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天津同仁堂:和「狗不理」是兄弟,股權變化背後故事多

店堂內,靠牆擺著貼滿藥名的小抽屜,靠窗的桌邊兒坐著老中醫,間或有病人來請求把脈開藥,穿長衫的夥計拿著戥子,一樣兒一樣兒地照方抓藥。

這是影視劇中常見的場景,也是人們心目中同仁堂等老字號藥鋪的經典形象。

上週(4月14日-4月20日),證監會公佈了唯一一家新申報IPO公司——天津同仁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津同仁堂)的申報稿。

有意思的是,此“同仁堂”非彼“同仁堂”。

招股書顯示出的天津同仁堂和“同仁堂”老藥鋪並無關聯。天津同仁堂的可比上市公司名單裡,也沒有出現北京同仁堂的身影。

公眾熟知的北京同仁堂,早在上世紀90年代(1997年)就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目前,除在A股上市外,北京同仁堂旗下還擁有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藥業這2家港股上市公司,其現有業務板塊主要包括現代製藥業、零售商業和醫療服務三大領域。

那麼,天津同仁堂是一傢什麼樣的企業?

民資控股的年輕同仁堂

天津同仁堂的申報稿披露,其前身為張家老藥鋪,起源於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天津同仁堂以及天津宏仁堂這兩大品牌為國家商務部認定的首批中華老字號,其“太陽”、“紅花”商標是中國馳名商標。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同仁堂並不擁有“同仁堂”商標,這一知名商標屬於北京同仁堂。

另外,相較前身,天津同仁堂的經營實體顯得“年輕”許多。據招股書,其前身為成立於1981年10月的“天津市第四中藥廠”,系全民所有制企業。1989年,根據(89)津藥管計字第 9 號文件,天津同仁堂恢復廠名為“天津同仁堂製藥廠”。

2002年,天津同仁堂完成股份制改革。當時的第一大股東為天津市藥材集團公司,持股比例為40%,此時的天津同仁堂仍屬國有控股企業。

2014年,天津市藥材集團公司以評估報告作價為依據,在天津產權交易中心公開轉讓其持有的全部天津同仁堂股權。天津市藥材集團公司退出後,天津同仁堂的第一大股東已變為張彥森,持股比例達41%。

2015年初,天津同仁堂的剩餘兩大國有股東天津廣播電視臺(張彥森夫人高桂琴曾為天津廣播電視臺前身天津電視臺的副臺長)和天津市西青經濟開發總公司以前述評估報告作價為依據,在天津產權交易中心將其持有的天津同仁堂股權全部轉讓給天津森納爾投資有限公司。該公司系張彥森及其夫人高桂琴全資持有。

2015年末,天津同仁堂在新三板順利掛牌,代碼:834915。

據招股書,目前天津同仁堂的實際控制人張彥森和高桂琴夫婦控制59%的股份;按本次發行3667萬股測算,上市後,張氏夫婦仍將控制天津同仁堂44.25%的股份。

而聲名顯赫的北京同仁堂,則在公私合營之後,始終保持著“國字號”的身份。2017年年報顯示,其實控人仍然為北京國資委。

體量稍小

但淨利潤“達標”

除此之外,據北京同仁堂2017年年報,其2017年營業收入約133.76億元,淨利潤約17.42億元。

兩相比較,天津同仁堂在量級上則有點“相形見絀”。據招股書,2015-2017年,天津同仁堂的營業收入約為5.15億元、5.77億元、6.23億元。

扒一扒天津同仁堂:和“狗不理”是兄弟,股權變化背後故事多

自監管部門發佈窗口指導意見之後,IPO企業的淨利潤門檻較之前有所提高,不過,天津同仁堂似乎“並不怵”最新的“隱形紅線”。2015-2017年,天津同仁堂的淨利潤分別約為6523萬元、8193萬元、1.39億元,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且3年合計淨利潤約2.86億元,最近一年也超出8000萬元。

股東曾是電視臺

現參股農商行

天津同仁堂的主營業務為中成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打產品主要為腎炎康復片、血府逐瘀膠囊和脈管復康片三大品類。

雖然主營業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天津廣播電視臺自從2002年股改入股後,歷經合併、改名等變化,一直對天津同仁堂“不離不棄”,直到2015年掛牌新三板之前才清盤退出。

這不得不提到天津同仁堂實控人高桂琴。

據招股書,1958年出生的高桂琴,自1975年開始參加工作,曾擔任天津人民廣播電臺辦公室秘書、記者,一直在天津廣電系統任職,1995年9月至2002年5月,其歷任天津有線電視臺(後與其他單位合併改名為天津電視臺,又變為天津廣播電視臺)經營管理部主任、副臺長兼廣告部主任,此後高桂琴一直擔任天津電視臺副臺長直到2013年退休。

除了股東“跨界”,投資有道的天津同仁堂參股了2家河北地方農商行和1家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憑藉3只“現金牛”,坐享每年穩定的分紅。

據招股書,報告期內,天津同仁堂持有河北滄州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9.98%的股權、河北正定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6.72%的股權以及河間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5.53%的股權。據此,報告期內,天津同仁堂憑藉持有的正定農商行股權,收穫合計約1980萬元的現金分紅。

扒一扒天津同仁堂:和“狗不理”是兄弟,股權變化背後故事多

實控人擁有兩家新三板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同仁堂的實控人張彥森和高桂琴夫婦,擁有兩家新三板掛牌企業,除了“藥鋪”,還有天津知名“包子鋪”——狗不理集團。

扒一扒天津同仁堂:和“狗不理”是兄弟,股權變化背後故事多

簡單來說,“藥鋪”和“包子鋪”曾經是“父子”,而今是“兄弟”。

狗不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全民所有制企業——天津狗不理包子飲食(集團)公司。2005年,天津同仁堂通過天津產權交易市場以 1.06億元的競買價拍賣,取得了天津狗不理包子飲食(集團)公司的全部國有產權及其對子公司所持股權,佔比82.17%。同年,天津狗不理包子飲食(集團)公司經過產權制度改革,設立為天津狗不理集團有限公司,註冊資本5500萬元。2008年,狗不理有限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註冊資本為7500萬元。

2005年,天津同仁堂將其持有的狗不理集團43.17%的股權,轉讓給天津森納爾餐飲有限公司(簡稱:森納爾),這是一家張彥森和高桂琴夫婦全資持股的企業,轉讓完成後,天津同仁堂仍持有狗不理集團39%的股權。

報告期內,即2016年11月,天津同仁堂審議通過了《關於轉讓公司持有狗不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9%股權的議案》,該議案約定將該股權作價20492.55萬元,轉讓給股東張彥森、天士力投資、森納爾和張彥明(張彥森的兄弟)。截至2016年末,上述股權轉讓已實施完畢,天津同仁堂不再持有狗不理集團的股份。

綜上,狗不理集團從天津同仁堂控股到持股,再到剝離為同一實控人控制下的“兄弟企業”,資本操作手段讓人有些“目不暇接”。狗不理集團也於2015年在新三板成功掛牌。

至於狗不理集團最近是否有IPO計劃,天津同仁堂並沒有正面回應記者的採訪。

關聯方交易

另外,2015年至2016年,天津同仁堂向中新藥業集團(簡稱:中新藥業)等關聯方企業採購商品,金額分別為1023.32萬元和874.67萬元,佔同期總採購金額比例分別為11.4%和12.19%;2017年,天津同仁堂向中新藥業等關聯方採購商品金額為185.17萬元,佔同期總採購金額的比例為2.33%。

2015-2017年,天津同仁堂向中新藥業銷售的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21.33%、16.63%和14.95%。銷售商品的種類主要為腎炎康復片和血府逐瘀膠囊等。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同仁堂的前第一大股東天津市藥材集團,於2014年退出股東行列,它的母公司天津醫藥集團為中新藥業的第一大股東。

據招股書,自2017年起,天津同仁堂不再將醫藥集團及其下屬公司(除中新藥業外)確認為關聯方。

此外,天津同仁堂未對其現任股東天津天士力健康產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穿透至最終控制方。天士力作為立足天津的知名上市藥企,雖然與天津同仁堂的主營方向並不完全一致,但是否形成同業競爭,招股書對此未提及。

截至記者發稿,尚未收到天津同仁堂的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