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誠:若只注重個體的美,反而會造成整體的丑

曹興誠:若只注重個體的美,反而會造成整體的醜

曹興誠

曹興誠是世界第二大晶元代工廠臺灣聯華電子的前董事長,也是臺灣科技界和收藏界的知名人物。最近,在烏鎮文化講堂活動上,曹興誠就分享了自己對美和藝術的看法。

曹興誠認為,藝術和美感並不相同。美感是本能的、直覺的,感覺性的,但是感覺裡又有大量的思考和智慧,而藝術不等於美感。對此,首先要明白是藝術是什麼。

曹興誠:若只注重個體的美,反而會造成整體的醜

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

曹興誠說,貢布里希的著作《藝術的故事》中,第一句話就提到“世界上只有藝術家,沒有藝術”,因為藝術是無法定義的。但是,因為我們知道藝術家應該是什麼樣,於是,只要是藝術家生產出來的,就是藝術。

曹興誠:若只注重個體的美,反而會造成整體的醜

畢加索《格爾尼卡》

那麼,藝術家在創造藝術時又是什麼樣子的?曹興誠舉例說到,畢加索的畫作《格爾尼卡》描繪了1936年西班牙獨裁者弗朗哥派空軍把格爾尼卡炸為平地的景象,畫面中只採用了黑白灰三個顏色,拋棄了文藝復興以來強調的對比、光影、明暗等,把轟炸時鬼哭狼嚎、人神共憤的氛圍恰當地烘托出來,從而讓參觀者感到很震撼。

曹興誠:若只注重個體的美,反而會造成整體的醜

埃及壁畫

此外,在古埃及壁畫中,幾乎每個人的腳會朝向一面,臉朝向另一面。這會讓一些觀眾覺得很彆扭。其實,這種畫風已在古埃及流行三千年,因為當畫面上人物眾多時,這樣的畫法最能夠表現秩序感、莊重感。若只注重個體的美,反而會造成整體的醜

曹興誠:若只注重個體的美,反而會造成整體的醜

曹興誠

所以,曹興誠認為,藝術追求的不是美,也不是寫實,而是恰當。那麼,什麼樣才算是恰當呢?曹興誠表示,恰當是要看在美之外,還能不能創造出力量感、動感、韻律感等。這就需要經過非常多次的推敲才能實現。


E.H.貢布里希( E.H.Gombrich),英國藝術史家,是藝術史、藝術心理學和藝術哲學領域的大師級人物。曾任牛津大學斯萊德美術講座教授,倫敦大學藝術史教授,哈佛、康奈爾等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並於1972年被英王授封勳爵,善於以簡明曉暢的語言來表達嚴肅的題目,以便初入門者能輕鬆學習。

《藝術的故事》:本書概括地敘述了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歷程,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歷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歷史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

以上內容由磨時藝見整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磨時藝見,每晚9點,準時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