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印英之間的苟且

印度人向英國人尋求坦克設計和製造方面的技術援助,並不是一個簡單軍事問題,而涉及到了冷戰大背景下英印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一方面,從印度的角度而言,獨立後的十幾年間,印度對英國的態度發生了一個由敵視、懷疑到重新信任的轉變。這成為印度最終選擇前宗主國,實現其“坦克國造”夢想的最重要原因。英國對於印度而言曾經是宗主國、是統治者。這一度成為兩國建立和發展外交關係的心理芥蒂(一個蕞爾小國,人口、土地面積不到當時印度零頭的國家,不但征服了印度,進行了近200百年的,而且從政治、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等征服了印度原有的一切,這種悲慘的歷史對獨立後的印度精英們不能不說是一種不願回憶但又無法抹去的恥辱)。但在重建英印外交關係的過程中,特別是為適應印度加入英聯邦,英國所做出的讓步與妥協,對於改變印度對英國的帝國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英國駐印度高級專員奈所說:“印度觀點發生了如此大的改變,可以歸因於英國撤離的方式,認為帝國主義實質上已滅亡”。而英國在英聯邦問題上的妥協(印度作為英聯邦成員國得到了一些特殊的待遇,如英國女皇不堅持要當印度的國家元首等等),也的確使印度相信英帝國主義實質上已經在印度滅亡,這為兩國以後友好關係的持續發展掃清了障礙。更何況,在長達幾百年的被殖民過程中,英國的文化和思想也在潛意識中滲入了印度精英的骨髓裡,英國這個前宗主國對印度人本身便有著一種“天然的吸引力和親近感”(當然,標榜民族主義意識的印度精英們是不會承認這一點的)。結果,一旦解開了“心結”,那麼在歷史因素的影響下,伴隨著時間的發酵,“感情上的紐帶”開始發揮著異乎尋常的作用,英印兩國逐漸形成了一種經濟和軍事上的“特殊關係”。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印英之間的苟且

坦克不僅僅是一件複雜的軍事裝備,更是一個複雜的政治問題

在經濟方面,英國人為印度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大量的資本。印度獨立之初,經濟落後,急需發展經濟,改變落後面貌。與英國的穩定關係,為印度經濟建設贏得大量英國資本。數據統計顯示,1948年 6 月30 日,英國在印度的私人資本為 20.99億盧比,而到1955 年 12 月31 日已增加至 39.2 億盧比。1955年,英國佔外國在印度私人投資總額的 80%。到了60 年代初英資在印度全部外資總額中約佔65%,直到70 年代中仍佔 35.4%,是印度最大的外國投資者。這些投資為印度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國不但得到英國的大量投資,而且也從英國贏得大量的無償援助。英國的對外援助主要集中在英聯邦成員國國內,而印度長期以來一直是英國對外援助的頭號受惠國。因此印度留在英聯邦內,在經濟上獲益匪淺。而在軍事方面,印度軍隊的發展、壯大從1950年代中期開始,便主要依靠英國的裝備支持。印度海空軍發展就是一個縮影,1955-1961 年間,印度從英國購得 8 艘反潛與防空護衛艦,4艘海岸掃雷艇和一些保障船隻,除此之外還購買了“邁索爾”號巡洋艦,租用了英國若干艘驅逐艦,大大壯大了印度海軍實力。印度甚至在1957 年從英國購買到了“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成為二戰後亞洲第一個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與此同時,印度也從英國購買了大量先進飛機,如一次性就得以在英國購買了160 架“獵人”式 56 型地面攻擊機和78 架“堪培拉”式 B1 型轟炸機。還獲得了仿製英國蚊納飛機的許可,生產出印度第一架噴氣式飛機,加速了印度空軍實現了噴氣化。在這樣一種如此高層次的軍事合作關係面前,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力度上,美蘇能夠給予印度人的軍事援助顯得相形見拙,於是在發展坦克工業的問題上,印度自然寄希望也於英國人,更何況當時的英國人也的確擁有第一流的坦克技術,甚至於相比於美蘇更有優勢。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印英之間的苟且

第二次印巴戰爭中,被巴軍繳獲的印軍“百人隊長”MK7

而在硬幣的另一面,英國人對印度人的請求,也抱以了十二萬分的熱情。究其原因,同樣是複雜的。首先,在國運不斷衰落中的英國看來,與印度保持一種以感情為紐帶的“特殊關係”,有助於維持其大國地位和世界影響力。這不僅僅是因為,印度之於英國的“特殊性”只是在於勾起了虛榮的回憶,用來向全世界宣示“日不落帝國”的餘輝尚在(印度按人口來說曾經是英國在海外最大的一塊殖民地,英帝國曾經通過印度這個巨大的跳板進一步向東亞、東南亞擴張。英國人對於他們歷史上曾經征服過印度這樣一個巨大的文明古國懷有特殊的深刻記憶。不只一位英國君主曾說過:印度是英國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顆寶石,英國以印度為驕傲)。更有實際意義的地方在於,如果說在戰後英國的“三環外交”體系中,英聯邦是處於第一環的核心位置,那麼印度就是這個核心的核心。

比如說,僅僅從英聯邦軍事影響力的角度而言,在1946 年 6 月20 日的英軍參謀長會議報告就認為“印度戰略上的重要性在於她擁有巨大的人力資源和正在增長的工業能力;她的領土能夠給予空中進攻行動提供重要的基地,能在印度洋和鄰近地區為我們軍事力量提供支持。英聯邦在印度的戰略要求是將印度發展成為主要的支持地區。在戰時,方便統一指揮,補充軍需,保障空中交通安全,維護基礎設施,有效地反對外部的侵略和內部混亂,維護地區安全”。而後,在1946 年 7 月,英軍參謀長會議正式提交的評估報告中,再次明確指出獨立後印度對英聯邦將會有六點重要之處:一、來自波斯灣的石油供給依靠英國在波斯灣和阿拉伯海的海上交通。如果印度被蘇聯控制,英國就不能確保海上交通安全,因為蘇聯不會忽視影響獨立印度的機會。二、將不能保持阿拉伯半島和非洲與緬甸、馬來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空中交通安全。三、如果印度是敵對的,使用錫蘭(Ceylon)的價值就大大降低,如果印度被蘇聯控制,錫蘭島就守不住。四、印度是成功保障東南亞運作最重要的基地。五、印度的人力資源是英聯邦軍隊巨大的來源。六、印度的自然資源和工業潛力的重要性正在增長。基於此判斷,英國軍方從戰略高度認為獨立後的印度如果脫離英聯邦後果嚴重,特別是如果印度被蘇聯所控制的後果不堪設想,而軍方的這種思想與英國政府高度吻合,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英國軍方希望不譴餘力地深化與印度的軍事合作,並且能夠得到英國政府的大力支持。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印英之間的苟且

1955年尼赫魯訪蘇,兩國簽訂了一系列協議

更何況,當時正在加速接近的印蘇關係,也令英國人萬分緊張。從1955年開始,蘇聯先後向印度提供了長期貸款和軍事援助,兩國關係日趨密切。此後,印、蘇兩國關係持續發展。1956年4月6日,印度和蘇聯在新德里簽署了《印蘇航運協定》,1956年5月21日,印度和蘇聯在新德里簽定了《印蘇關於在蘇聯訓練印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協定》,印度和蘇聯兩國加緊了在人員培養方面的合作。印度在對外貿易中,印度和蘇聯的貿易額1955- 1956年度比1953- 1954年度(本年度為1730萬盧比)增加了4倍多,達到了9470萬盧比。而在軍事領域,1960年秋,在印中邊界戰爭爆發前後的關鍵時刻,蘇聯開始公開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蘇聯除了向印度提供10億美元的軍援外,還向印度提供了從西方得不到的各種急需的軍用飛機,其中有8架安-12重型運輸機和10架米-4直升機。1962年,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爆發後,蘇聯給印度的軍事援助開始急劇增加,蘇聯甚至與印度簽署了一項在印度生產最新型米格-21超音速戰鬥機的協議,大有取代英國成為印度最大軍火供應商的趨勢(印度開始視蘇聯為其戰略上的親密盟友。而且,蘇聯與印度沒有共同邊界,不存在邊界爭端等糾纏不清的問題。相對而言,蘇聯的南亞政策和戰略目標因蘇聯與印度彼此的地緣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的異同,而呈現出一種相對簡單化的態勢)。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印英之間的苟且

1965年的印巴戰爭中,巴軍正在查看一輛印軍拋棄的AMX-13

英國人對於印蘇兩國的關係的急劇升溫,可謂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英國人十分清楚,印蘇接近的潛臺詞,必將以是英印關係的疏遠為代價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尼赫魯的不結盟的實質是實用的中立主義。尼赫魯提出在互相對峙的兩大陣營之間,印度不與任何一方結盟,這本身就是一種中立主義。然而,尼赫魯的不結盟所體現的中立主義不同於瑞士式的中立主義。因為,後者的中立主義是通過國內立法和國際條約規定的,並得到國際上的尊重和承認。它的中立地位無論平時還是戰時都是始終如一的,不受形勢突變的影響。因而,這種中立是穩定的。尼赫魯的中立主義,是一種自稱的中立主義,它不受條約或法律的制約。隨著時間的變化和時間的推移,它關注的重點也在變化;一旦形勢變化或出於某種實用主義的需要,就會放棄中立原則。所以,尼赫魯的中立主義是一種動態的概念,具有實用主義色彩。在這種情況下,也迫使英國人願意向印度人提供蘇聯人暫時保留的坦克製造技術,希望以此作為籌碼,保持對印度的軍事和政治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