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去世,讓華語電影圈哀悼了11年

2007年6月29日,楊德昌因癌症病逝。

迄今11年過去,楊德昌已然遠離,但他對於華語電影的影響卻從未被人遺忘。

毫無疑問,楊德昌是華語電影圈少數擔得上“大師”這個名號的人之一。

早在2000年時,他拍的《一一》就被法國媒體形容為“把生命的詩篇透過電影傳送吟唱”

不僅如此,他本人也憑藉此片榮獲當年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

到了2007年的金馬獎上,評委會更是為已故的楊德昌加封了終生成就獎。

轉眼11年過去,在楊德昌忌辰的今天,小洲想給大家推薦一部應景的紀錄片。

《十年,再見楊德昌》

他的去世,讓華語電影圈哀悼了11年

這是去年臺灣桃源電影節制作的一套紀錄片,在豆瓣上評分9.4。

此片一共15集,主創團隊採訪了十餘名和楊德昌有過合作的電影人。

張震、杜篤之、陳湘琪、魏德聖等等。

通過他們的口述,讓觀眾更加全面地瞭解一個不為人熟知的楊德昌,以及他對華語電影圈的影響。

他的去世,讓華語電影圈哀悼了11年

首先要說的,是楊德昌對於合作過演員的影響。

瞭解楊德昌的人,應該知道他是一個出了名的“暴君”。

用吳念真的兒子吳定謙的話來說:

“拍楊德昌伯伯的戲壓力太大了,他愛電影大過愛人。”

他的去世,讓華語電影圈哀悼了11年

《一一》裡的洋洋一角原定由吳定謙飾演,被吳定謙拒絕了

的確,出於對每一場戲的嚴苛要求,楊德昌對演員的“刁難”也達到了一定境界。

在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為了讓張震進入小四陰鬱的情緒中。

楊德昌故意在拍攝前把張震臭罵了一頓,然後把他關進小黑屋裡,讓他面壁思過一小時。

當時年僅14歲的張震被楊德昌嚇到了,一臉驚恐。

而這副無措的表情,恰好符合了這場戲的需求,楊德昌本人也十分滿意。

他的去世,讓華語電影圈哀悼了11年

這樣的做法看起來非常“不人道”,但卻恰恰是楊德昌的一貫風格。

比之更甚的,是他對於演員的挑剔。

據說《一一》裡原定和張洋洋演對手戲的女孩子,為了拍這個戲特意休學一年。

結果電影剛開拍兩個月,就因楊德昌的不滿意而被換掉了,這對女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但是,楊德昌偏偏就是這樣我行我素。

他的去世,讓華語電影圈哀悼了11年

當然,如此嚴厲的“調教”也讓這些演員們受益良多。

幾乎同楊德昌戲合作過的演員,在回憶起他時都在鏡頭前滿含熱淚地表示感激。

張震說,楊德昌是他崇拜的對象,《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改變了他一生的演員軌跡。

陳湘琪表示,如果沒有楊德昌,自己就不會懂得什麼叫做影像表演。

在他們心中,楊德昌是暴君,但更是良師。

他的去世,讓華語電影圈哀悼了11年

金馬影后陳湘琪

楊德昌的兇勁兒,不僅僅使在了演員身上,他對於身邊的工作人員同樣如此。

用魏德聖的話來說,不拍片的楊德昌和拍片的楊德昌,完全判若兩人。

放在平時,楊德昌就是一個有禮貌、笑眯眯的普通人。

但是一旦進入片場,他就秒變“惡人”。

稍有不順心,楊德昌就扔帽子、摔對講機、罵三字經、四字經。

而一旦罵起人來,國語、臺語、英語什麼話都有,連路人都不放過的那種。

魏德聖甚至調侃道,當年和楊德昌合作時,自己的工作就是被罵。

他的去世,讓華語電影圈哀悼了11年

玩笑歸玩笑,魏德聖也道出了楊德昌易怒的原因:

對拍攝工作的細膩敏感,以及對電影藝術的極度執著。

這點從楊德昌的作品上就可以看出來:《牯嶺街》劇本準備耗時三年,《一一》的故事構思花了十五年。

吳念真不止一次說過:“這個王八蛋,拍片速度太慢了,不然怎麼會只有那幾部電影呢。”

他的去世,讓華語電影圈哀悼了11年

楊德昌未完成的遺作《追風》

也正是出自對電影的熱愛與追求,楊德昌在提攜後輩上也絲毫沒有馬虎。

有一次,魏德聖寫的劇本被楊德昌看到了,他專門把魏德聖叫來細談。

“你寫的劇本沒有問題,得獎也沒有問題,但你不能這樣寫。劇本寫作不能寫死,要給電影拍攝留下一定的空間。”

從這次談話開始,魏德聖開始對楊德昌有所改觀。

而楊德昌對魏德聖、陳希聖等人的言傳身教,也切實影響了一大批臺灣電影人的創作。

他的去世,讓華語電影圈哀悼了11年

楊德昌的一生,除了影響無數臺灣電影人之外,甚至還影響了整個臺灣社會。

臺灣著名影評人焦雄屏評價他:

“楊德昌的作品深刻、理性,有強烈的社會意識。他是當之無愧的電影大師,是世界級的人物。”

確實,楊德昌本人也被成為臺灣社會的“外科手術醫生”。

以楊德昌的代表作《牯嶺街》為例,在長達4個小時的電影裡,多達數百的人物性格,龐雜紛擾的人際關係,構成了一幅氣勢磅礴、令人唏噓的臺北群像。

片中的主人公們迷失在了鋼筋水泥的都市中,除了順應別無他法,一切掙扎和對抗都註定絕望。

而這樣的設定,其實是對上世紀50年代起臺灣戒嚴時代的隱喻。

他的去世,讓華語電影圈哀悼了11年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此外,楊德昌的都市三部曲《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和《恐怖分子》也直指臺灣的社會問題。

通過多米諾骨牌式複雜人物鏈和敘事結構,他實際探討的是臺灣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時代的轉變,以及社會轉型對個體的影響與抑制。

他的去世,讓華語電影圈哀悼了11年

《海灘的一天》

總而言之,在楊德昌的作品中,充斥著其對臺灣現實冷峻樸素的描摹,並且充滿了嚴肅的追問與自省意識。

正因如此,他的電影又被稱為“臺灣社會的手術刀”。

他的去世,讓華語電影圈哀悼了11年

從臺灣電影人到臺灣社會,楊德昌一生所創造的影響力很難被具體估量。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所創作的“新臺北三部曲“等作品,已然成為華語電影史上難以被超越的經典。

他曾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生命延長了三倍。”

但他的辭世,卻讓華語電影圈哀悼了十一年。

他的去世,讓華語電影圈哀悼了11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