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朱廠長」,回鄉種黃桃

“簽了簽了,560萬元!我們村的黃桃真成搖錢樹了!”6月29日下午,剛從簽約臺上下來的朱永剛激動地在微信群裡發佈消息。

朱永剛是麻陽致遠生態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負責人。6月29日,在省特色優質農產品首場產銷對接會上,他代表合作社與湖南搶鮮購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黃桃採購合同。

這一天,也是朱永剛、朱永秋和朱永聰三兄弟兩次返鄉“組團”創業特別開心的一天。

這三兄弟,不是親兄弟,而是在麻陽苗族自治縣和平溪鄉大坡村一起長大的同族兄弟。他們先後到廣東、福建等地打工,由於腦子活,人勤奮,經多年打拼,分別被打工企業聘為管理廠長。2004年,他們萌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相繼辭職,在福建辦了一個雨具廠。由於效益還不錯,他們有了第一次回鄉創業的想法。

2007年,三兄弟回到麻陽,註冊成立了麻陽昌泰雨具有限公司,在城郊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車間,主要接港澳臺地區的訂單。

“我們接了香港3個大訂單,結算都用美元。誰知2008年金融危機來了,但接了單再虧也要做。”朱永秋說,簽訂合同時1美元兌人民幣8.3元,而交貨時跌到了7元以下,把單子生產完,最後虧了200多萬元。無奈,工廠轉了出去,他們又回到福建打拼。

“當時我在福建開雨傘廠,年收入20萬元。但村裡需要我,我就回來了。”2015年,朱永剛再次辭職回村,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村裡貧困人口多,我心裡著急。”朱永剛組織成立了麻陽致遠生態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帶領一批貧困戶發展黃桃產業。

“請兄弟回村創業,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朱永剛向朱永秋、朱永聰發出邀請。

“接到永剛的邀請,好多天徹夜難眠,終於拿定主意回家。”朱永秋說,他和朱永聰承包辦廠,年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在朱永剛邀請下,他們先後回鄉入股發展黃桃產業。

2015年,合作社股東25人,其中18人為貧困村民,種植黃桃240畝。

走進合作社簡易的辦公室裡,牆上掛著生產製度和分工牌:朱永聰負責銷售,朱永秋負責園區管理,朱永剛負責對外聯絡等。正中間還有個顯眼的白邊相框,這是去年12月原農業部頒發的綠色食品認證證書。

“去年光園區除草施肥,人工費就花了15萬多元。有的村民暗地裡笑我們呆板,要是用化肥農藥,成本會減少一大半!”朱永秋笑著說。

山村裡鄉親只知道用化肥農藥省事,沒看到山外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市場趨勢,所以對這幾位“虧錢老闆”的做法不理解。

為提高黃桃品質、減少成本,合作社建了一個生態黑豬養殖場,並舉辦了首屆大坡桃花鄉村旅遊節,走種養加旅遊融合發展之路。

“去年光下半年就拿到8480元工錢。”貧困戶朱有巖手有殘疾,仍被安排在黑豬養殖場幹活。

“合作社最大的願望就是村裡人共同致富。”朱永剛介紹,他們將純利潤15%用於付村民土地租金,5%給村集體,剩餘的80%由股東分紅。

“先期種植的黃桃今年初次掛果,預計可產2.5萬公斤以上。”朱永剛說,過去不相信他們的村民如今主動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目前,全村已種植黃桃800多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