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拾「遺」,周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中國電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係源遠流長。近年來,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關注,很多電影將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搬上了大銀幕。今天,今日君和你聊聊三部和“非遺”有關的電影。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電影拾“遺”,週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丨京劇《定軍山·陽平關》劇照

中國電影一經問世便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第一部中國人自己拍攝的電影就是“第七藝術”與國粹京劇的結合。

1905年,第一部中國電影《定軍山》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誕生。《定軍山》原是京劇名段,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

電影拾“遺”,週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丨中國電影博物館裡用蠟像重現了《定軍山》拍攝時的情形

上世紀50年代末,曾有人對豐泰照相館學徒劉仲明做過採訪。劉仲明回憶了《定軍山》的拍攝情況:“……廊子下藉著兩根大紅圓柱,掛上一塊白色布幔。屋內成了譚老闆臨時起居的地方,他的跟包、琴師、敲鑼鼓傢伙的,都來了。屋外院子裡,把那架號稱‘活動箱子’的攝影機,擺在了靠前院後牆邊。由照相技師劉仲倫擔任拍照(即攝影),他是‘豐泰’最好的照相技師了。雖然前幾天練過幾回,但真的上陣,仍顯得有些緊張。”

電影拾“遺”,週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丨電影《定軍山》的劇照

“一通鑼鼓過後,布幔後閃出一個戴髯口、持大刀的古代武將來,這就是譚鑫培最拿手的《定軍山》裡的老黃忠。只見他配合著鑼鼓點兒,一甩髯口,把刀一橫,立成頂樑柱一般,就聽旁邊有人喊:‘快搖’,劉仲倫便使勁搖了起來,那時的膠片只有二百尺一卷,很快便搖完了,算告一段落……”劉仲明回憶。

這次拍攝持續了三天,因為只能利用太陽光拍攝,所以每天只能拍一會兒。

電影拾“遺”,週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丨圖為電影《西洋鏡》劇照。2000年上映的這部電影反映了豐泰照相館拍攝《定軍山》的歷史故事

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請纓”“舞刀”“交鋒”三個片斷。一代名伶譚鑫培也就成為中國第一位涉足影壇的表演藝術家。《定軍山》掀開了中國電影史的第一頁。傳統的趣味找到了最新、最時髦的表達方法。《定軍山》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電影拾“遺”,週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丨北京前門的大觀樓影院是中國最早的電影院,由豐泰照相館出資創建。豐泰照相館毀於大火,大觀樓保留至今

1906年至1909年,豐泰照相館又先後拍攝了京劇名伶俞菊笙、朱文英、許德義及俞振庭演出的《青石山》《豔陽樓》《收關勝》《白水灘》《金錢豹》等電影。但遺憾的是,1909年一場大火燒燬了“豐泰”照相館的機器設備和電影拷貝。

儘管這部只用一架手搖木殼制攝影機攝製的無聲影片《定軍山》已無拷貝存世,但其在中國電影史上的顯赫位置卻仍屬獨一無二的。

電影拾“遺”,週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丨京劇《定軍山》劇照

  • “非遺”小知識:2010年“國粹”京劇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雲南非遺故事:《花腰新娘》

電影拾“遺”,週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丨電影《花腰新娘》劇照

2005年上映的電影《花腰新娘》取材於雲南。影片根據雲南一支彝族女子舞龍隊奪冠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電影拾“遺”,週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丨電影中反映了彝族的煙盒舞

電影以彝族青年的愛情傳奇為主線。主人公的家鄉有一個古老的族規:新娘成婚,最少三年才能落居夫家。女主角鳳美(張靜初飾)嫁給聞名四鄉的舞龍高手阿龍(印小天飾)。

電影拾“遺”,週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丨煙盒舞

省裡要舉行舞龍大賽了,阿龍當上了女子舞龍隊的教練,鳳美用盡各種花招往舞龍隊裡鑽,強行當上了舞龍隊的隊員,不久又擔當重任舞起了龍頭。在排練中,鳳美屢屢衝破阿龍陳舊的舞龍抬式,讓姑娘們在縱情宣洩個性中將龍舞得眼花繚亂。大賽開始了,鳳美帶領十二個姑娘將一條彩色的龍舞得天旋地轉,她們的青春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電影拾“遺”,週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丨彝族歌手正在表演海菜腔

  • “非遺”小知識:2006年5月20日,龍舞、彝族煙盒舞和彝族海菜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遺”與“二次元”的碰撞:《閃光少女》

電影拾“遺”,週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丨《閃光少女》劇照

本片的編劇由2011年“現象級”電影《失戀三十三天》的編劇和原版小說作者鮑鯨鯨擔綱。提到這部電影的創作初衷,鮑鯨鯨說自己曾經學了十年民樂。在學校時經常被學西洋樂的學生欺負,所以要通過電影 “為14歲的鮑鯨鯨報仇”。

電影拾“遺”,週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丨《閃光少女》宣傳海報

陳驚和一群“怪力少女”組成了演奏中國民族樂器的“2.5次元樂團”,挑戰權威、破除成見,上演了一幕幕生猛搞笑的青春趣事。“神經女孩”逆襲成為“閃光少女”。

這部電影輕鬆、搞怪,符合時下青年的口味。以嶄新的視角反映了當代青年人對“非遺”的態度。

  • “非遺”小知識:在“鬥琴”片段中,給西洋樂制勝一擊的民族樂器嗩吶藝術和片中展現的蒙古族馬頭琴音樂,於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笙管樂、琵琶藝術和古箏藝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電影拾“遺”,週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丨嗩吶藝術

最後,奉上部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材的電影盤點梳理。週末閒暇時,不妨隨光影一起“拾遺”。

電影拾“遺”,週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電影拾“遺”,週末“非遺”電影觀看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