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央美美術:馬伊琍用二胎經歷告訴你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小央美美術:馬伊琍用二胎經歷告訴你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小央美美術:馬伊琍用二胎經歷告訴你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常聽身邊的二胎媽媽們討論,說家裡的老二普遍比老大精,調侃也好,玩笑也罷,看似平常的現象背後,卻有著媽媽們不斷累積的經驗與教訓......

馬伊琍曾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育兒經,坦言說到,孩子夜哭不能安心睡整覺的問題曾讓她受到不少困擾,不過在養育二胎後,已懂得正視自己曾經在養育大孩中犯下的錯,而夜哭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小央美美術:馬伊琍用二胎經歷告訴你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在大女兒愛馬1歲時,她試用了哭聲免疫訓練法,“雖然兩天就成功讓她學會睡整覺,可一歲半時又開始反覆,睡著後她總會醒一次,哭著拍手求抱抱,發現沒人理之後只好再哭著睡著。”

在生下二孩後,馬伊琍不再使用哭免法訓練孩子,哭就抱,餓就喂,在妹妹滿一歲時,讓她自然睡覺也不吃夜奶,後來,她反思到“六年前的那些夜晚,我到底在急什麼呀!”

馬伊琍用自己切身的真實感受告誡同樣受到孩子夜哭困擾的媽媽:“放鬆自己,也放過孩子,在心裡對自己說:孩子,你慢慢來!”

自己親生的寶貝,在他最弱小最需要你的時候,擁抱他安撫他即使夜不成寐,相比他漫長的一生難道不值得嗎?

使用哭聲免疫法所受的煎熬,於孩子,於自己,於家庭都是巨大的折磨。

然而只有經歷過這個過程,才會明白其中的真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什麼比感受孩子的感受更真實幸福了的啊,為什麼要想盡辦法遏止呢?

小央美美術:馬伊琍用二胎經歷告訴你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孩子是上天賜予父母最好的禮物,養育孩子是父母瞭解自己的最佳機會,陪孩子共同長大,也是與自己和解的最佳方式。

伊能靜早前關於女兒的夜哭發表了一篇長微博,安撫孩子的過程也正是她不斷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小央美美術:馬伊琍用二胎經歷告訴你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我知道她一定不是故意的,也有可能腸絞痛,醫生說過,她的身體在發育,為了長大,她小小的身體必須承受快速的人類進化,在一年裡成為人類生存模式。

所謂的夜哭,和半夜起來餵奶之後就能睡著不同,寶寶會哭個不停,一直無法入睡。夜哭照顧起來多少有點辛苦,但這是親子間的必經之路啊。

只是不管怎樣,把孩子的夜哭當作是陪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吧,正如伊能靜所說的:

夜裡帶寶寶快累壞的閨蜜,不怕哦,你也在長大,成為強大的臂膀,給孩子安全、安慰,為她的成長護航,你比你想象的有能耐,你是無所不能的媽媽。再熬,等某一天她會走不想給你抱,只想探索世界時,你會懷念的。

媽媽們在嬰兒期親密育兒,辛苦兩三年,最終換來的是孩子終生的安全感與幸福基礎。

這個基礎就像鎮定劑,無論外面的世界多麼焦慮不安,孩子都能平穩度過。

但這個過程更重要的意義是陪伴我們自己,回顧生命的最初,我們與當初不完美的自己多一分的和解,多一分的治癒,對孩子就會少一分的苛求。

小央美美術:馬伊琍用二胎經歷告訴你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小央美美術:馬伊琍用二胎經歷告訴你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孩子夜哭,排除其他生理、疾病、環境的因素,其實最大的原因還是忍受不了親子分離,當看不到媽媽時,他就會哭。

一旦媽媽消失在視線範圍內,他的小世界就崩塌了,於是嚎啕大哭,這種哭的背後,是發自肺腑的傷痛。

有時候,媽媽只是去上了個廁所或出門買個菜,孩子都會大哭著找媽媽,因為他以為媽媽消失了就再也不會回來。

媽媽總是要不斷地或長或短地離開自己,這或多或少都會給孩子帶去傷害。

孩子的世界與成年人不同,他們沒有客體穩定性的概念。

什麼是客體穩定性?

客體關係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一生追蹤研究過6萬對母嬰關係,他解釋說,不存在嬰兒,只存在母嬰。

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嬰兒都無法單獨存活,嬰兒的狀態精準地反映著親子關係的質量。

如果嬰兒感受不到來自母親對自己的關注和愛護,那麼,他自然無法安然入睡,只能通過大哭的方式來表達焦慮的情愫。

嬰兒是需要經常得到媽媽的撫慰的,以此來確認周邊環境的安全及媽媽的關注程度。

就像鏡子一樣,嬰兒透過媽媽溫情的容顏,映照出自己,感受到自己,才能在不安中得到媽媽的慰藉。

彼此感受著,便是最好的安撫。

小央美美術:馬伊琍用二胎經歷告訴你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小央美美術:馬伊琍用二胎經歷告訴你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當父母看孩子時,只看到孩子需要被訓練糾正的問題,那麼孩子一生的悲劇就已然註定。

父母自己內心平穩,孩子才能在安全的能量磁場中入睡。

那些認為夜哭就是因為“孩子有問題”、“孩子需要被改正”的觀念,最大的錯誤在於誤解。

當一個生命帶著極大的愛與信任降臨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關注——被父母看見真實的自己,而不是通過一系列的大數據來分析矯正自己。

那麼,如何才算用心地回應哭泣、不肯入睡的孩子呢?

不要阻止他哭泣,而是陪在他身邊感受他的情感宣洩。

對於內心焦躁不安的父母來說,孩子夜哭是極大的刺激與挑戰,很容易就條件反射地認為:此時應該解決掉這些引發焦慮的外部事件,比如過度搖晃、誇張地哄孩子等等。

總之,想盡辦法阻止孩子哭泣,不讓他內心的情緒自然流露出來。

但哭泣是孩子表達內心情感的正常方式,它不應該被控制,而應該被呵護、陪伴及充分允許。

我們可以簡單地換位思考一下:

當你夜裡被夢魘驚醒,是希望老公呵斥你“有什麼可哭的?!”,然後冷漠地轉身繼續睡去,還是希望老公傾聽你、允許你充分表達?

如果你自己都渴望得到陪伴,為什麼認為比你柔弱的孩子就需要被剋制,還打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的旗號?

小央美美術:馬伊琍用二胎經歷告訴你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小央美美術:馬伊琍用二胎經歷告訴你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感受孩子的感受,是養育過程中天賜的禮物。

心理諮詢師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母嬰關係決定孩子的一切關係》中分享了一位媽媽安撫孩子睡覺的經歷:

有一天,到了睡覺時間,3個月大的女兒卻久久不肯入睡。以前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哄她睡,這次卻因為感冒無力,放棄了控制的想法,選擇跟隨她。她專注地看著窗外,我也隨她一起靜靜地看。她慢慢轉過臉,莊重地看著我,把小手放在我的額頭上。那一刻,我流淚了,內心靜謐的空間在擴張。然後,她睡了,我躺在旁邊,深遠的寧靜在我們之間蔓延,無邊無盡。

哄孩子睡覺,你需要做的是及時回應,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與愛護。

通過撫摸、擁抱、眼神凝視、輕聲地告訴他:“寶貝,我在這兒”,接納孩子的不完美,讓他慢慢來。

感受彼此間的親密關係,不去刻意改變及抑制,這或許是媽媽們能給嬰兒的最好禮物,也是媽媽們與自己最好的和解方式。

母嬰時期是上天恩賜於每個母親完善自我、與自己和解的良機,在這一時期與寶寶共同成長,從中獲得身心的成長。

請珍惜唯有母親有的殊榮吧!

本文為《嬌媽問答專欄》提問文章,提問留言截圖如下:

小央美美術:馬伊琍用二胎經歷告訴你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