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世界盃罰丟點球,都怪大腦運行機制太荒謬

2018年世界盃的第一場點球大戰,奪冠熱門西班牙輸給了東道主俄羅斯,止步十六強。罰丟點球的是科克和阿斯帕斯。

如果你沒下場踢過球,可能會納悶兒,球門那麼大,為什麼偏偏會踢丟?威爾士班戈大學的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經常會犯下自己極力想要避免的錯誤

班戈大學的運動心理學研究者雷傑普·戈爾居魯(Recep Gorgulu)和運動繫系主任蒂姆·伍德曼(Tim Woodman)教授為我們做了具體解釋:

“球員把足球放在罰球點上,然後告訴自己,‘瞄準左邊,但別衝著左邊的球門柱踢’。在訓練場上或者不太重要的比賽中,他們每次都能輕鬆進球。但現在,他是站在壓力極大的賽場上——滿場的球迷都在高聲呼喊,全世界的電視機前還有數以億計的觀眾緊盯著他踏出的每一步。

而且在很多情況下,球員踢飛的點球不會偏到門柱外或者橫樑上面,而是正好命中門柱,因為這正是他拼命叮囑自己不要去做的事情。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逆反錯誤’(ironic error)。”

冷知識:世界盃罰丟點球,都怪大腦運行機制太荒謬

阿根廷球星梅西的點球運一直不大好,本屆世界盃小組賽對陣冰島隊時,他再次罰失點球

重壓之下,阻止你犯錯的過程卻恰恰讓你犯錯!

兩位教授解釋說,大腦控制身體做出特定動作靠的是兩套過程——操作過程和監督過程

操作過程負責確定達成期望目標所需的所有步驟。“比如說,在踢點球的時候,操作過程需要判斷你該後退幾步,思考你應該踢球的哪個部位,然後命令你的身體起跑,把不踢球的那隻腳放在足球旁邊,最後瞄準目標起腳射門。”

與此同時,監督過程會在潛意識層面運行。“它像雷達一樣持續掃描,尋找和錯誤有關的信息,比如說‘踢中球門柱’。”

兩位研究者繼續解釋道,“一旦發現了這類風險,監督過程就會通知操作過程,讓後者更努力地去搜集信息以確保目標順利完成,即踢中點球。這兩套過程在同一個控制系統下協同工作,形成反饋閉環。”

通常情況下,這套系統能夠流暢地運行,讓我們能夠順利完成目標。但是,在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比如說世界盃的賽場,球員大腦裡操作過程運行所需的空間就會因高壓而“過載”

於是,“我知道該怎麼做”的操作過程必須跟“我很緊張”的想法爭奪有限的認知資源,焦慮又會導致操作過程的效率降低。從另一方面來說,監督過程卻不太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因為它在潛意識層面上工作,不需要佔用認知空間。所以在面臨壓力的時候,我們的監督過程會佔據上風。

“在壓力狀態下,監督過程仍會照常掃描,尋找可能出錯的環節——這就是最諷刺的地方——結果卻把‘可能出錯的環節’引入了我們的意識層面,”研究者表示,“換句話說,讓球員踢中左門柱的心理過程恰恰是本應幫助他避免犯錯的那個過程。大腦努力試圖阻止你犯錯,結果卻適得其反。”

預防犯錯,需要練習

班戈大學的研究發現,敏感的球員更容易受到“逆反錯誤”的影響,而最敏感的球員還會極力隱藏自己的“焦慮”,努力表現得若無其事。他們滿腦子只想著“冷靜一點”,“不要表現出焦慮的樣子”,根本沒有精力去顧及別的事情。

冷知識:世界盃罰丟點球,都怪大腦運行機制太荒謬

在世界盃決賽的賽場上罰點球,壓力更是大到不可想象。1994年的世界盃成就了巴西的第四次冠軍,也讓球迷們記住了罰失點球的羅伯特·巴喬落寞的背影。

要預防“逆反錯誤”的出現,最簡單的方法是採用特定的放鬆策略,練習如何在壓力狀態下控制自己的焦慮。球員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例如控制呼吸或者“漸進式肌肉放鬆”,也就是儘量繃緊某組肌肉並維持幾秒鐘,然後逐漸放鬆肌肉至初始狀態,這樣的練習可以減輕球員的焦慮情緒。

還有一種方法是將負面的心理暗示轉化成積極正面的信息。比如說,別再叮囑自己“不要踢中左門柱”,而應該專心去想你到底打算把球踢到球網內的哪個位置。

如何科學地踢點球

點球專家本·利特爾頓(Ben Lyttleton)是《12碼:完美點球的藝術和心理學》(Twelve Yards: The Art & Psychology of the Perfect Penalty)的作者,他曾為眾多俱樂部和國家隊提供關於點球策略的建議,很多球員十分認同他的理論。

如何才能踢出最完美的點球?利特爾頓的建議如下:

1.猜對硬幣,贏得先發權。

先發的隊伍在點球大戰中獲勝的幾率比對手高60%——原因之一在於,在重要的比賽中,如果你“踢進了這個球就暫時不會出局”,那麼你進球的概率只有62%;而“踢進了就能贏”那方的進球概率高達92%。

2.不要把最優秀的球員放在最後出場。

利特爾頓說:“你肯定不想看到最優秀的球員還沒出場,自己的隊伍就已經輸掉了比賽,所以不要把王牌球員放在最後。為每個點球分配一個‘重要變量’的研究表明,第一個和第四個點球對最終結果的影響最為重大,所以正確地安排罰球順序至關重要。”

冷知識:世界盃罰丟點球,都怪大腦運行機制太荒謬

2016年歐洲盃意大利對戰德國的四分之一決賽上,意大利隊的扎扎全場第一次觸球就是在點球大戰中踢飛點球,他“優美”的助跑身姿慘遭球迷無情惡搞。

3.讓守門員先動。

縱觀多年來的點球歷史數據,研究者發現,讓守門員先動的策略成功的幾率要高於無視守門員的動作隨意射門——雖然從技術上說,前者較難實現。

4.(對守門員來說)讓罰球的球員多等幾秒。

“研究表明,在重要的比賽中,如果在裁判吹響哨子之前,守門員能讓主罰點球的球員等待1.7~4.5秒,那麼點球罰中的概率會降低到61%。”

5.身體語言十分重要。

研究表明,如果某位球員在平局狀態下踢中點球,然後張開雙臂慶祝進球,那麼他所在的隊伍有82%的幾率最終贏得點球大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