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參考往年分數?2018考生含淚總結的3點經驗!

如何科學參考往年分數?2018考生含淚總結的3點經驗!

目前,在填報高校志願時,全國共有4種模式,分別是順序志願、完全平行志願、部分平行志願及實時動態志願。主要特點如下:

志願模式多樣化

順序志願模式,是指每個批次下設有不同投檔時間段的幾個志願,每個志願只能填報一所高校。順序志願填報方式的特點是“志願優先、依照分數”,把考生的高考志願作為錄取投檔的第一要素,最大程度地滿足考生的志願要求。

完全平行志願模式,是每個批次只設置一個平行院校志願和一個徵集院校志願,每個志願可以填報若干個學校志願(通常以A、B、C排序,稱為A院校、B院校、C院校)的填報方式。完全平行志願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分數優先,遵循志願”。

省級招辦按上線考生成績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分數高的學生先投檔。具體某一個學生投檔時,先看其成績是否夠A院校提檔線;如不夠,再看B院校;如此類推,直到檢索到考生分數符合的志願院校後,將其投檔至該院校,考生檔案一旦投出,即不再檢索該生的其它志願。

部分平行志願模式,是指在一個批次中第一志願只能報一所高校,後續志願實行平行志願可以填報多所高校,又稱“小平行”志願,可以說是傳統的順序志願與平行志願的結合。

實時動態志願模式,是由省級招辦規定一定分數段的考生在某一時間段內進行網上填報志願,同時可實時查詢到所報學校、專業的學生人數及各自的投檔分數,並能根據報考態勢的變化實時調整自己的高考志願決策。該模式僅在內蒙古實行。

——//////////——

大同小異填志願

面對類型多樣的志願填報模式,考生家長不必苦惱,高考志願填報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不同志願模式在填報時的大同小異。

1、志願填報的大同之處

無論哪種志願填報模式,也不論填報學校志願,還是專業志願,有兩個共通的基本原則:一是第一志願至關重要,二是合理拉開梯度。

(1)第一志願至關重要

對於順序志願及部分平行志願模式,如果報考第一志願的考生上線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生源充足,學校一般不再錄取第二、第三志願考生,除非單獨預留二志願的招生計劃;對於平行志願模式,雖然大部分省份會設定一個徵集志願的機會。

但因為考生在一志願可以填報好幾所平行院校,90%以上的院校和專業在一志願錄取階段都能完成招生計劃,就不再進入徵集志願行列。

從高校角度上看,各個院校都願意錄取第一志願的考生,這樣的考生到校後專業情緒較少,能夠安心學習,成才可能性大。因此,考生需要慎重填報第一志願,若第一志願填報不當,不僅可能不會被理想的學校和專業錄取,甚至可能落榜。

(2)拉開梯度必不可少

一般來說,形成梯度主要有兩方面因素:

一種是人為因素,各高校在制定當年招生政策時,會詳細說明院校及專業的錄取級差。

院校志願級差主要是部分高校在接受二志願高分考生時,對於二志願錄取分數的要求。比如北林大今年在京預留了12個計劃,在第一志願已經錄滿的情況下,用於接受高分二志願考生,要求和一志願的分數級差在50分以上。

專業級差是部分高校在錄取專業時採取的一種錄取原則,以北林大為例,專業級差為3、1、0,即第一專業和第二專業之間的級差為3分,第二專業和第三專業之間的級差為1分,後續專業之間無級差。

考生所報的第一專業不能被錄取時,減去3分,插入考生隊列中重新排隊看能否被第二專業錄取;若第二專業依然無法錄取,減去1分看能否被第三專業錄取;以此類推。

另外一種是自然因素,知名高校或熱門專業由於社會認可度高,報考人數眾多而錄取分數較高,反之則較低。院校之間、專業之間自然形成比較明顯的梯度。

因此,考生在報考院校及專業志願時一定要從高到低拉開檔次,形成梯度。一般說來,梯度越大,錄取的可能越大,但梯度太大又容易使志願報得太低,造成所謂的分數“浪費”,故在拉開梯度的同時須保持合適的梯度。

2、志願填報的小異之別

對於不同的志願模式,除了大同之處,還有各自的小異之別,在填報志願時存在一定差異性。對於順序志願及部分平行志願模式的省份,第一志願要慎重填報稍微保守,以進學校為目的進行選擇。報考時除了要參考意向院校近幾年的錄取情況,還要將模考成績和高考成績作為參考的主要依據。

對於完全平行志願省份,在填報時,可以稍具冒險精神,按照“第一院校衝一衝,第二院校保一保,第三院校穩一穩,還有機會墊一墊”的原則填報。對於實時動態志願模式的省份,考生一定要提前做好信息收集的準備工作,合理劃定適合自己分數及興趣的院校及專業範圍,報考期間密切關注省級招辦實時反饋的志願報考情況,及時進行調整。

——//////////——

分數資料哪裡找

一是高校招生網。各高校招生網上一般會公佈往年的錄取情況,高校提供的數據比較準確,參考價值也很大。

二是高校招生宣傳材料,各高校每年都會準備一些紙質的招生宣傳材料,用於郵寄給中學或者參加一些招生諮詢活動。招生宣傳材料中一般會包含招生計劃及往年的錄取分數等信息。

三是省(市)招辦提供的報考志願相關材料,比如北京市招辦每年給考生髮放的《錄取分數分佈統計》(俗稱“大本”)。這些官方數據有一定權威性,參考價值大。有些省(市)招辦提供的數據裡面可能會包含一些特殊類型學生的錄取分數,要注意篩除。

四、細節問題要注意

考生在參考往年錄取分數時,還要注意以下幾個細節問題。

1、加分是否認可。各高校對於省(市)招辦規定的政策性加分認可範圍不一樣,考生需要提前瞭解。以北林大為例,我校在提檔進學校和錄取進專業時都認可政策性加分,實行一加到底的政策;而很多高校實行加分提檔,實考分進專業的情況。

2、有無小分要求。有些院校或者專業在錄取時除了按照高考總分錄取外,還有單科的分數要求。比如,考生要了解報考院校的語言類專業或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對英語成績是否有最低要求,還要了解一些理工科專業對數學、物理是否有要求等。

3、同分如何比較。考生還要了解同分情況下的錄取原則。既要了解各省(市)級招辦的政策,如江蘇省每年同分的考生比較多,省招辦在同分投檔時有一定的規則。還要了解各高校的相關政策,比如北林大招生章程中規定“高考成績總分相同的情況下,優先錄取實考分數高的考生、相關科目分數高的考生及學科競賽、科技發明創造、體育比賽獲獎的考生” 。

以上這些在各高校的招生章程中都相應規定,因此,考生在填報志願前要細讀招生章程,將和錄取密切相關的內容重點標註出來,切莫掉以輕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