特點。這幅作品在完成後被另一幅畫完全覆蓋,把目光柔和的28歲倫勃朗變成了一位俄國貴族。1956年,德魯奧拍賣行將這幅“仿倫勃朗”肖像畫以2萬法郎的價格排除,在恩斯特·範·德·維特林發現這幅畫後,於2000年被徹底修復。2003年它在蘇富比以700萬英鎊的高價被賣給斯提芬·韋恩,隨後於2008年與維米爾的畫作一同被收入萊頓收藏。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展覽第一部分,倫勃朗肖像畫部分吸引了諸多觀眾駐足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倫勃朗 《穿金邊斗篷的少女》 橢圓形板面油畫 59x44cm 1632萊頓收藏館,紐約

這幅以少女為主題的作品通常被視為肖像畫,但它其實是一幅以頭部寫真研究為目的的作品。1929年《獨立宣言》其中一位簽名者的後代羅伯特·崔特·佩恩二世購入該畫。1975年,它在波士頓美術館被盜,並在一年後被人找到。1986年,佩恩家族以66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拍出,這也成為了荷蘭藝術作品的創紀錄高價。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倫勃朗《紅衣男子像》 板面油畫 63.7x50.8cm 1633 萊頓收藏館,紐約

畫中模特的姿態於同時代嚴厲刻板的肖像畫,呈現出強烈反差。1990年代,倫勃朗研究項目認定該畫由倫勃朗創作。該畫採用的技巧和風格與倫勃朗在1630年代早期創作的肖像畫一致。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用極其細膩的筆觸來表現細節,如髮絲和麵部皺紋,在勾勒紅色外頭時,則用更加粗略的筆觸來快速描繪。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倫勃朗和他的工作室 《安東涅·庫帕爾畫像》 板面油畫 (巴西粟木/抽檀木板)83.5x67.6cm 1635萊頓收藏館,紐約

在倫勃朗筆下,庫帕爾這位文雅的名士轉向觀者,他穿著17世紀30年代中期非常流行的服裝,寬簷黑帽、花邊領和袖口彰顯出他的個人財富和名望。從這件作品中我們還能瞭解到倫勃朗畫室工作中的細節,一般倫勃朗負責構圖,草圖和為頭部及手上色,服裝和花邊領則交由其他人完成。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展覽中呈現了三件倫勃朗的習作,對了解倫勃朗的繪畫研究思路有很大幫助。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倫勃朗 《白帽婦女像習作》 板面油畫 47.3x39cm 約1640 萊頓收藏館,紐約

這是萊頓收藏的首幅倫勃朗油畫,這幅畫最初只為用於研究直射光和反射光。19世紀中期,它曾被人重新加工,以呈現一種更為正式的效果。畫中女子的衣領透露出了她的女僕身份,隨後被加工成了更為精緻的皮草衣領。從白帽到面部呈現出鮮明的光影過渡,這一特點吸引了恩斯特·範·德·維特林的注意,經過研究,這幅頭部肖像畫於2005年被認定為倫勃朗所作。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倫勃朗 《女孩頭像》 板面油畫 20.8x17.4cm 約1645萊頓收藏館,紐約

憑藉濃重、鮮豔且明亮的筆觸於畫面,這幅畫在幾百年間始終被認定由倫勃朗所作,到了當代,個別專家認為該畫是倫勃朗畫室學徒所作,目的是臨摹其傑作《聖家族》中俯望聖子的瑪利亞,經過最新技術分析,畫面呈現出倫勃朗繪畫中特有的顏料成分變化,該畫最終被認定由倫勃朗所作。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倫勃朗 《老人像 (可能為拉比) 》 板面油畫 22.2x18.4cm 約1645 萊頓收藏館,紐約

這個半身肖像油畫共有9個版本,多年來被認定由多位藝術家創作。2004年,該畫重現藝術拍賣市場,被標明由塞穆爾·範·霍斯特拉騰創作。卡普蘭憑藉直覺認為它有可能是倫勃朗的作品。2009年,恩斯特·範·德·維特林也證實它由倫勃朗所作。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直認為這是一位猶太拉比,但結論如今尚不明確。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開幕現場,倫勃朗作品區域是人潮最為洶湧的地帶。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倫勃朗 《書房中的女神密涅瓦》 布面油畫 138x116.5cm 約1635萊頓收藏館,紐約

1631年搬至阿姆斯特丹居住的倫勃朗渴望成為當時受人敬仰的歷史畫家,所以他開始創作以女神和古代英雄為主題的大尺幅畫作,但與常見的歷史畫創作方法不同,倫勃朗將女神日常化,從左邊投射來的神秘光顯示出他對光影的合理運用,以及對衣物材質細節的把握。經過修復,該畫曾在2002年亮相馬斯特裡赫特展覽會,並引起巨大轟動。6年後,卡普蘭夫婦將該畫購入,與它有關的記錄最早可追溯至18世紀上半夜,隸屬於蘇格蘭薩默維爾公爵的私人收藏,1924年,它在倫敦售出,此後多次易主,足跡遍及歐洲與日本。

親密對手

感官系列作品揭示了倫勃朗和同期畫家揚·列文斯(Jan Lievens,荷蘭,1604-1674)的關係。雖然倫勃朗可能看過很多以此為主題的作品(特別是版畫),但激發他下筆創作的,很可能是列文斯。不管他們早期的關係如何,我們可以從相似的卡拉瓦喬風格中推測出,倫勃朗想要和列文斯進行比拼。本次展覽也展出了列文斯的4件作品。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萊頓收藏管理人,同時也是本次展覽的美方策展人勞拉·耶格爾(Lara Yeager-Crasselt)進行導覽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揚·利文斯(荷蘭,1607–1674)《自畫像》

板面油畫 42x37cm 約1629-30萊頓收藏館,紐約

利文斯是一位“充滿活力難以馴服的人物”,他的人物面部描繪被認為能“創造才能和大膽的形式”。這幅畫完成與1629-30年,採取了近景,構圖非常大膽,畫家讓頭部、肩部佔據了大部分畫面,極富穿透力的眼神極及飄逸的長髮凸顯在畫面上。這幅自畫像誕生於利文斯繪畫生涯中一個極其高產的時期,也代表了該階段最高水平。

列文斯和倫勃朗是同鄉,比倫勃朗小一歲,但成名卻比倫勃朗早。他從8歲開始習畫,最早在萊頓學習,後來到阿姆斯特丹,跟隨拉斯特曼學習了兩年。1619年,12歲的列文斯就以獨立畫家的身份在萊頓出師了。而當時,倫勃朗還在拉丁學校讀書,為上大學做準備——儘管從長遠來看,此時奠定的人文素養,特別是對人文經典的閱讀,為倫勃朗之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這確實讓倫勃朗的繪畫生涯比列文斯晚了一步。1623年左右,倫勃朗表現出要與功成名就且技藝精湛的列文斯比肩的願望。於是,在第二年,他也來到拉斯特曼的門下學習。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揚·利文斯《戴頭巾的男孩(巴拉丁的魯珀特王子像)》

板面油畫 66.7x51.8cm 約1631 萊頓收藏館,紐約

這幅畫是利文斯早期肖像畫中最美的一幅,畫中小男孩身穿異域風格的土耳其式服裝,這種裝飾當時在荷蘭和英國宮廷非常流行。四處蔓延的亮光戲劇化地籠罩著男孩光滑柔軟的皮膚、款款的臉頰以及炯炯有神的雙眼,體現出小男孩的優雅和敏感,也充分顯示出利文斯的才能。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揚·利文斯《玩牌者》 布面油畫

97.5x105.4cm 約1625萊頓收藏館,紐約

《玩牌者》描繪了深夜燭光中玩牌賭博的場面,前景位置的士兵身後隱藏著溫暖的燭光,光芒照亮了桌上的每個面孔。緊湊的構圖和前景醒目的人物都增強了面部的即時性。利文斯用清晰的粗筆法描繪出色彩鮮亮的服裝及表情豐富的面孔,展現出人物的粗俗,觀者也會習慣性地把賭博和愚蠢聯繫在一起。

1620年代中期到1630年代早期,倫勃朗和列文斯的關係非常親密。他們描繪相同的主題,然後比個高下,這些主題包括“參孫和達麗拉”以及“拉撒路復活”等。荷蘭著名的藝術史家衛特林(Ernst van de Wetering)將他們的作品稱為“共生的”——他們曾經共用一個畫室,互相模仿,互相鼓勵,互相超越。將他們描述為“親密的同行”並不能完全掌握他們“友誼”的要義,在理解時還要考慮十七世紀的文化環境。“友誼”在當時是具有人文情懷的概念,那是“美德”的一種表現,正如西塞羅和亞里士多德在伊拉斯謨諺語中所說:“友誼即平等”“友誼是第二個自我”。他們的關係就恰如鄰國的丟勒和萊登(Lucas van Leyden),後面兩位會為對方畫像,也會創作相同主題的作品。在倫勃朗和列文斯的案例中,我們可以在《三個音樂家》看到扮成音樂家的列文斯,也可以在列文斯的《玩牌者》中看到扮成玩牌者的倫勃朗。兩個人互相督促,共同進步的時光在1630年代早期落下了帷幕。列文斯啟程去了英國,而倫勃朗也在來年搬到了阿姆斯特丹。但是,倫勃朗從未忘記過二者的友情。1656年倫勃朗宣佈破產時,他還保存著列文斯的8幅作品。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揚·利文斯《桌邊的記賬員》 板面油畫

89.2x72.7cm 約1627 萊頓收藏館,紐約

倫勃朗和其學生

友誼的關係也延伸到倫勃朗和他在萊頓的第一個學生格里特·德奧(Gerrit Dou,1613-1675)身上。德奧在14歲時成為倫勃朗的學徒,被認為是倫勃朗最成功的學生,他還是萊頓“精細繪畫”學派(Leiden school of fijnschilders)的創立者,以用一種異常精細的方式作畫而聞名——這種風格正是和倫勃朗那鬆散粗放的方法相反的。這種作畫方式是否得到倫勃朗的鼓勵?我們不得而知。本次展覽展出了德奧的9幅作品。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展覽第二部分改為藍色背景牆,主要展出了倫勃朗學生們的創作。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格里特•德奧(荷蘭,1613–1675《畫架邊的自畫像》)

板面油畫 66.6x50.9cm 約1628-29 萊頓收藏館 紐約

《畫架前的自畫像》被認為是德奧的作品,這是對倫勃朗作品《工作室中的藝術家》的模仿。不同的是,《畫架前的自畫像》中的主人公正揮舞著畫筆,顯示出屬於學生特有的一絲不苟,牆上還張貼著一些習作;而在《工作室中的藝術家》中,倫勃朗退到畫室的角落,彷彿在掂量作品的構圖,顯示出一個成熟創作者的風範。儘管構思稍有不同,我們仍然能看出德奧對倫勃朗作品構圖和風格的繼承,以及他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對導師的崇拜之情。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格里特•德奧《正在寫作的學者》橢圓形板面油畫 24.5x20cm 約1635 萊頓收藏館,紐約

格里特·德奧是倫勃朗的第一個學生,萊頓也是德奧創造輝煌職業生涯的地方,他在此開創了“精細繪畫”,這種畫法通常佈局於小尺幅作品當中,但對於細節的描繪極其細膩。這件作品是德奧離開倫勃朗工作室幾年後所畫,從畫面可以看出,德奧和倫勃朗一樣喜歡描繪老年學者,因為萊頓是一座大學城。德奧細膩地刻畫出學者灰白的頭髮和發皺的皮膚,這表明時間正在不可逆轉地流逝。畫家還描繪了沙漏和顱骨來強化主題。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格里特•德奧《伏在畫家畫室壁架上的貓》 板面油畫 34x26.9cm 1657 萊頓收藏館,紐約

德奧以擅長描繪建築物壁龕一隅的景象而聞名,這幅作於1657年的油畫恰好印證了他使用錯覺藝術手法的高超技藝。按照慣例,畫面中部出現的一般是人物面部,而德奧在此畫了一隻褐色條紋貓,尾巴接近畫框邊緣,幾乎伸到外面。德奧描繪的非常精細,突出了貓柔滑的皮毛及銳利的雙眼。17世紀,貓有著特別的寓意,它象徵著視覺。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格里特•德奧《腿上放著一本樂譜的淑女坐像》

約1640-44 27.2x20cm 板面油畫 萊頓收藏館,紐約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格里特•德奧《削羽毛筆的學者》 橢圓形板面油畫

26.3x21.2cm 約1630-32 萊頓收藏館,紐約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該部分同時展出了格里特•德奧“精細繪畫”的繼承者們的作品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赫德弗裡德斯·斯哈爾肯(荷蘭,1643–1706)《林中空地上的狄安娜和眾仙女》 布面油畫 82.6x66.4cm 約1680-85 萊頓收藏館,紐約

赫德弗裡德斯·斯哈爾肯的嚴謹程度被認為不亞於德奧,他一開始也像德奧那樣創作小尺幅的風俗畫,但從17世紀70年代開始,他開始在色彩和光線的獨特效果上做實驗,也因此成名。他把這種愛好和自己專攻的歷史畫結合在一起。在這件作品中,斯哈爾肯描繪了神話人物狄安娜,他對古典美的偏好清楚地體現在狄安娜身上,柔和的棕色風景中,皮膚白皙的女神綻放出溫暖的光芒。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三件弗蘭斯•範•米里斯作品。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弗蘭斯•範•米里斯(荷蘭,1635–1681)《表情畫版作家自畫像》橢圓形板面油畫 11.43x8.89cm 1668 萊頓收藏館,紐約

作為老師,德奧將弗蘭斯·範·米利斯視為“學生中的王子”,因此在成熟之後,米利斯也收穫了更多僱主的青睞而名噪一時。這幅表情奇怪的表情畫版作品是米利斯自畫像中的重要代表,展現出他對情緒和表情的研究。他有意讓這幅畫和《戴羽飾貝雷帽的自畫像》形成對照,展現自己描繪不同情緒的能力。與此同時,他也展現了自己細膩處理織物不同質感及人物身上還操控光影效果的能力。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弗蘭斯•範•米里斯《戴羽飾貝雷帽的自畫像》

橢圓形板面油畫 11.3x8.2cm 1668 萊頓收藏館,紐約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威廉·範·米利斯(荷蘭,1662–1747)

《狩獵女神狄安娜》,板面油畫 18x14.4cm 1686 萊頓收藏館,紐約

威廉·範·米利斯是弗蘭斯•範•米里斯的二兒子,他依靠“精細繪畫”成就了輝煌的繪畫生涯。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歷史畫在荷蘭黃金時期被認為是崇高的畫種,因此當時的畫家幾乎都有創作此類畫作。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卡爾·法布里蒂烏斯(荷蘭,1622–1654)

《夏甲與天使》 布面油畫 157x136cm 約1645 萊頓收藏館,紐約

《夏甲與天使》是法布里契亞斯作品中唯一一幅屬於私人的藏品。

卡爾·法布里蒂烏斯(Carel Fabritius,1622 – 1654)是倫勃朗移居到阿姆斯特丹之後的學生,頗有天賦。要不是英年早逝(他在一次炸藥庫爆炸事件中喪生),法布里蒂烏斯很有可能會達到和倫勃朗比肩的藝術高度。本次展覽展出其名作《夏甲與天使》,此畫作於其剛離開倫勃朗的工作室不久。法布里蒂烏斯擅於描繪《聖經》和神話題材,常常選擇最具表現性的故事片段來表達他對現實的觀點。在《夏甲與天使》中,畫家展示了其非凡的敘述能力:畫中的夏甲非常痛苦,此種表現可以說是和當時的社會環境產生了某種聯繫。而高大的天使在其最晦暗的時刻伸出了援助之手。通過真實的細節和仔細的人物刻畫,法布里蒂烏斯使得讀者深深地陷入了此情此景中。

風俗畫:繪畫中的生活

本次展覽的第三部分,展出了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的另一個高峰——風俗畫。風俗畫是最能體現荷蘭繪畫傳統的繪畫題材之一,在荷蘭文化發展的長河裡,當荷蘭原有的民主主義基礎一經與加爾文教的世俗化傾向相遇便一拍即合,形成了全體國民文化的務實精神和實用主義的氛圍。這種鼓勵人性發展抑制神性操控;鼓勵世俗生活樂趣摒棄政教嚴酷壓抑的社會環境,是荷蘭十七世紀風俗畫發展到頂峰的首要因素。而荷蘭風俗畫的代表人物楊.斯蒂恩(Jan Steen)、弗朗斯·哈爾斯(Frans Hals)以及維米爾的眾多作品將男子或女子讀信,演奏音樂和平靜的日常生活等主題引入繪畫,其注重細節、質地、光與影及氛圍的塑造,體現了生活普通而平實的一面。

揚·斯蒂恩(Jan Steen,荷蘭,1626–1679)是荷蘭黃金時代的風俗畫家代表。他出生於荷蘭萊登城一家世代經營啤酒莊和酒店的富裕家庭。據說他小時候從師於哈勒姆的奧斯塔德 ,後又師從他的岳父荷蘭著名畫家揚·凡·霍延學習油畫技巧。他的作品影響很廣,在當時聲譽僅次於哈爾斯和倫勃朗。他畫的宗教題材也帶有濃厚的現實風俗特徵,畫面構圖和人物形象構成的場面類似於舞臺,所以他即使描繪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有一種舞臺戲劇效果,很注重人物某些細節的描繪,帶有故事性,還略帶幽默感,這些都體現了當時的荷蘭人民對快樂的精神生活的嚮往。

揚·斯蒂恩不僅是一位著名的風俗畫家,也是一位優秀的風景畫畫家。他的繪畫作品,不論是素描還是色彩,都顯示出其熟練的造型藝術技巧,尤以色彩和筆觸,均凝練、渾厚、沉穩,有的風俗場面,造型類似勃魯蓋爾的樸實無華,有的熱情響亮,更重要的是畫中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這與畫家對現實生活的真實體驗是分不開的。他的風俗畫之所以讓人感到親切,正是畫家親身經歷所致,他將自己真誠的感受傳達給了觀賞者。他的作品以心理洞察力、幽默感以及豐富的色彩為特點。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揚·斯蒂恩(荷蘭,1626–1679)《伊菲革涅亞的犧牲》

布面油畫 134.6x172.7cm 1671 萊頓收藏館,紐約

《伊菲革涅亞的犧牲》是揚·斯蒂恩最重要的歷史畫之一,完成於畫家最終回到萊頓之後的1671年,畫面描繪了歐里庇得斯的悲劇《伊菲革涅亞在奧里斯》的高潮部分。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揚·斯蒂恩《農人們在酒館外歡慶》 布面油畫

102.5x181.6cm 約1676 萊頓收藏館,紐約

揚·斯蒂恩在繪畫生涯晚期開始創作所鄉村歡慶的大幅油畫。畫面中廣闊的場景擠滿了不同群體,正在參加狂歡活動。畫中求愛場面比比皆是,甚至連狗都在求偶,人們縱情抽菸、喝酒。斯蒂恩在令人意料不到的地方表現出豐富的細節,使得畫面更加生動。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揚·斯蒂恩《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 布面油畫

82.1x107.8cm 約1673-75 萊頓收藏館,紐約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揚·斯蒂恩《拉撒路和財主的“戒奢侈”》 布面油畫

80.3x64.8cm 約1677 萊頓收藏館,紐約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展覽第三部分主要呈現了荷蘭黃金時代的風俗畫盛況。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各種職業的人是風俗畫最擅長表現的題材。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弗朗斯·哈爾斯(荷蘭,1582/83–1666)

《康拉德斯·維埃特像》布面油畫 82.6x66cm 1644 萊頓收藏館,紐約

哈爾斯主要畫肖像畫,但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運用灑脫而準確的筆觸來塑造形體,使畫中人形神兼備,成為有性格的典型人物。這幅畫完成於1644年,主角是一位路德教牧師,極具特色和極其立體的面部傳達出人物真切的情感。哈爾斯用四分之三側視的角度完成了半身像麼這不是宗教人物的常規姿勢。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弗朗斯·哈爾斯《塞繆爾·安菲齊寧像》 銅面油畫 16.4x12.4 1630 萊頓收藏館,紐約

同樣的題材,在哈爾斯變幻出完全不同的情感,他獨特的筆法讓他在17世紀享有盛名,成為最受歡迎的荷蘭黃金時代畫家之一,但關於他的藝術訓練,卻沒有任何明確的信息。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彼得·範·拉爾(荷蘭,1599–1642)《魔法場景中的自畫像》 布面油畫 80x114.9cm 約1635–37 萊頓收藏館,紐約

這幅可怕的自畫像是荷蘭繪畫中極不尋常的作品之一,他展現出畫家對卡拉瓦喬光影和神秘學的迷戀。畫中彼得·範·拉爾正視圖避開兩隻魔爪而把眼睛和嘴巴張得老大,桌上堆放著許多跟鍊金術和魔法有關的物品,樂譜上還有一句歌詞“魔鬼不開玩笑”。通過這幅令人害怕的畫,彼得·範·拉爾描繪了當時在意大利和尼德蘭大受歡迎的一個流行主題:如何描繪恐懼和驚奇。後來彼得·範·拉爾還因此得到了“醜木偶”的外號。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魔法場景中的自畫像》局部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約翰內斯•維米爾(荷蘭,1632–1675)《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

布面油畫 約1670-72 萊頓收藏館,紐約

目前全球現存的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作品共有35幅,而私人藏家擁有隻有一幅,便是卡普蘭夫婦的《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少女》,可見其珍貴。這幅畫創作於1670-72年,與維米爾晚期描繪的年輕女子演奏樂器的作品保持了一致的風格和手法。畫中女子臉上露出一絲微笑,暫停演奏的動作帶出了瞬間的私密感及可察覺的精密感,光線從上方窗戶進入,微微照亮她的左臉和珍珠項鍊,營造出一種凝固的美。這件作品此前一直存疑,因為X射線顯示女子身上比例不協調的黃色披風為後人添加,但後經鑑定,其他原料和技法與畫家晚年作品相符,所以這件作品近年來才被歸入維米爾作品中, 2008年與倫勃朗《眼部蒙上陰影的自畫像》一起被納入萊頓收藏。

萊頓收藏和卡普蘭其人

以倫勃朗的家鄉萊頓為名,並能以一己之力囊括如此之多荷蘭黃金時代藝術家的作品,還擁有足以媲美許多美術館機構的私人倫勃朗收藏。相信很多人都會理所當然的認為“萊頓收藏”是一個傳承已久的老牌收藏家族。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萊頓收藏卻僅僅是一個成立只有十餘年的年輕機構,而能夠在短時間內壯大收藏,則全部仰仗萊頓收藏的核心人物托馬斯·S·卡普蘭(Dr. Thomas S. Kaplan)對倫勃朗的狂熱之情。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萊頓收藏創始人托馬斯·S·卡普蘭和他的藏品

卡普蘭是一位身價超過十億美元的美國企業家,目前擔任紐約The Electrum Group LLC集團主席,主業是貴重金屬交易。卡普蘭夫婦還是全球野生動物保護的積極倡導者和主要資助者之一。2006年,夫婦二人創建Panthera基金,為了保護大型瀕危貓科動物和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卡普蘭在41歲之際,與妻子達芙妮踏上了荷蘭藝術品的收藏之旅。早在夫婦二人將關注點轉移至油畫之前,達芙妮就已經創立了一個主要針對上世紀40-50年代法國和意大利現代家居設計的重要收藏系列。達芙妮根據在個人藝術收藏領域積累的淵博學識、全面綜合的方法和激情,為‘丈夫的藝術收藏事業錦上添花。

卡普蘭夫婦在最瘋狂的五年收藏過程中,幾乎每週都會將一幅荷蘭黃金時代的大師作品收入囊中。最瘋狂時,他甚至在一天中會收藏兩幅作品。從2003年,他們第一次獲得倫勃朗的作品不久後,便選擇匿名將這些珍貴的作品借給世界頂級的藝術機構,讓公眾得到更多的機會去觀賞,而不光是將這些名作佔為己有。卡普蘭曾說:“當我們最初收藏作品時,我便把這些名畫借給美術館,這帶給我更多的樂趣,而不是將這些作品掛在家裡的牆壁上。”正是這種低調的想法讓卡普蘭在收藏時的出發點就與眾不同,從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們更希望從一種分享的角度出發,讓更多人得到藝術教育和薰陶的機會。

迄今為止,全球倫勃朗的作品就只有35件在私人藏家的手上,而卡普蘭擁有其中的11件。私人藏家擁有藝術家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只有一幅,便是卡普蘭夫婦擁有的《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少女》,此外法布里契亞斯的作品《夏甲與天使》也是唯一一幅屬於私人的藏品。隨著藏品數量的增長,卡普蘭夫婦萌發了發行學術性藏品目錄的想法,開始著手打造萊頓收藏(The Leiden Collection)的雛形。由於對倫勃朗的鐘愛,他們以倫勃朗的故鄉(萊頓)命名他們的私人收藏,目前已經擁有超過250幅17世紀荷蘭藝術的油畫和素描作品。倫勃朗的家鄉——萊頓

11幅倫勃朗原作 帶你重回燦爛的“黃金時代”

▲萊頓收藏官方網站截圖,可以自由查閱萊頓

如此大規模的收藏陣容讓卡普蘭夫婦不斷思考收藏的意義,也重新定義分享的內涵。因此,卡普蘭夫婦開創了迄今為止獨一無二的匿名“借閱圖庫”收藏方式。(觀眾們可以登錄https://www.theleidencollection.com/collection/ ,來欣賞萊頓收藏的所有藏品圖片。)這一方法的初衷就是希望萊頓收藏不停留在收藏這一單薄的層面,深入其內容的共享和深層價值的挖掘才更加重要。萊頓收藏與40多家博物館的策展人和負責人展開合作項目,維持著緊密的關係,為短期特展或長期館藏提供大師畫作的借用支持。

此次展覽是荷蘭黃金時代畫作在中國最大規模的展示,是瞻仰繪畫大師作品不可多得的機會。雖然萊頓收藏的圖片在網上可輕易查看,但對於講究畫面細微筆觸和肌理的油畫而言,最好的藝術欣賞方式,還是“在現場”。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9月3日,並在之後巡展到上海龍美術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