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2018:願行走萬里,不負芳華

致2018:願行走萬里,不負芳華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寫作文時,都喜歡這麼開頭:“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如今看來,那真的是“少年不識愁滋味”。實際上,在那個“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遊戲的童年”,時光總是晃晃悠悠、慢慢吞吞的。

而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光陰荏苒” “歲月如梭” “度年如日”。2017年,時不時就有人說,“總以為十年前是1997年”。人們似乎在某個瞬間突然發現,曾經風華絕代的成龍、劉德華們已經是60多歲的“古稀老人”;而象徵“叛逆”的韓寒和郭敬明們,也到了該“油膩”的中年;人們眼中的“小鮮肉”90後在2018年集體邁入了成年;00後已經開始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嶄露頭角……

致2018:願行走萬里,不負芳華

這些年,總有人嘆息芳華易逝,時代終結;也有人高歌,世界多嬌,尚待命名。對我而言,雖然還沒到傷春悲秋的年齡,但每每看到時光如流水,不捨晝夜地滾滾向前,總想對它說些什麼,對自己說些什麼。

2018年已經來了,作為一名創業者、寫作者、投資人,我來說說我的三個新年願望。

1、只做最高價值的事情

對股神巴菲特影響最大的,除了他的老師格雷厄姆和他的合夥人查理·芒格,還有一個非投資界人士——波士頓紅襪隊的擊球手泰德·威廉斯,也對他投資理念的形成影響至深,以至於他的辦公室裡一直掛著泰德的海報。

致2018:願行走萬里,不負芳華

泰德曾被譽為“史上最佳擊球手”,在《擊打的科學》一書中,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高擊打率的秘訣是,不要每個球都打,而是隻打那些處在“甜蜜區”的球。也就是說,泰德從來不強求全壘打,而是隻打高概率的球

而那些平庸的棒球手,往往是什麼球都打,每次擊球都全力以赴,力求全壘打。看起來十分盡力,十分辛苦,卻總把自己搞的疲憊不堪,離卓越永遠相差甚遠。

早在1951年,英國統計學家E.H.辛普森(E.H.Simpson)就提出過著名的 “辛普森悖論”,他發現:在分組比較中都佔優勢的一方,在總評中反而是失勢的一方。也就是說,雖然你贏的次數很多,從整體上看,你反而是輸了。用中國的一句老話來說就是: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什麼都想要,什麼都要爭的,從長久來看,並沒有什麼大成就。

當然,有時候也並不是自己主動要去“爭”,而是迫於無奈。

俞敏洪在《告別2017,我的年度清單》一文中是這麼反思自己的:過去一年,做了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常常被事情拖著走,不能主動高效地分配時間和精力。哪怕是讀書這件看起來很有價值的事情,依然也很多值得優化的地方,因為,有些書根本沒必要讀。

對此,我深有共鳴:很多時候,我們忙忙碌碌,看起來在做一些很重要、很有價值的事情,包括應酬、閱讀、旅遊等,但過一段時間回頭看時,你可能已經記不得那次重要的應酬中說過什麼話,那本你讀得饒有興趣的書究竟寫了什麼,那次花了你很多時間的旅行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所以,2018年,我的第一個願望就是:只做高價值的事情,避免被低價值的事情牽著鼻子走。這就意味著,要把眼光放長遠,抵住誘惑,耐住寂寞,永遠思考大方向、大問題、大概率。

2、和時間做朋友

有人感慨:時光是把殺豬刀。而羅振宇每年跨年演講的主題卻是:和時間做朋友。

在羅胖今年的跨年演講中,讓我最受觸動的一句話是“創業不是新興階層的專有權力。”

致2018:願行走萬里,不負芳華

“章燎原在做“三隻松鼠”前,有9年線下零售經驗;

陶石泉在做“江小白”酒之前,做過9年金六福總裁助理,管過市場和銷售;

徐正在做“每日優鮮”之前,在聯想控股做農業。

那些在行業裡深耕多年,瞭解產業本質,積累了一定資源,能力被證實的人,正在成為新一代創業者。”

其實,羅胖本人也是這麼一個發展路徑。在做羅輯思維之前,他在央視等平臺上,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媒體經驗。

所以,創業不僅不是新興階層的專有權力,甚至可以說,創業成功很少屬於新興階層。

軟銀賽富的創始人閻炎曾經說過這麼一句驚人之語:“創業成功大部分在30歲到38歲之間,90後啥都不懂怎麼可能創業比別人好?”

的確,不排除存在像查克伯格這樣的天才,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這畢竟是極少數人。更何況,扎克伯格成功時雖然年齡小,但其實已經是創業多年的“老人”,在大部分情況下,無論一個人有多聰明,有些發展階段註定無法跨越,該走的彎路一米都不會少。

說這些,我並不是想表達,我們年輕人註定不會成功。而是想提醒自己和同齡人:無論取得過怎樣的成績,都要讓自己繼續沉下心來,讓自己底蘊的厚度積累的再厚一些,才能在未來,騰飛得更高一些、更穩一些。

通過“演員的誕生”這檔綜藝節目,我認識到:一個演員想火,可以有各種手段;而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演員,卻一定依賴於勤學苦練和日積月累。其他行業也是如此,成為一名“紅人”容易,而要成為一名“匠人”卻來不得半點虛假。

致2018:願行走萬里,不負芳華

要想不讓時光成為殺豬刀,那就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不急不躁地在正確的方向上,踏實耐心地慢慢積累。

所以,我在2018年的第二個願望就是:心平氣和地和時間做朋友。

具體來說,就是創業時不急於求成,一點點把事情做好、做實;投資時,不求一夜暴富,通過“結硬寨,打呆仗”實現穩定複利;在寫作時,不單純追求閱讀量,粉絲增長,而要追求每篇文章都有價值,能給自己和讀者帶來啟發和收穫。

3、用“認知”和“自律”驅動人生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已經成為很多有志之士的座右銘。怎麼樣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在我看來,一方面提高自己的認知,一方面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

2017年,我的一個發現是:投資是認知的變現,寫作是認知的變現,創業也是認知的變現。其實,做任何事,都是認知變現的結果

一個人的認知邊界決定了一個人的投資收益率怎麼樣,文章能寫多好,創業會不會成功。

如何提高認知?說起來很容易,那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閱企業無數。用“第一性原理”,不斷地格物致知,思考本質。

致2018:願行走萬里,不負芳華

但從認知轉化到行動,其實是一條更難的路。

為什麼“聽了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人生”?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德·塞勒認為,這是因為人在大部分時候都是“非理性”的。橋水基金創始人,投資界的喬布斯——達利奧在他的《原則》一書中提到,人是有“動物性”的。而,對抗“非理性”和“動物性”,實現知行合一的唯一方法就是——自律。

致2018:願行走萬里,不負芳華

每年年初,很多人都會制定各種計劃,諸如:讀書計劃,健身計劃,賺錢計劃等目標,到了年末往往都沒能實現。這並不是“認知”能力的不足,而是“自律”能力的欠缺。

關於自律,我在2017年的一個心得是: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管理自己要像管理一支隊伍一樣,靠的是制度而不是人治,既要紀律嚴明,又要獎罰並重。

比如,我在2017年年初就有寫書計劃。但是兜兜轉轉,大半年下來,也沒寫出一個字來。到了10月份,我想了一個辦法:授課。

如今,“大師兄手把手教你做投資”已經賣出了近1000份,我也就沒有任何退路了,寫書的事情也就不得不幹了。一鼓作氣之下,一本書的內容都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你看,無論是誰都有惰性,需要自己或別人逼一逼。

所以,我在2018年的第三個願望就是:繼續提高認知,提高自律來不斷驅動人生往前進。

做高價值的事情,就是在不斷提高認知。而提高自律的關鍵,是制定管理自己的制度。對我來說,2018年,我得通過一種機制,逼著自己養成健身的好習慣。

結語

王陽明被稱為“立功、立德、立言”的千古一聖,直到今天,他的很多哲學思想依然影響著很多人。在他臨終前,弟子們問他“還有什麼要說的”。他用盡力氣留下了八個字“吾心光明,亦復何言”。

我也希望因為2018年的三個願望:永遠做高價值的事情,和時間做朋友,用認知和自律驅動人生,在若干年後,我們不是在感嘆“歲月不饒人”,而是自信地說“那些年,我不曾饒過歲月”。

最後,願你我行走萬里,不負芳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