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BAT攪動,合併漩渦恐怕難以形成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BAT的,但歸根結底是BAT的

在2015年和2016年集中爆發的互聯網企業合併中,BAT三大公司可以算作是幕後最大的攪動因子,它們發揮的力量,甚至超過了資本方。如果沒有BAT攪動,合併漩渦恐怕難以形成。

在它們的投資者中,都出現了BAT公司的身影,要麼直接控股,要麼是最大投資股東,“操縱”著幕後的一切。

美麗說與蘑菇街合併後,美麗說創始人兼CEO徐易容在給員工內部信中就提及,作為美麗說的股東之一,互聯網巨頭騰訊將向合併後的新公司“大力追加投資”。

而相關的交易人士稱,美麗說的大股東騰訊“花了很大力氣促成合並”。

如果沒有BAT攪動,合併漩渦恐怕難以形成

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合併時,最令人驚訝的不是這兩家“仇敵”在一夜之間化干戈為玉帛,而是它們背後的大佬阿里巴巴和騰訊竟然能握手言和。

眾所周知,阿里和騰訊為了支付端口,暗地裡較勁多時。

如果沒有BAT攪動,合併漩渦恐怕難以形成

當然,兩大巨頭爭鬥,不會只為了爭奪支付市場。那麼,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答案很抽象:生態系統。很多人不太明白馬雲、馬化騰不斷提及的生態系統到底是什麼,甚至兩家公司內部員工也未必完全理解老闆的思維。

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前夕,馬雲發表了一封《在15年爭議中如履薄冰,不迴避挑戰》的公開信。在這封信中,他27次提到生態系統。

他這樣解釋:“我們運營的不是一個公司,而是一個生態系統,一個用新技術、新理念組建而成,由全球數億的消費者、零售商、製造商、服務提供商和投資者組成的仍在持續長大和進化的新經濟體。”

從馬雲的描述具體分析,阿里巴巴是從B2B(企業對企業)和淘寶起家,建立了數據系統,並由此衍生出天貓、聚划算等多個業務線,形成了買賣雙方、批發零售的交易關係;然後,阿里建立了一層由支付寶、阿里小貸、菜鳥物流、阿里雲等組成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循環體系;再外一層,阿里圍繞信息流、支付流和物流,投資及收購的企業,如新浪微博、高德、快的打車、美團、餓了麼、口碑網、優酷土豆等,形成電商市場、平臺和生態系統,獲得更大的業務想象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