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速遞|新形勢下產業新城選擇主導產業的幾個因素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動能發生轉化的情況下,地方選擇主導產業的考量因素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對於產業新城的打造而言,選擇合理的主導產業、精準把握中國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就能夠有利於更好實現自身定位和招商。

新形勢下地方選擇主導產業的基礎因素

一個地方或者園區的主導產業,指的是其在區域經濟中佔有一定的產值比重,採用了先進技術、增長率高、產業關聯度強,對其它產業和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主導產業的轉換是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能夠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而從產業新城的視角來看,主導產業的選擇主要有以下標準:

1、需求潛力大。主導產業的產品應在國內和國際市場具有較大量、長期、穩定的需求。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產業的需求半徑不同,一些農產品產業的需求半徑就較小,同時也要考慮物流成本等因素、競爭對手市場佔有率等因素。

2、技術進步快且適應性強。主導產業的選擇必須特別重視技術進步的作用,所選擇的主導部門應當能夠集中地體現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和發展趨勢。

3、部門帶動性強。主導產業的選擇必須充分考慮它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它應具有較大的前、後向聯繫和影響,通過這種關聯產生對一系列部門的帶動與推進作用,並使這些部門派生出對其他部門的進一步促進作用,從而產生經濟發展中的連鎖反應和加速反應。一些產業雖然是新興產業,但帶動能力較為有限,並不是主導產業的最佳選擇。

4、就業效果好。主導產業應具有強大的勞動力吸納能力,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或者能夠吸引高端人才的集聚,提升產業新城的人才品質。

5、符合國家、區域及城市產業長遠發展規劃。主導產業的選擇應與區域及城市國家產業發展趨勢與規劃相符,符合其發展趨勢。

從產業新城的視角來看,主導產業的選擇是產業鏈構建中的關鍵環節,更是招商的核心,進行選擇時除需考慮上述因素外,還應結合項目規劃及定位、所在區域資源、特質、政策支持及未來發展方向,以及自身產業資源、運營經驗、項目發展構想等進行綜合考量,特別是國家的產業政策導向對於產業培育與成長至關重要。

當前國內政策性主導產業的方向特徵

在新形勢下,隨著我國政府與市場關係的進一步轉變,一系列產業政策在地方主導產業選擇方面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產業新城而言,當前主要考量的政策性包括“中國製造2025”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等國家性產業方向以及各地十三五規劃的產業方向等。

1、“中國製造2025”和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等國家性產業方向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轉型,不少地方提出了退二進三的口號,大力發展服務業,忽視了對製造業的支持。對此,中央近年來反覆強調我國現有國情下發展製造業的必要性,並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的構想。2017年2月,《中國製造2025》“1+X”規劃體系發佈,旨在為細化落實《中國製造2025》,突破製造業發展瓶頸和短板,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

另一方面,國家又在十三五規劃中將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涵蓋的7大領域24個重點方向合併增補為5大領域8大產業,明確提出到2020年形成5個產值規模在10萬億元級別的新的支柱產業,將“壯大”作為未來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工作的核心要務。需要指出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聚焦新興產業,同時涵蓋了數字創意等新興服務業,規劃期限到2020年;中國製造2025則包括了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涉及的也都是製造業領域,初步目標到2025年。

兩年來,上述兩個政策取得了初步的實施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特徵還很明顯,在工業基礎、自主創新、綠色發展等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尤其是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問題更是隨著中興事件的爆發而徹底暴露出來,引發了近期以來各地對以半導體產業為核心的電子信息行業的高度重視。對此安邦研究員認為,雖然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投資過熱和追逐風口的隱患,但不同於一開始不具備明顯需求前景的光伏等產業,半導體具備明顯的市場前景,對於擁有一定技術和人才基礎的地方而言有重點發展培育的空間。當然,對於產業新城而言也要根據自身特點、現有產業分佈和國家規劃等因素安排合理安排招商引資,適當選擇芯片設計、半導體材料、芯片製造、封裝測試、設備業務、配套服務等半導體產業鏈中的某些環節,揚長避短,差別化競爭。

2、各地十三五規劃的產業方向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調整優化城市產業佈局和結構,促進城市經濟轉型升級,改善營商環境,增強經濟活力,擴大就業容量,把城市打造成為創業樂園和創新搖籃;根據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產業體系;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淘汰落後產能,壯大先進製造業和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適應製造業轉型升級要求,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發展,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心城市、製造業密集區域集聚;適應居民消費需求多樣化,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水平,擴大服務供給,提高服務質量,推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強化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增強中小城市產業承接能力,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支持資源枯竭城市發展接續替代產業。

而目前從各地十三五規劃的主導產業方向可以看出,區域和城市間的不平衡造就了城市發展階段和增長模式的差異。其中,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正面臨資源約束和國際產業轉移新趨勢的挑戰,一方面要通過騰籠換鳥向服務型城市轉變,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創新升級提升城市制造業發展的空間。而中西部大部分城市仍處於工業化階段,應大力發展具備自身優勢的產業,以求經濟取得快速發展,在產業轉移大潮中贏得先機。對於不同城市產業新城的發展而言,需要結合當地產業發展方向進行定位與規劃,以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