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交的養老保險,退休後夠你養老嗎?

很多朋友經常會吐槽每個月工資根本不夠花,除了日常生活開支,還要還房貸、養娃、自己再買點七七八八的東西基本都是月光,天天盼望著漲工資!

可是大家有沒有算過,如果我們退休後每個月會有多少工資?仔細算一算,你會發現你現在每月到手的工資比退休後的工資真是多多了!

舉兩個例子來直觀感受一下養老金的薄弱。

這是小剛的養老金預算↓

現在交的養老保險,退休後夠你養老嗎?

這是小紅的養老金預算↓

現在交的養老保險,退休後夠你養老嗎?

可能大家會發現男的退休金為什麼比女的高那麼多?在同等情況下,男女退休金的差異主要的源於退休年齡的不同。

根據現在我國的政策規定,法定退休年齡是男性60歲,女性50或55歲,而影響養老金金額有這麼3個因素:

  • 退休時上年度全省平工資。因為平均工資每年都在增加,養老金也隨之逐年水漲船高。所以,退休時間越晚,養老金越多;

  • 個人繳費年限。繳費年限越長,養老金越多;

  • 個人賬戶儲存額。繳費金額越多,養老金也越多。

由此看來,在同等條件下的男女退休工資差異,也是合理的了。

但是,甭管現在交的是多是少,退休後靠養老金真的夠嗎?

感覺很懸。

因為養老金替代率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這裡出現一個名詞,「養老金替代率」,它等於“退休後領取的養老金/退休前的工資收入”的比率。

扎心的是,我國養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此後一直下降,2011年為50.3%。

而如今,全國養老金平均替代率已低於50%,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甚至低於40%。

為啥降這麼猛?兩大方面原因:

一方面,社會收入水平提升迅速,物價上漲。你看十年前1000塊和現在1000塊的效用就知道了;

另一方面, 我國的養老金增速持續下降。規劃君找了張圖,大家看圖能更直觀感受到增速的遞減情況↓

現在交的養老保險,退休後夠你養老嗎?

從2016年開始,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上調速度結束了連續八年10%的增幅,幾近腰斬,降為6.5%;2017年,養老金上調速度更是降到了平均5.5%;今年(2018年),人社部公佈的數據就只有5%。

大膽地揣測一下,可能幾年後,養老金增速就僅和CPI增速看齊了。但是,CPI≠真實通脹率!

想搞清退休金夠不夠,咱們得先來算算退休後需要多少開銷。

試想一下,退休後的大致狀態是:

各項房貸車貸已經還清

孩子已成年,無需為教育買單

購物慾比年輕時減弱不少

追求有品質的健康生活

身體好,常出門旅遊

身體不好,吃藥和吃飯一樣勤

在不考慮通脹情況下,按現有消費水平粗略來算,日常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的開銷,均攤到每月5000元/人應該可以滿足;

至於看病、藥費等等,就很難講了,因人而異。粗糙估算一下,暫且不說得了什麼大病,就拿高血壓、糖尿病這類常見的慢性病來說,再加上吃一些好的保健品或中藥調理等等,一個月1000元算是合理支出了。

按退休後每人每月6000元的標準算,老兩口一年開銷=6000*12*2=14.4萬。目前人均壽命在80歲左右,也就是說,起碼有20-25年的退休生活。

保守按20年水平,每年預計通脹率為5%來算,老兩口共需要約476萬退休金。這個數字看起來還蠻可怕的。

顯然,退休後如果僅靠基本養老保險,生活質量的下降是無可避免的。

那麼,現在還年輕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別瞎辭職

要知道,養老保險累計交足15年才能解鎖養老金的全部待遇。如果不足,要麼一次性補繳,要麼只能一次性領回少得可憐的退休金。

養兒防老?

某種程度上來說,養兒也是一種投資。從宏觀看,增加了全社會年輕人的比例,一定程度降低了老齡化程度;從個人看,也算是對自己老年生活的一重保障。

當然,箇中風險也不小,比如撫養教育的壓力、未來幫帶第三代的壓力,等等。

強身健體+商業保險補充

從人群特點看,老年人最大的潛在支出風險就是看病。

對此,現在的你不僅要多多鍛鍊身體,降低老年的患病風險,還得通過商業保險來補足保障,比如重疾險。

靠理財投資儲備養老金

甭管是想提前退休還是延遲退休,手裡有足夠的資本才是硬道理。

要強調的是,這裡是“儲備”,並非“儲蓄”。因為儲蓄的利率太低了,無論你多麼能見縫插針地省錢,其財富增長速度也是很難企及物價漲幅的。

所以,趁年輕多積累財富,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方式,為將來養老打下堅實的基礎才是硬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