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集郵!

上海是中國集郵文化的發祥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除了郵政部門的集郵櫃檯、商店以外,四川中路橋沿街居民樓邊的郵攤更是上海老集郵迷們不可或缺的回憶。這些居民樓的樓道牆上掛著裝有各色郵票的鏡框,來交易的集郵迷們就拿個小板凳坐在樓道里看郵票、買賣郵票。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許多人開始尋找工作以外的娛樂,而集郵因為門檻低,成了當時許多百姓的選擇,集郵的熱潮開始湧動。

那個年代集郵的人,大多都有從信封上剪郵票的經歷,集郵也作為一種“有文化”的象徵,開始在社會上蔓延,當時要是跟別人說喜歡郵票、收藏郵票,別人就會對你刮目相看,覺得你是“文化人”。

那些年,我们一起集邮!

那個年代集郵的人都有從信封上剪郵票的經歷

集郵熱的興起,讓一部分人嗅到了商機,最初的物物交換很自然地發展成了物錢交換。早期上海人所謂的“打樁模子”中的有些人也開始介入郵票交易,這從另一個側面帶動了集郵熱潮。

於是,在郵政門市部的門口和弄堂裡自發形成了一些早期的郵市,比如思南路、淮海中路口的郵局門市部,每天傍晚4、5點鐘開始,人就慢慢多起來,最多的時候能到幾百人,後來郵市不斷擴大,逐漸延伸到了旁邊的南昌路上。

那些年,我们一起集邮!

馬路郵市

在這些馬路郵市中,就有很多追逐利潤的“打樁模子”,他們把買來的郵票加價幾分甚至一毛多再賣掉,每天的銷售利潤相當可觀,對於當時工資還很低的人們來說,幾分、幾毛已經是相當刺激了。

買賣郵票的可觀收益使得一部分集郵愛好者動了“下海”的念頭,但更多的一批人還是隻把自己多餘的郵票賣出,用獲得的收益再去買自己喜歡或者缺少的郵票,這就是所謂的“以郵養郵”。

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郵票交易還只能是私下進行的,為了順利進行買賣,這些自發形成的郵市不得不轉換“根據地”,從思南路郵電局轉戰到了南昌路,而後又到轉到人民廣場三角花園和中山公園等地。由於太原路口的肇家浜路街心花園交通方便,而且在楓林、天平和斜土的交界地帶,弄堂“游擊隊”在此大量聚集起來。

那些年,我们一起集邮!

太原路口的肇家浜路街心花園成為“游擊隊”聚集的地方

太原路郵市的名氣越來越大,大量的外地郵商利用郵票的地區差價,從外省市大量收購郵票來太原路銷售。不過,此時的太原路郵市仍然不是一個正規的交易場所,直到1988年10月4日,經徐彙區人民政府批准,“太原路郵票交換市場”正式掛牌,成為上海市第一個露天郵票錢幣收藏品市場。而那時太原路郵市的一些標誌,像蘑菇亭、門口買冰棍和油墩子的小攤,至今都是集郵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那些年,我们一起集邮!那些年,我们一起集邮!

太原路郵票交換市場

上世紀80年代初,除了自發形成的郵市以外,各家工人俱樂部也出現了郵票交換活動,其中以靜安和盧灣兩個區最有特色,它們就是後來“靜工”和“盧工”郵市的前身。

靜安區是上海的文化特色區,收集外國郵票的愛好者較多,靜安工人俱樂部和區集郵協會因勢利導,決定把每星期天上午作為固定的郵票交換活動時間,由於外郵交流佔據絕對主力,“靜工”郵市就獨樹一幟成為外郵交流的主要場所。

那些年,我们一起集邮!

“靜工”郵市是外郵交流的主要場所

“盧工”郵市脫胎于思南路上的自發郵票交換市場,後來從馬路遷入盧灣區工人俱樂部,形成了“盧工”郵市的雛形。1996年,“盧工”郵市進行了改建和擴建,可容納上萬人入市交易,從而徹底告別了地攤式交易。

那些年,我们一起集邮!

“盧工”郵市

改建後的“盧工”郵市也吸引了一批“老太原”的入駐,隨著1997年2月太原路郵市搬入雲洲商廈,“盧工”和“雲洲”一起迎來了1997年郵市的狂潮。

那些年,我们一起集邮!

1997年太原路郵市整體遷入雲洲大廈

太原路郵市、“盧工”郵市見證了改革開放後上海經濟的發展,集郵也由此成為人們財富積累的縮影。那些瘋狂的集郵歲月早已留存在整個城市的記憶之中,偶爾還是會被人們回憶起來,津津樂道。

那些年,我们一起集邮!

拓展閱讀

Expand Reading

那些年,我们一起集邮!

清光緒四年(1878年),上海海關造冊處應主管海關試辦郵政的天津海關稅務司要求,在上海印製的中國第一批發行郵票——大龍郵票問世後,即成為集郵者收集的對象。同年8月,經天津海關稅務司同意,上海海關造冊處撥拉茂旦(Palamountain)在上海向集郵者歐瓦爾(Everall)出售三分銀大龍郵票1675枚和五分銀大龍郵票625枚。價款銀81.5兩由歐瓦爾用支票直接寄天津海關,作為天津海關出售郵票的收入。這是在上海最早成交的一筆集郵業務。

那些年,我们一起集邮!

隨著集郵愛好者增多,在上海陸續出現一批經營集郵業務的攤、店。光緒五年五月十三日(1879年7月2日),上海《申報》首次刊登收購舊郵票廣告:工部局書信館人頭每百個價二角;海關人頭(海關書信館郵票)每百個價二角;東洋人頭(日本郵票)每百個價三角。

民國22年(1933年)11月1日,上海郵政管理局為方便集郵者購買集郵郵票,在會計處設一集郵窗口,名為集郵郵票出售處,這是上海郵政專設經辦集郵業務機構的開端。民國34年9月,集郵郵票出售處改稱為集郵組,至1949年11月以後曾先後改稱集郵股、臺和組。

那些年,我们一起集邮!

1955年10月23日,中國集郵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在南京東路286號成立,專營集郵業務,歸上海市郵局領導。以後在市區郵政支局設集郵郵票代銷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高潮時,上海集郵商申請公私合營,由分公司歸口管理。1958年,郵政支局的代銷點改為經銷性質。1959年,分公司遷址上海市郵電管理局大廈營業大廳,原址改為門市部。翌年,分公司和門市部遷至南京東路383號,附設的郵冊工場遷至延安中路。以後又在靜安寺和南京西路各設一門市部。“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集郵活動受到衝擊,業務幾近停頓狀態。1969年9月1日,分公司和所屬單位奉令全部撤銷,集郵業務停辦。

197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郵電部恢復國內集郵業務。1979年9月20日,上海市郵政局根據上級指示,在南京東路244號組建成立中國郵票總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經營集郵業務。1982年6月,為貫徹郵電部加強全市集郵專業管理的精神,撤銷中國郵票總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同時在原址成立上海市郵票公司,負責全市集郵業務的經營管理和業務領導,仍歸市郵政局領導。1983年10月,市公司在四川南路33號設金陵東路門市部。1984年2月,市郵票公司改由上海市郵電管理局直接領導。同年5月,市公司在南京東路286號設信託門市部,辦理收購和寄售業務。1987年12月和1988年10月,市公司又先後在局門路和乳山路兩處各設一個門市部。為適應郵票發行渠道的調整及加強業務經營管理,上海市郵電管理局於1990年1月成立郵票處,對外稱上海市郵票公司,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體制,同時將原由市公司領導的金陵東路、局門路和乳山路三個門市部劃歸上海市郵政局領導。

想了解更多集郵資訊和稀缺票品,歡迎您通過以下方法關注我們:

1、在微信通訊錄右上角點擊“添加好友”—“查找公眾號”中輸入“jiyou18”和“jiyou200085”即可添加上海集郵微信“訂閱號”及“服務號”。

2、通過微信掃描二維碼或者長按指紋添加:

訂閱號(每天推送集郵資訊)

服務號(票品購買,限時搶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