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美團招股書:酒旅業務死於外賣之手?

再讀美團招股書:酒旅業務死於外賣之手?

6月25日,美團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根據招股書顯示,美團2017年交易用戶數3.1億,交易金額3570億元,營業收入339億元。不過2015年至2017年,三年累計淨虧損141億元。此前,王興曾多次表示,只要是圍繞本地生活服務的,美團都會去做。但是,這個“美好”的故事,真的有可能實現嗎?

高頻限制低頻 酒旅死於外賣

招股書顯示,美團酒店預定業務80%的新增用戶來自於即時配送及到店餐飲交易用戶,看似“高頻帶低頻”有了效果。但有外界分析人士認為,在鉅額損之外,美團過於集中的本地化服務,已經悄悄地將酒旅板塊封死,“天花板”已經提前來臨。

酒店和旅遊天生具有很強的異地消費特徵,大量美團引以為傲的長尾餐飲外賣人群,與機票酒店度假人群並不匹配。目前酒旅業務以低星級酒店為主,兼顧周邊遊門票,酒店高頻但單價收入不足20元,門票低廉但無法保持盈利。

同時,價格敏感的三四五線城市用戶佔據了美團用戶的大半,也決定其缺乏黏性,美團想要形成穩定而長期的規模效應並不容易,而其擴張過程中的邊際成本依然高昂。美團用戶肖像特點為:忠誠度低,無計劃性,粘性低,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美團酒旅板塊的增長。

酒旅業務未能趕超同程藝龍

根據美團單獨披露的酒旅數據,2017年達到了2.05億的國內酒店間夜數和9700萬張國內景點門票,這幾乎已經是美團上市前拼盡全力所獲得的了。

從酒旅數據披露上看,美團耍了一個小花招,巧妙的將到店和酒店及旅遊收入合併成109億元包裝給世人。這份成績單看似還不錯,不過如果和現在旅遊行業的老大攜程,以及即將上市的同程藝龍相比較,那就顯得並不那麼理想,並且缺乏成長空間。

據分析人士推算,美團到店和酒旅109億元收入中,酒旅部分估算為35億元,遠不及同期港股IPO的同程藝龍52億元的收入,更是與攜程2017年全年268億元收入相去甚遠。

此前,某業界專家接受《新旅界》採訪時就表示,“高星酒店的佣金一般為20%,預訂一單攜程可以拿到一、二百元,而且用戶黏性高,預訂低星酒店一單最多賺一、二十塊錢,客戶忠誠度也低”。

酒店的單價低、佣金少,用戶黏性差,決定了美團的酒店業務發展很難再上層樓,更何況在酒旅方面,攜程的龍頭優勢顯著,已經佔據過半的市場份額,同時美團還要面臨飛豬的競爭。

持續虧損無盡頭

更受到關注的是,美團在招股書中提到,三年累計淨虧損141億元,且公司未來可能會繼續產生較大虧損。特別是美團收購的摩拜單車仍在虧損,並且還要持續投入,能否盈利仍然是個未知數。

那麼美團靠什麼盈利呢?目前從公開數據來看,美團涉足的行業包括酒店、旅遊、餐飲、外賣、出行、新零售等等。但其中外賣、出行是眾所周知的虧損黑洞,只有在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美團有可能向投資人講述一個可能盈利的故事。畢竟,美團的餐飲外賣業務佔比62%,但毛利率只有8%。而其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佔比32%,但毛利率卻高達88%。

本地、高頻、剛需,成為了美團點評能夠不斷擴張的核心業務特質。但外賣餐飲遭遇阿里口碑、餓了麼,打車和共享單車遭遇滴滴和OFO。簡言之,高頻服務成了僵局,美團被一群“大財主”圍剿。在這種競爭態勢下,扭轉虧損難上加難。

未來,美團酒旅很可能難以保持增長的態勢,“天花板”已經悄然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