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人生少犯錯誤:「四不」和「二對」

1943年7月8日,延安《解放日報》頭版,刊出一篇文章,《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作者是王稼祥,黨中央主要領導同志之一。

紀念

這是個命題作文,初衷,是紀念中共誕生22週年和抗戰6週年。

如何讓人生少犯錯誤:“四不”和“二對”

大概半個月前,毛澤東找到抱病休養中的王稼祥約稿,大方向,是“總結經驗教訓,再針對目前黨內思想上存在的一些問題”。

當時,延安整風運動正深入開展。在提高全黨馬列主義水平、糾正錯誤思想的過程中,一個共識也在黨內逐漸建立起來:

毛澤東,已是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傑出代表。

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黨內領導同志,都寫文章、作報告,高度評價毛澤東的思想和實踐,但對這套革命理論的提法不一。

王稼祥早年留學莫斯科,1931年回國後長期與毛澤東共事,抗戰期間直接協助毛澤東處理黨政重大事務。多年朝夕相處,使他對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有著比較全面的瞭解。

如何讓人生少犯錯誤:“四不”和“二對”

接受任務後,王稼祥立即動筆,用了一週時間,7月5日就寫好了文章。他讓警衛員交給毛澤東審閱,第二天,毛澤東就批示報社發表。

在這篇“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章中,王稼祥明確提出兩點:

1、是中國共產黨,為抗戰和中國民族解放找到了正確道路;

2、這個正確道路,就是毛澤東思想。這也是“毛澤東思想”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來。

如何讓人生少犯錯誤:“四不”和“二對”

王稼祥特別強調,毛澤東思想的生長成熟,與中共22年的成長是同一歷史過程,都經過了1925年—1927年的大革命、蘇維埃運動和抗戰。

文章中專門有一段,回顧了毛澤東自中共一大開始,如何與左的、右的錯誤思想和主義做鬥爭,為中國革命提供了正確道路。

這段描述道出了結果,但略去了歷史的一些曲折與細節。

比如在毛澤東思想發展過程中,尤其遵義會議毛澤東確立領導地位之前,他個人經歷的“三落三起”,尤其在低谷和逆境中,一個偉人所展現出來的態度和方法。

刀哥的師友王立華先生,在談及毛澤東成長為偉人過程中的人生際遇時,感慨萬千。他用“四不”和“二對”,總結偉人成長的經驗。

“四不”

一是,不消極對待。1931年11月,王明在莫斯科以中央名義調整蘇區領導機構,毛澤東的紅一方面軍總政委職務被撤。

對紅軍和蘇區建設作出重大貢獻,卻受到不公正的打擊,一般人就消極了,但毛主席呢?

如何讓人生少犯錯誤:“四不”和“二對”

被撤職後,毛澤東當時就對周恩來說:需要我的時候,打個招呼就來。結果沒過多久,贛州打不下來,項英去請毛澤東,他二話沒說就去了,還幫著解決了困難。

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毛澤東連獻三計破圍,雖被置之不理,他也沒把自己置之度外,而是始終關注作戰進程。

另據毛主席自己說,那段時間,他看馬列主義的書,搞農村建設工作,對黨的決議是服從的。

他堅持三條:一是少數服從多數;二是不消極;三是爭取在黨許可的條件下做些工作。

1957年,毛澤東曾感慨地回憶:我沒吃過洋麵包,沒去過蘇聯,也沒留學別的國家。一些吃過洋麵包的人不信任,認為山溝子裡出不了馬克思主義。1932年秋開始,我沒工作,就埋頭讀馬列著作,紮紮實實下功夫,硬是讀了兩年書。後來寫的《矛盾論》、《實踐論》,就是那兩年讀馬列著作時形成的思考。

如何讓人生少犯錯誤:“四不”和“二對”

就是這山溝裡出的馬列主義,成功指導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二是,不放過機遇。在毛澤東成長為偉人過程中,他曾在多個關鍵時刻抓住機會,甚至主動創造條件,改變處境乃至改變歷史。

長征一開始,毛澤東堅決要求,與支持他意見的王稼祥、張聞天同行,而不是分散在不同隊伍中。

如何讓人生少犯錯誤:“四不”和“二對”

長征路上,毛澤東一個人一個人的談話做工作,讓大家認識王明路線的錯誤,最後爭取到多數支持,在遵義會議上重獲領導權。

在張國燾公開搞分裂,率部南下成立“第二中央”時,毛澤東巧妙利用張國燾的堂兄張浩,做張國燾的工作,,克服了危險的分裂。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正是因為抓住了一系列的機會,努力去工作、去鬥爭,毛澤東才屢次化解了事業和人生中的險境。

三是,不簡單行事。毛澤東處理問題,總比別人考慮得更周到細緻,更著眼長遠。

遵義會議上,毛澤東完全可以成為黨和軍隊的總負責,但他卻推薦張聞天先幹一段時間。

如何讓人生少犯錯誤:“四不”和“二對”

上世紀60年代,毛澤東在武漢同劉少奇、鄧小平、彭真等領導同志談到遵義會議時說:

“遵義會議上有的人要我代替博古(當總書記),我說那不行,那樣斯大林就不同意了。硬要這樣搞,那就會弄僵了。我們在第三國際會成為不合法的了。還是要斯大林信得過的人來出頭露面。實踐證明,這樣做是對的。實際上並不影響我的領導地位。”

歷史證明,這一考慮不只對斯大林有用,對團結當時從蘇聯回來的同志,後來開展與張國燾鬥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與張國燾鬥爭中,包括博古、李德、凱豐還有後來的任弼時等,都堅定地站到毛澤東一邊。

在與王明做鬥爭時,也沒搞得勢不兩立,而是等待大家在實踐中覺悟,派出王稼祥、任弼時去蘇聯彙報真實情況,使共產國際瞭解真實情況後發話,王明最後不得不低頭服輸。

最後取代張聞天當黨主席,也是在王明回來後不設總負責,把他排成第九位常委,後來在整風中連他自己都認為不合適當領袖時,才水到渠成取而代之。

四是,不動搖信念。毛澤東早年曾說自己:“略可自慰者,立志真實,自己說的話自己負責,自己做的事自己負責,不願意犧牲真我,不願自己以自己做傀儡。”即使在遭受打擊的歲月,他也是不改變自己的意見。

在十年內戰時,黨內主要領導同志主張打大城市,毛主席認為紅軍力量小,不應該打大城市,而應集中力量建設根據地。

如何讓人生少犯錯誤:“四不”和“二對”

但他的意見沒被接受,結果打敗了,毛主席又趕快提出意見,當大家還不接受時,他只好再等待。

正因為這種堅持、忍耐和迂迴,他的意見最後才得以實施。這個等待的過程是痛苦的,但轉折,又往往是在最後的堅持中。

“二對”

光有“四不”的態度,還不足以讓毛澤東克服逆境。毛澤東思想的成熟,毛澤東成長為一代偉人,還在於兩點:思想認識要對;措施辦法要對。

一句話,你必須是正確的,被人最後才能服氣,才能引導事業走向勝利。

那麼,怎樣才能保證自己的思想認識是對的?

毛主席多次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的成功,很重要的一個要訣,就是注重調查研究,掌握大量別人沒掌握的情況。

剛上井岡山時,他在調查中瞭解到,從前這裡有個山大王,叫朱聾子,官府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幾十年都抓不住他。為什麼呢?朱聾子的訣竅是,在井岡山不用會打仗,只要會打圈。

據說,毛澤東由此受到很大啟發,後來發展成游擊戰爭“十六字訣”。他說,我們把這位山大王的辦法改進一下,既要會打圈,又要會打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既保存自己,又可消滅敵人。

如何讓人生少犯錯誤:“四不”和“二對”

另一個例子,是1931年2月,第一次反“圍剿”勝利間隙,毛澤東寫了近10萬字的《尋烏調查》,長征路上那麼艱苦,許多東西都扔掉了,但有幾份調查報告手稿,卻一直珍藏在他身邊,最後帶到了延安。

怎樣保證自己的決策辦法正確?還是要調查研究。

上世紀60年代,毛主席在廣州一次會議上說:凡是憂愁、沒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經調查研究,問題就出來了,問題就解決了。

打仗也是這樣,凡是沒辦法時就去調查研究。他講到第二次反“圍剿”時,敵我懸殊很大,不知該怎麼打,就與彭德懷跑到白雲山上,跑了一天,看了很多地方,做出如何包抄敵人的計劃,最後打勝了。如果不去看呢?那就每天憂愁,不知道怎麼個打法。

毛澤東說,調查就是“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

如何讓人生少犯錯誤:“四不”和“二對”

在總結自己的失誤時,他說,我這個人是官做大了,像從前在江西那樣的調查研究做得少了,我自己的毛病當然要堅決改正,也希望同志們從此改正。

1943年至今,又過了整整75年。

這個7月,當我們再次細讀王稼祥的那篇紀念文章,仍能感受到,作為偉人的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與中國革命一道生長成熟起來,何等不易。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環球時報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