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保衛戰」背後那些事(一):煤改氣也會有春天

“藍天保衛戰”背後那些事(一):煤改氣也會有春天

日前,國務院正式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總體思路、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三年行動計劃的發佈對於補齊大氣汙染治理的突出短板有著現實且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也為大氣治理細分領域帶來長期性利好。中國環保在線特推出系列專題分析文章,以饗讀者。本文為本系列第一篇。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推進,我國煤炭消耗量巨大,使得大氣汙染問題日趨嚴峻。尤其是每逢秋冬季節,霧霾頻襲,冬季供暖季的煤炭燃燒以及散煤排汙更是“功不可沒”。

所以2013年的“大氣十條”就明確提出,“優化天然氣使用方式,新增天然氣應優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於替代燃煤”。也正是從那時,以“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動能源利用清潔化”為目的的“煤改氣”工程在國內開始啟動並提速。

“大氣十條”收官的2017年的年初,當時的環保部(現為生態環境部)聯合京津冀豫魯晉六地政府發文,將“2+26”城市列為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首批實施範圍。受此影響,上述城市開始大規模的“煤改氣”推進行動。

然而在煤改氣推進並非一帆風順。據中國環保在線瞭解,在煤改氣推進的同時,國內不少地區出現天然氣供應緊張、價格上漲的問題。天然氣價格與居民供暖門站價格的倒掛嚴重,使得天然氣供應缺乏增加供給的積極性,進而又導致工程延期,部分居民無法獲得供暖,甚至出現“錯峰做飯”的困境……

2017年12月4日,環保部(現為生態環境部)一紙“特急”函件《關於請做好散煤綜合治理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工作的函》,沒有完工的項目及地方,繼續沿用過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已經完工的項目及地方,必須確保氣源、電源穩定供應及價格穩定。

2018年6月20日,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透露,即將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將繼續關注煤改氣工作,要求2020年採暖季之前,要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前提下,平原地區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的散煤替代。

而為了支撐北方地區“煤改氣”改造工作以及降低居民取暖成本,2018年7月2日,發改委印發《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目標。

按照國家能源局的要求,2018 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東北地區為重點區域,按照統籌規劃、循序漸進、量力而為、以氣定改的原則推進“煤改氣”工程。

中國環保在線研究團隊認為,作為從中央到地方持續推進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工作之一,“煤改氣”本身也是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三年行動計劃的正式發佈,煤改氣的推進勢必更加穩健有力,市場規模的大幅拓展成為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