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法則」不需要事必躬親,但要明察秋毫—在細節中做出榜樣

點擊上方,關注我們。

管理的能力體現在對細節的管理,中層管理要在細節中為下屬做出榜樣,成為他們效仿和學習的目標。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說:“嘿,你要像諸葛亮那樣事必躬親,把每件事都挑到肩上,讓我們跟著後面照著葫蘆畫瓢!"以現代管理學來看,諸葛亮絕不是真正的管理大師,因為他事必躬親,扼殺了別人的發展空間,以至於他累死之後,蜀國無人可用,終釀成滅國悲劇!

「管理法則」不需要事必躬親,但要明察秋毫—在細節中做出榜樣

布魯諾蒂茨說:“一個企業家要有明確的經營理念和對細節無限的愛。"如何才是熱愛細節?一言蔽之:明察秋毫,重視細節,並重用那些與自己一樣具備解決細節能力的人,從而引發連鎖反應,讓公司或你的部門產生質變。

日本電器大王松下幸之助就是這樣的一位管理高手,他不僅自己重視細節,而且放手提拔那些具備同樣品質的人才,讓他們代替自己管理公司,使松下公司對細節的重視達到了驚入的高度,每個人都務實求真,努力工作,像螞蟻一樣細心地丈量公司的每一個計劃,精確地沿著公司的戰略規劃飛速前進。

「管理法則」不需要事必躬親,但要明察秋毫—在細節中做出榜樣

在這樣的理念下,松下公司不僅研究出了開放型的三相誘導型電動機,而且還擠垮了日本最大的電動機生產廠家—百川電機,幾乎成為了世界上最優秀的電器品牌。

松下幸之助說:“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只靠一個人的智慧指揮一切,即使一時取得驚人的進展,也肯定會有行不通的一天。"這句話告訴中層經理,在細節中做出榜樣,不讓每件事都親力親為,而是明察秋毫,讓每個人都重視細節。

現在許多中層管理卻走入這樣的誤區:人們稱讚那些勤勉的事無細的管理者,冠以溢美之辭,認為事必躬親才是管理者的美德,並以此為準則去培訓下屬,讓其成為中層管理的基本原理。但是孰不知,正是這種事事操心的管理作風,讓公司變成了“人治"的樂園,一旦你這個“專制者"離開,公司或部門將立刻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狀態!

「管理法則」不需要事必躬親,但要明察秋毫—在細節中做出榜樣

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場景,部門負責人手把手地教員工應該如何處理一件工作,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甚至於不厭其煩地將一件事情分解為諸多細節,逐一告訴下屬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及最好的應對策略。

有時,他們還會開列一張清單,上面不僅寫著要做的事宜,還詳細寫著具體的操作方法,讓下屬按圖索驥。這種管理方法被認為最節省時間,出錯最少,而且最容易控制過程。然而,這絕不是優秀的細節管理。

的確,完全按照管理者的清單做,大多數時候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錯誤,但是管理者要知道,事情的發展方向並不總是盡如人意,工作的過程中總會出現意外,這時你讓下屬怎麼辦?即使沒有意外,每天發生的事情也是千差萬別,碰到與以前完全不同的事情,下屬應該如何面對新的細節?

「管理法則」不需要事必躬親,但要明察秋毫—在細節中做出榜樣

當下屬惶恐地向你詢問時,有的管理者還會生氣地大叫:“難道你不會自己動腦子嗎,每次都要我親自去做,那我要你有什麼用?明天不用來上班了!"其實他根本沒有意識到,恰恰是管理者事必躬親的作為,讓下屬養成了事事依賴的壞習慣!

換個角度,你從下屬的立場考慮一下,如果上司或老闆總是這樣對待你,每件事都以固定的思路讓你遵奉照做,儘管考慮到了每一個細節,你又會作何感想呢?是不是感覺到自己的創造力被剝奪了?這種對細節的重視,只會扼殺公司的活力,讓公司成為一個人的天下,而不是集體智慧的平臺!

事必躬親:自己累死,下屬閒死,公司壞死。

換句話說,管理者只須做最好的決策,成為細節的榜樣。你的首要任務是尋找得力的骨幹,不斷地給他們佈置任務,並定期檢查。至於如何做、做的過程,你應該充分放權,不去幹涉。你對細節的重視,應該體現在最後的驗收工作上,通過適當的獎與罰,提高下屬對細節的重視。

「管理法則」不需要事必躬親,但要明察秋毫—在細節中做出榜樣

檢驗一箇中層是否優秀的標準非常簡單:如果你是中層經理的話,你是習慣培養100個像你這樣優秀的人才,還是習慣整件事就靠你一個人搞定?想必你已經知道最佳答案!

【中層智慧錦囊】

不要搶下屬的工作,哪怕他很想偷懶;也不要完全不管,因為他難免偷懶。如何才不會左右為難?拒絕事必躬親,但要明察秋毫。樹立榜樣形象,培養骨幹力量,同時制定有效的管理規則!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