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2018高考古詩詞真題解析全匯總,准高三複習有方向了

高考語文 | 2018高考古詩詞真題解析全彙總,準高三複習有方向了

高考語文|2018高考古詩詞真題解析全彙總,準高三複習有方向了

一、古詩文默寫

【全國卷Ⅰ】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論語·為政》中“________,________”兩句指出,成為教師的條件是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

(2)韓愈的《師說》是寫給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說的“________”點出李蟠的文章愛好,而“_________”則說明了李蟠的儒學素養。

(3)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中“________”一句,寫的是周瑜的儒將裝束,“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戰功。

答案:

(1)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2)好古文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3)羽扇綸巾 檣櫓灰飛煙滅


【全國卷Ⅱ】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魚我所欲也》中說,雖然一點食物即可關乎生死,但若“______”,飢餓的路人也不會接受;若“______”,即便是乞丐也會拒絕。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 兩句寫昔日的琵琶女身價很高,引來了眾多紈絝子弟的追捧。

(3)蘇軾《赤壁賦》中描寫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1)呼爾而與之;蹴爾而與之

(2)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3)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全國卷Ⅲ】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勸學》中舉例論證倡助外物的重要性時說,終日殫精竭慮思考,卻“_______”,踮起腳極目遠望,也“________” 。

(2)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回顧漢代歷史,認為親近賢臣,疏遠小人,“________”; 而親近小人,疏遠賢臣,“________” 。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國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則是作者無盡愁緒的描繪。

答案:

(1)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2)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3)小樓昨夜又東風;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北京卷】

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共8分)

(1)陶淵明是很多古代詩人的偶像。《歸園田居》(其一)寫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_______,_______。”

(2)“表”是一種應用文體,不容易寫出真情實感。李密《陳情表》卻寫得極為感人:“臣無祖母,_______;祖母無臣,_______。”

(3)古人送別,常在渡口碼頭。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______,______。”

(4)你所在的中學舉辦隆重的校慶典禮,邀請了很多校友、家長參加。你作為學生代表向來賓致歡迎辭。其中要引用兩句古代詩文,請填寫恰當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雲淡,今天大家齊聚一堂,真可謂“______,_____”。請允許我代表全體在校同學,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參考答案:

(1)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2)無以至今日 無以終餘年

(3)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4)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千里逢迎,高朋滿座(符合情景即可)


【天津卷】

漫步經典,我們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與情懷:

(1)《荊軻刺秦王》“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是荊軻赴湯蹈火的毅然決然;

(2)《短歌行》“ ,天下歸心”,那是曹操延攬人才、渴望一統的豪情壯志;

(3)《夢遊天姥吟留別》“ , ”道出李白蔑視權貴的傲岸不屈;

(4)《赤壁賦》“ ,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寫出東坡經歷人生低谷後的曠達、灑脫;

(5)《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盡西風、季鷹歸未”抒寫了辛棄疾恥於棄官歸隱,立志光復故土的愛國之情。

答案:

(1)風蕭蕭兮易水寒;

(2)周公吐哺;

(3)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4)惟江上之清風;

(5)休說鱸魚堪膾。


【江蘇卷】

(1)既見覆關,____。(《詩經·衛風·氓》)

(2)故不積跬步,_____。(《荀子·勸學》)

(3)今年歡笑復明年,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不知西東。(杜牧《阿房宮賦》)

(5)沙鷗翔集,____。(范仲淹《岳陽樓記》)

(6)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辛棄疾《破陣子》)

(7)浴乎沂,_____,詠而歸。(《論語·先進》)

(8)______,辣手著文章。(楊繼盛名聯)

答案:

(1)載笑載言;

(2)無以至千里;

(3)秋月春風等閒度;

(4)高低冥迷;

(5)錦鱗游泳;

(6)五十弦翻塞外聲;

(7)風乎舞雩;

(8)鐵肩擔道義。


【浙江卷】

(1)不憤不啟,____。_____,則不復也。 (《論語》)

(2)______,_____,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3)亦欲以究天人之際,_____,_____ 。(司馬遷《報任安書》)

(4)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鳥雀呼晴,____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______。(周邦彥《蘇幕遮》)

答案:

(1)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2)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3)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4)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5)侵曉窺簷語;一一風荷舉。

高考語文|2018高考古詩詞真題解析全彙總,準高三複習有方向了

二、詩歌鑑賞(共7題;共59分)

1.(2018•I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野 歌 李 賀

鴉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銜蘆鴻。

麻衣黑肥衝北風,帶酒日晚歌田中。

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

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濛濛。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彎弓射鴻,麻衣衝鋒、飲酒高歌都是詩人排解心頭苦悶與抑鬱的方式。

B. 詩人雖不得不接受生活貧窮的命運,但意志並未消沉,氣概仍然豪邁。

C. 詩中形容春柳的方式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相同,較為常見。

D. 本詩前半描寫場景,後半感事抒懷,描寫與抒情緊密關聯,脈絡清晰。

(2)詩中最後兩句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


2.(2018•II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

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後(節選)

陸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

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

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

須臾收卷復把酒,如見萬里煙塵清。

(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這首詩寫詩人觀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書作品,並回顧它的創作過程。

B. 詩人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志向無法實現,借書法創作來抒發心中鬱悶。

C. 詩人把書法創作過程中自己想象成戰場上的戰士,氣吞山河,勢不可擋。

D. 詩人豪情勃發,他在硯臺中磨出濃黑墨汁,也映射著燭光縱橫飛濺。

(2)詩中前後兩次出現“酒”,各有什麼作用?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3.(2018•III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精衛詞

王建

精衛誰教爾填海,海邊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魚龍何所為。

口穿豈為空銜石,山中草木無全枝。

朝在樹頭暮海里,飛多羽折時墮水。

高山未盡海未平,願我身死子還生。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者對精衛辛勞填海的動機感到困感,因此用提問的方式來開啟全篇。

B. 詩的第三,四句設想,若有一天海水枯乾,海中的魚龍也會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著力描寫精衛填海的艱辛,不僅奔波勞碌而且遍體鱗傷。

D. 這首詩的語言質樸無華,平白如話,與白居易的《觀刈麥》一詩相近。

(2)一般認為,詩最後兩句的內容是以精衛的口吻表達的,你是否同意這種解讀?請結合詩句說明你的理由。


4.(2018•北京)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小題。

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棄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繡衣【2】行客。還自嘆中年多病,不堪離別。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筆。兒女淚,君休滴。荊楚路,吾能說。要新詩準備,廬江山色。赤壁磯頭千古浪,銅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萬里雪深時,須相憶。

【註釋】【1】這首詞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當時辛棄疾閒居江西上饒。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監察等事務。【2】繡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撫巴蜀百姓。【4】銅鞮陌:代指襄陽。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詞的開頭四句,先寫對方行程,再寫自己的多病與離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悵。

B. 李正之即將遠赴蜀地擔任要職,作者滿含深情地稱許友人才華出眾,巨筆如椽。

C. 作者認為荊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詩的好素材,如廬山景、赤壁浪、襄陽月。

D. 詞的結尾兩句,懷念過去與李正之雪中賞梅的情景,表達對友誼的珍惜與讚美。

(2)辛棄疾詞善於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來抒情達意。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東北看驚諸葛表”,借用諸葛亮上表出師的典故,勉勵友人報國立功。

B. “赤壁磯頭千古浪”。借用蘇式遊覽赤壁的典故,抒發人生短暫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表達對友人的擔憂,望其早歸。

D. “兒女淚,君休滴”,化用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表現宦遊漂泊的悽苦。

(3)清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評論本詞的藝術特色說:“龍吟虎嘯之中,卻有多少和緩。”請談談你對上述評論的理解,結合具體詞句作簡要闡述。


5.(2018•天津)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

[東晉]陶淵明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既事多所欣。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注】。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注】問津:指孔子讓子路向兩位隱士長沮、桀溺問路的典故。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詩人儘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識到“憂道不憂貧”難以踐行,因此立志躬耕,這體現了他對孔子人生選擇的否定。

B. 詩人親自參與田間勞作,不僅快樂地拿起農具耕種,還面帶笑容鼓勵農人們積極從事勞動。

C.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說不必斤斤計較收成如何,愉悅就在耕耘的過程中。

D. 這首詩融說理、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意境清淡悠遠,語言平白如話,富有表現力。

(2)“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3)“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表達了哪些情感?


6.(2018•浙江)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小題送王昌齡

李頎

漕水東去遠,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數千裡,中無蒲稗生。

夕陽滿舟楫,但愛微波清。

舉酒林月上,解衣沙鳥鳴。

夜來蓮花界,夢裡金陵城。

嘆息此離別,悠悠江海行。

【注】蓮花界:佛寺,詩中指洛陽白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體現出詩人________的心情。

(2)這首詩與柳永《雨霖鈴》詞都運用了點染手法,試賞析本詩的點染手法。


7.(2018·江蘇)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寄和州劉使君

張籍

別離已久猶為郡,閒向春風倒酒瓶。

送客特過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曉來江氣連城白,雨後山光滿郭青。

到此詩情應更遠,醉中高詠有誰聽?

[注]劉使君,指唐代詩人劉禹錫,時任和州刺史。詩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據前兩聯,概括劉禹錫“閒”的表現,並分析他如此表現的原因。

(2)尾聯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答案解析部分

1.(1)B

(2)意味凜冽的寒風終將過去,和煦的春風拂綠枯柳,綴滿嫩綠的柳條好像輕煙籠罩一般搖曳多姿;表達了詩人雖感嘆不遇於時,但不甘沉淪的樂觀,自勉之情。

【考點】表達技巧類題目,思想內容、觀點態度、感情類題目,古代詩歌鑑賞綜合練習

【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貧窮”錯誤,文中是因為“身受壓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貧困。置身於壓抑和陰森的社會環境,面對炎涼的世風、冷漠的人情,詩人依然肥衣衝風、飲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鬱憤激,其氣概何其慷慨豪邁!B 符合題意。

這道題考查對詩歌句子內容的理解力。整體理解詩歌,把尾聯放進整首詩理解。《野歌》是唐代詩人李賀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四句緊扣詩題敘事,後四句詩人脫口抒懷,表達了詩人“屈窮心不窮”的高遠志向,寄寓了詩人對未來的熱情嚮往。全詩以寫景收結,寓議論、抒情於景物描寫之中,意境深遠,脈絡清晰,音節瀏亮,基調昂揚,充滿了激情。在詩人心目中,嚴冬過後終將是生機盎然的春天:“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濛濛。”他能夠樂觀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時開,古劍庸一吼”(《贈陳商》)的詩句,迸發出施展抱負、實現理想的呼聲。正因為詩人對光明未來充滿信心,因此他在遭讒落第回到家鄉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間)再次來到洛陽尋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長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謀取了奉禮郎一職,當上了從九品上的小京官,終於開始了他並不適意的政治生涯。

【點評】

詩歌選擇題選項設置上有了變化,原來是具體句子詞語的理解、手法的運用。今年基本側重整體理解。

【翻譯】

拉開山桑木製成的弓,仰天射出用烏鴉羽毛作箭羽的箭,弦響箭飛,高空中口銜蘆葦疾飛而過的大雁應聲中箭,跌落下來。穿著肥碩寬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著呼嘯的北風,在田野裡燒烤著獵獲物,飲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黃昏來臨。大丈夫雖身受壓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淪。憤怒問天公:上天為什麼要作有枯有榮這樣不公平的安排?凜冽寒風終將過去,即將到來的應是和煦春風拂綠枯柳。到那時綴滿嫩綠的柳條看上去正好像輕煙籠罩一般搖曳多姿。

【註釋】

野歌:在田野中放聲高歌。

鴉翎羽箭:用烏鴉羽毛做成的箭。山桑:即桑樹,木質堅韌,可制弓箭。

銜蘆鴻:口銜著蘆葦的大雁。傳說大雁為躲避對手,經常銜著蘆葦而飛。

麻衣:這裡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黑肥:形容衣服骯髒肥大。

屈窮: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屈:不伸。窮:困。

枯榮:賤貴。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嗔:生氣發怒。天公:老天。

看即:隨即,轉眼。

【賞析】

《野歌》在李賀的詩作中別具一格。詩的開頭兩句:“鴉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銜蘆鴻。”表象地看是寫仰天射鴻的高超射技,實際上是藉此喻指詩人憑藉出眾才華來到京都準備在應舉考試中摘冠折桂。其中“弓”、“箭”喻指詩人的文學才華,詩人要仰望的天街是京都,詩人要射落的“鴻”是要折桂中舉。詩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繪出自己的理想宏願。事實上,憑著令位尊名重的文學家韓愈大為賞識的文學才華,詩人要應試中舉猶如“仰天射落銜蘆鴻”一般,容易得手。可正在詩人躊躇滿志之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些嫉妒詩人才華的舉子,對他進行誹謗,說他父親名叫“晉肅”,“晉”與“進”同音,他應當避父親的名諱,不該參加禮部的考試,甚至有人攻擊他“輕薄”。這一意外的打擊使詩人無緣中舉,只得懊惱地回到家鄉。

詩的三、四句“麻衣黑肥衝北風,帶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詩人在理想與現實極度矛盾的情況下排解鬱結在心頭的苦悶與悲憤的一種方式。一方面,遭讒落第,仕途受阻,詩人自然會產生沮喪、懊惱、悲愴之情,詩人自然會有不遇之感,有憤懣要發抒。另一方面,此時的詩人雖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內心依然充盈著入仕的銳氣,期望衝破困境,尋求光明未來。所以,他很快從頹唐中振作起來,如同在《開愁歌》中以“臨岐擊劍”、解衣貰酒、“壺中喚天”的狂放方式抒發仕進受阻的激憤一樣,詩人以肥衣衝風、帶酒晚歌的灑脫方式表達對嫉妒、誹謗自己的可惡小人和聽信讒言、草率取士的禮部考官的極大憤慨。應該說,中舉的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落第的打擊會越大,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促成的憤慨也就越強烈。詩人這種特有的灑脫方式正是內心強烈憤慨的自然渲洩。不唯如此,“麻衣黑肥衝北風”中的“黑”與“北”二字也值得特別關注。“黑”字隱約給了詩人一種環境過於壓抑和陰森的感覺,“北”風讓詩人敏感於世風的炎涼,人情的冷漠。置身於如此壓抑和陰森的社會環境,面對如此炎涼的世風、冷漠的人情,詩人依然肥衣衝風、飲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鬱憤激,其氣概何其慷慨豪邁!如此開懷暢飲,長時間縱情高歌,一個豪放、灑脫的詩人形象便宛然如立眼前。

詩的五、六句“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是詩人不甘沉淪的自勉。儘管自己落第與別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榮不等”)令人沮喪、懊惱,造成這種不公平命運的禮部考官(“天公”)理當受到責怪,然而詩人相信總有一天會“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挐雲”(《致酒行》)。在他心目中,嚴冬過後終將是生機盎然的春天:“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濛濛。”他能夠樂觀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時開,古劍庸一吼”(《贈陳商》)的詩句,迸發出施展抱負、實現理想的呼聲。正因為詩人對光明未來充滿信心,因此他在遭讒落第回到家鄉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間)再次來到洛陽尋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長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謀取了奉禮郎一職,當上了從九品上的小京官,終於開始了他並不適意的政治生涯。

整首詩扣題敘事,前四句敘事,後四句抒懷。因事抒懷,敘事抒懷,緊密關聯。敘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鴻、肥衣衝風、飲酒高歌的形象描寫,有箭飛弦響、大雁哀鳴、北風呼嘯、詩人高歌繁多聲響的奏鳴渲染。抒懷之時有感嘆不遇、不甘沉淪的內心表白,有寒風變春柳、枯柳籠輕煙的藝術遐思。敘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寫、聲響的渲染抒洩身受壓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強烈憤激,抒懷之時以內心的獨白、藝術的遐思表達出樂觀、自勉之情。憤激之中呈現出狂放、豪邁、灑脫的形象,自勉之時猶見積極用世、奮發有為之志。這樣,詩人受壓抑但並不沉淪,雖憤激猶能自勉的情懷充溢在詩的字裡行間,讓人讀來為之欣慰和感奮。


答案解析部分

2.(1)D

(2)第一個“酒”出現在作書之前,詩人把它比喻成戰場上的旗鼓,起到醞釀情緒,積蓄氣勢的作用;第二個“酒”則用來表現創作完成之後詩人的心理狀態,他“如見萬里煙塵清”,似乎贏得了一場戰役的勝利,心滿意足、躊躇滿志。

【考點】煉字、關鍵字類題目,思想內容、觀點態度、感情類題目

【解析】尾聯“燭光相射飛縱橫”寫燭光映射著墨光,渲染詩人縱橫走筆的氣勢,所以縱橫的是詩人走筆,不是燭光。故選D。

本題考查“酒”的作用,結合詩歌第二聯,“酒為旗鼓”“ 勢從天落銀河傾”可以看出運用比喻修辭,為下文積蓄了氣勢。“須臾收卷復把酒” 瞬間就完成草書,又端杯飲酒,就像打了一場勝仗,消除國難,恢復了太平,感覺酣暢淋漓,表現了其躊躇滿志。

【點評】

本題考察內容側重句意理解和情感賞析,比較基礎,難度不大。考查意象的作用,屬於常考題型,難度屬於中等。

【參考譯文】

胸中自有軍事謀略,想要試煉一番卻沒有門路,空懷豪情。

草書如同行軍打仗,書寫前喝酒,好似軍中的旗鼓以壯聲威,手中的筆好似戰士的刀槍,其氣勢如同銀河從天上傾瀉而下。

以端溪出產的硯臺磨墨,在燭光的照耀下,下筆縱橫如飛。

瞬間就完成草書,又端杯飲酒,就像打了一場勝仗,消除國難,恢復了太平,感覺酣暢淋漓。

【賞析】

有志男兒當建立功業,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運已盡,應當去平定他們。何時才能夠像漢朝時在五原塞出兵討伐匈奴那樣北伐金人呢?我已能想象到我軍隊伍十分整肅的場景,只聽到揚鞭催馬的聲音,而沒有人語聲。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首句便體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無奈失落,令讀者也忍不住為之抱不平。在失意落寞的彷徨中,詩人因為自己為國作戰的願望不能實現,只能通過書法藝術的形式抒懷解憂。

“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這是以書前喻戰前,是蓄勢,筆力千鈞,給了人以勢不可遏的感覺。酒是進軍的旗鼓,筆是殺敵的刀槊,勇士以逼人的氣吞萬里的聲勢向敵人衝鋒的情景在這裡重現了。

“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這是以書中疾筆喻戰中拼殺,展現了李白《草書歌行》中“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圩詩句所描寫的意境。勇士揮刀殺敵,縱橫馳騁,所向披靡的情景在這裡重現了。

“須臾收卷復把酒,如見萬里煙塵清”,這是以書後的喜悅喻戰後的歡快,展現了凱旋歸來,設宴慶功的場面。須臾收卷之神速,舉酒復飲之愜意,瞬間勝利之迅疾,狼煙盡掃之自豪。勇士橫掃千軍,敵人不堪一擊,如鳥獸潰散的情景在這裡重現了。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虜運盡行當平”,在詩人的心目中,大丈夫就應該敢做敢為,殺敵報國,並認為敵人的氣數也應當快盡了。詩人的願望非常美好,儘管他用書法的形式遣懷抒憂,但依然沒有忘情於現實。

“何時夜出五原塞,不聞人語聞鞭聲。”最後兩句呼應開頭,直接表達了詩人渴望參加收復國土戰鬥的迫切心情。給人展示了一幅夜襲敵營的生動畫面,而詩人縱馬疾馳、英勇矯健的身影也躍然在目。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貼切生動的比喻,奇特豐富的想象,新穎別緻的構思,把澄清萬里胡塵的戰鬥場面與純熟精湛的草書藝術高度完美地結合起來了。吟哦之間,我們彷彿置身於緊張激烈的戰場,始而緊張,繼而痛快,最後沉浸在玉宇澄清萬里埃的狂歡之中。

詩人所以能寄意草書,寫得那樣豪邁動人,是因為他有出奇制勝的滿腹韜略,有為國建功立業的壯志,有恢復中原的堅定信念,有“夜出五原塞”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話,是因為他有滿腔愛國熱血。因此,欣賞這首詩關於草書描寫的時候,不得不聯繫前後的詩句,緊緊把握其愛國的主旋律。


答案解析部分

3.(1)A

(2)觀點一:同意。這兩句詩是精衛堅忍不拔、前赴後繼奮鬥精神的自我抒發;意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業,也希望子孫後代能夠繼承遺志,填海不止。

觀點二:不同意。這兩句詩是作者對精衛的同情與崇敬之情的表達;意為移山填海的事業尚未完成,我願犧牲生命來幫助精衛,以自己的生命來換精衛的生命。

【考點】

形象、意象、意境類題目,語言風格類題目,表達技巧類題目,思想內容、觀點態度、感情類題目,古代詩歌鑑賞綜合練習

【解析】

“作者對精衛辛勞填海的動機感到困惑”錯,只是用設問引出話題。

兩種觀點都可以,要從詩中找到依據。比如“同意”,詩中的“我”解釋為精衛,“子”可解釋為子孫後代。如“不同意”,“我”解釋為作者,“子”解釋為精衛。

觀點一:同意。這兩句詩是精衛堅忍不拔、前赴後繼奮鬥精神的自我抒發;意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業,也希望子孫後代能夠繼承遺志,填海不止。

觀點二:不同意。這兩句詩是作者對精衛的同情與崇敬之情的表達;意為移山填海的事業尚未完成,我願犧牲生命來幫助精衛,以自己的生命來換精衛的生命。

【點評】

此題考查把握詩歌中詞句含義和作用的能力。作用:1)從內容看,是點明主旨或表達作者的主要感受; 2)從結構看,在詩歌的不同位置上句子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開頭有總領全文、引出下文為下文埋設伏筆、作鋪墊、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等作用;在中間: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啟下(過渡)、為下文作鋪墊、埋下伏筆等作用;在結尾:有總結全詩、照應開頭、卒章點題、意味深長等作用。3)從表達效果看:起昇華中心,渲染氣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從寫作手法上:常有開篇點題、為後文設伏筆、作鋪墊、深化中心、點明主旨、襯托、渲染、呼應、照應、對比、象徵、先抑後揚等作用。

本題綜合考查對詩歌內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賞析的能力。考生在作答這類試題的時候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後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注意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詩句的含義,從而把握詩歌的內容,這樣就能很好的作答這類試題。


答案解析部分

4.(1)D

(2)A

(3)龍吟虎嘯與和緩相對,分別指的是詩人用典的大氣、和情感的細膩,詩人通過“諸葛表”和“相如檄”等典故表達出對友人的祝願和期許,給人以龍吟虎嘯之感;又通過“中年多病”“兒女淚”“須相憶”等句感懷自身,為和緩。

【考點】

形象、意象、意境類題目,語言風格類題目,表達技巧類題目,思想內容、觀點態度、感情類題目,古代詩歌鑑賞綜合練習

【解析】

詞的結尾兩句是彼此雙方的互勉。不是表達對友誼的珍惜與讚美。這兩句看似白描,似乎沒有多少深意。其實如果聯繫歷史背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話外之音的。“正梅花萬里雪深”,“梅花”是他們,又是傳遞消息的暗示。所謂“折梅逢驛使,送與隴頭人”。

“萬里雪深”是寫彼此的間隔,也是彼此的處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但不論地理的或心理的,造成可以間隔而寂寞的,終歸是政治的原因。是投降派對於他們的打擊。那麼,在這樣個廢棄與遠戍的道路上,他形象地即情即景,用“萬里雪深”,彼此的一切,俱足以包之了。而要相互勉勵莫相忘並不斷傳遞消息的,那當然是人,所以“須相憶”是彼此的。既是人,又是事。而這人事,正是他們“志”的結集,所“須相憶”者,仍是祖國恢復之大業。

【點評】

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尤其是要注意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此題既考查用典手法的作用,也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分析詩歌的情感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並不是太大,尤其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更是降低了答題的難度。分析詩歌的情感時要注意以詩歌的抒情方式、註釋、標題和詩中的表情達意的重點詞句作突破口。

本題考查對詩歌藝術特色的把握,抓住“龍吟虎嘯之中,卻有多少和緩”這一評價語,結合詩歌內容來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5.(1)A

(2)平曠的田野上,從遠處吹來的微風,輕輕拂過禾苗。長勢良好的禾苗,煥發出勃勃生機。

(3)詩人躬耕田園、避世隱逸的寧靜淡泊之情。濟世與歸隱相矛盾的複雜情感。

【考點】

形象、意象、意境類題目,語言風格類題目,思想內容、觀點態度、感情類題目,古代詩歌鑑賞綜合練習

【解析】

不是否定孔子人生選擇,而是更喜歡這種“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的農耕生活。陶淵明想成為長沮、桀溺那樣的隱士。他的內心有掙扎,有焦慮,本想有所作為,世界卻使他望而卻步。故選A。

題幹要求描繪“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的畫面,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時,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回答本題抓住“平疇”“遠風”“良苗”“懷新”幾個意象,然後把“平、遠、良、新”等幾個修飾詞展開聯想,描繪畫面即可。

本題考查把握詩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態度的能力。詩歌對田園生活的細緻描繪,“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既事多所欣。”“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可以看出詩人躬耕田園、避世隱逸的寧靜淡泊之情。但是“行者無問津”“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又可以看出詩人濟世與歸隱相矛盾的複雜情感。

【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詩歌語言的把握,是一道綜合性考驗學生鑑賞詩歌閱讀能力的題目,需要學生知人論世,結合陶淵明生平、思想理解把握,難度適中。

本題屬於詩歌鑑賞常考題型,並且本句詩歌容易翻譯,容易理解,學生較易做出。學生需要平時多做練習,鍛鍊聯想和想象能力。

本題同樣是詩歌常考題型,但是本詩情感複雜,不是單一情感,而且必須結合詩歌和詩人生平來理解,學生很有可能傾向於 “躬耕田園、避世隱逸”的快樂,而忽略詩中濟世與歸隱相矛盾的複雜情感,此處是失分點。


答案解析部分

6.(1)久留(逗留);依依不捨

(2)“送君多暮情”句點出了傷別之情。“淹留野寺出”至“夢裡金陵城”十句,層層鋪寫暮景,滿篇幽淡惆悵,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離情。結尾“嘆息此離別”再次點明別離之情,“悠悠江海行”表達對朋友孤身遠去的不捨。

【考點】

表達技巧類題目,煉字、關鍵字類題目,思想內容、觀點態度、感情類題目,古代詩歌鑑賞綜合練習

【解析】

把握詩歌的情感,可從兩方面從詩歌本身抓住詩歌標題、意象意境、情感關鍵詞、表達技巧等進行分析。做題步驟:先“點”,再“染”,最後落到情感上。可以根據《雨霖鈴》推出來這首詩怎麼鑑賞。

【點評】

這道題考查對詩歌詞語和情感的理解能力。這道題考查詩歌技巧的能力。“點染”手法。大多數教學中不會講到這種手法。但是題幹中有提到《雨霖鈴》,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思維。


答案解析部分

7.(1)表現:把酒當春,繞道送客,常去賞花。原因:長期得不到升遷,懷才不遇;喜歡自然山水。

(2)對劉禹錫詩歌藝術的欽佩之情;對劉禹錫目前境況的同情之感;對自己能感知對方心意的知音之許。

【考點】

煉字、關鍵字類題目,思想內容、觀點態度、感情類題目

【解析】

兩問,“閒的表現”“原因”。一定要看清題幹要求。閒的表現:“倒酒瓶”“送客特過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換成自己語言即可。原因:這個不好找到,只能結合古代詩人大多數人的經歷來寫原因。比如都會有的:懷才不遇、被貶他鄉。或者就是滴美景的喜愛。“到此詩情應更遠,醉中高詠有誰聽”,“詩情更遠”是劉禹錫文學成就的肯定欽佩,“有誰聽”飽含同情。也有作為朋友的理解。

【點評】

此題考查詩歌詞語內容。需要全面理解詩歌,結合全詩來組織答案。對張籍提到的“劉使君”還是要知人論世,否則組織答案會不全。本題考查把握詩歌情感態度的能力。答此類題,不僅要藉助詩詞的字、詞、句和所用意象來分析詩歌的感情,還要聯繫作者的寫作背景等,進行綜合解讀。注意特指“尾聯”,但是還是需要結合全詩綜合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