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風雲激盪的世界需要中國新思想

改革開放40年|風雲激盪的世界需要中國新思想

改革開放40年|風雲激盪的世界需要中國新思想

外交部前副部長、國務院僑辦前副主任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中國人民艱苦奮鬥、銳意進取、與時俱進,使中國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站起來、富起來,進入強起來的社會主義發展歷史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並推動新的國際秩序逐步成形。

這40年,世界格局從冷戰“兩極”到美國“單極”獨步天下,自認為國際政治制度競爭的“歷史已經終結”,再到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全球治理從“西方治理”向“東西方共同治理”轉型,可以說變化的深度、廣度和速度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空前的。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對歷史發展的貢獻和作用是空前的,但遭遇的困難和阻力也是空前的。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複雜險峻,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更加頻繁深入,與大國的關係更加敏感複雜、“外溢效應”增大,中國更加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乃至部分引領治理業已成為現實的需要。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外交的戰略指導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含了中國對世界格局變化的戰略判斷、對全球治理髮展的新思想新理念,以及處理大國關係的新思想。

中國正在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向更加公正、公平方向發展的歷史新時代。

從以“共商、共建、共享”精神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到努力建設“不對抗、不衝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大國關係,再到在平等、包容、互利的基礎上建設全球合作伙伴關係網絡,又到各國共同努力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這些新思想為中國外交指明瞭方向,為處理各種複雜的雙多邊關係、解決全球治理的難題,提供了既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和中國成功治理實踐、又緊密契合全球複雜變局的新思路和新方案。中國外交需要認真學習領會新思想的真諦,制定落實的路徑圖,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創造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必需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特別是這四十年改革開放的“第二次革命”的實踐,錘鍊打造了既符合世界潮流、又契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市場經濟和政府作用兩手都強的經濟發展模式與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的政治制度保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創造了中國從積貧積弱走向世界強國的中華民族復興的奇蹟。

中國並不輸出中國的發展模式,然而在世界進入“後美國時代”、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都在經歷艱難過渡、地緣政治更加跌宕起伏的今天,如何認識中國模式及其對全球治理的意義,是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的。中國外交遇到的很大難題是如何讓世界各國正確認識中國、認識中國發展對世界的意義,克服中國發展進程中已經和將要遇到的各種外部困難。

地緣政治和大國關係具有很強的衝擊力和不確定性,需要精心研究國際關係的演變、世界格局的變化、雙邊關係和全球治理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尤其是中美關係如何構建合作共贏大國關係的新框架,對中國外交是重大緊迫的挑戰。

中國走的強國道路是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的道路不僅符合中國國情,也有利於世界和平發展的需要。中國的發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和平繁榮也離不開中國。中國不搞侵略,決不稱霸,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堅定支持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主義和國際關係民主化,主張世界的事情應該各國商量著辦,不能由一兩個國家說了算,國家無論大小、貧富,一律平等。中國堅持推進並帶頭實施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中國發展與國際社會利益相一致的有力佐證。

中美關係需要雙方都具有建設長期全球和平與繁榮的世界胸懷和戰略眼光,保持戰略定力。就兩國的“塊頭”、體量和全球影響力而言,中美和合則兩利,中美對抗則俱傷,這是中美建交近40年來的重要經驗。因此,在兩國力量發生重大變化、世界局勢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中美如何以平等、包容、合作、共贏的態度來處理好中美關係,維護各自的核心利益,避免走向衝突和對抗,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是中美外交近中期的大題目。

基辛格說,“當今的國際體系正在經歷四百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如此風雲激盪的世界,如此不確定的世界,需要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堅定不移地捍衛自身的核心利益。這樣的世界也更需要中國新思想的注入,與其他國家和文明一起,打造解決全球性難題的優選方案。中國外交需要更加積極進取,適應“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世界格局,繼續發揮為中國發展創造有利國際環境的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40年|風雲激盪的世界需要中國新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