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楊旭:助力實體經濟 用「自能」連接現在與未來世界

英特尔杨旭:助力实体经济 用“自能”连接现在与未来世界

經濟觀察網 沈建緣/文 對摩爾定律的自身能力不可動搖的信念和為世界帶來改變的強烈願望,是英特爾轉型和創新的基石。而搞清楚要解決怎樣的問題,然後採取行動,是楊旭和他的英特爾中國團隊近年真正面臨的挑戰。改變並不容易,但卻是值得的。

日前,在一年一度的英特爾“數造未來,IN無止境”的2018“紛享會”上,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表示,“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都要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因為深度融合以後,實體經濟才能找到新的增值和創新的空間和機會,這是科技公司應該幫助促成、應該推進的。”

兩年前,英特爾開始新一輪戰略轉型——從一家PC公司轉型為一家驅動雲計算和數以億計的智能、互聯計算設備的公司。進而成為跨越無數創新領域的催化劑、引擎和驅動者。在英特爾CEO科再奇為規劃的新願景中,英特爾將觸角截然不同的領域,涵蓋虛擬現實、無人駕駛、工業互聯網、雲、5G等領域,嘗試將這些領域拼接整合為更龐大和完整的移動生態系統。

基於此,目前,英特爾的技術聚焦於三個方面:一是引領人工智能與“自能(Autonomous)”革命;二是作為全球領先的端到端平臺提供者,從終端設備到雲計算,從網絡、加速到存儲,為全新的數據世界提供無縫協同工作的產品;三是發展半導體精尖製造技術和平臺,生產世界上最好的芯片,持續推動摩爾定律。

在英特爾看來,在微處理器和摩爾定律(Moore’s Law)誕生已經整整50週年的今天,計算力正在迅速成為一種服務。從智能器件芯片和軟件,從人工智能到大數據分析,從傳感到邊緣技術,創新應用與計算機技術的“融合”成為可能。沒有什麼行業的技術邊界是不能相互融合的。

在英特爾提供的從端到端的智慧能源整體解決方案中,新的生態鏈開始出現。而這個生態鏈與過去20年間英特爾在PC領域建立的生態鏈完全不同。

在中國,不同於互聯網領域流行的顛覆思維,也不同於完全從基礎開始創造新概念的改革者,英特爾希望整合業已存在的元素,並形成新的成果。而所有的目標都指向“幫助實體經濟活得更好”。

前兩年,英特爾中國區總裁出席活動時就表示“我只為實體經濟站臺。”他說“不是我不喜歡‘互聯網+’,而是覺得英特爾不應該把精力太多放在它上面,因為已經有很多聰明人在做這個事了,而且做得很火。英特爾則要讓技術幫助實體經濟增值,這才走得長遠,才更有價值,這是英特爾的方向。”

埃森哲最近的一份研究顯示,目前,八成以上的中國企業尚沒摸清如何通過數字技術使企業變得更高效,並拓展營收來源,實現業務增長;同時,只有4%的中國製造企業真正釋放了數字化的潛力,併成功將投入轉化為業務成果。

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好比“二次創業”——通過應用雲計算、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生產運營效率,或尋求專業服務來整合資源、接入生態,都將為商業變現提供機遇。而這正成為數據公司英特爾的在中國持續發展的又一次機遇。

楊旭表示,“英特爾要幫助中國的產業在人工智能的時代進行快速、更有效地增值和創新,提供最好、最強的計算和分析平臺。”他相信,一旦英特爾能與這些看似彼此有巨大差異的企業夥伴協同合作,就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功。作為創新者和整合者,英特爾將最終汲取各家之長,再次建立新的生態聯盟,進而釋放巨大的可能性。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英特爾成立50週年。在英特爾未來聚焦的八個領域裡,“中國製造2025”和“精準醫療”策略是專門針對中國市場制定的。之前,《十九大報告》曾明確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英特爾在中國的兩大核心戰略:一是與中國一起,實現核心技術突破、支持自主創新;二是推動人工智能、5G等智能應用落地,支持產業智能升級,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事實上,單獨談技術本身就像一種空中樓閣,如果它沒有和具體的實體經濟結合,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包括國家強調產業轉型等等,就沒有更深遠的意義”。楊旭說。

以智能製造為例,無論是前端運用技術更準確地把握市場需求,還是整個製造過程,都需要計算能力去體現智能性,提高生產效率;而醫療行業的靶向藥的研究、基因排序、對基因病變的分析等,都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但與過去不同的是,從數據採集、識別到傳輸、大數據分析、存儲到最後實現數據的增值和實際應用。英特爾提供的是這樣的能力,而不再只是傳統的計算機處理能力。

其中,英特爾第一次提出的“自能(Autonomous)”概念,指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傳感器等技術的融合應用及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無人干預的機器設備和應用場景成為可能。因此對機器學習和機器判斷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例如,要降低數據樣本依靠人工供給的程度,要應對多場景、多任務的需要,要處理多形態的數據,要做出融合、綜合、實時的判斷。

英特爾將圍繞無人商店為代表的“自能零售”,自動駕駛為代表的“自能出行”,智能生產線為代表的“自能製造”,智能倉儲為代表的“自能物流”等領域,幫助企業用前所未有的方式進行運營,為用戶提供超越想象的產品、服務和體驗。獲得更大的創新和增值空間。

以“自能製造”為例,工業機器人、機器視覺、高端控制器是智能生產線的必要條件。從底層設計到上層應用,基於英特爾技術的智能生產線解決方案可以在這三大方面有卓越表現,為智能生產和製造奠定基礎。

基於英特爾的邊緣計算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技術,京東的無人便利店加速邁向“知人、知貨、知場”自能零售場域。採用英特爾技術的谷歌旗下Waymo車隊,在美國道路上已積累的自動駕駛汽車裡程數據。立鏢機器人與英特爾合作推出了全球首創的包裹智能機器人分揀系統,該系統有效提升了分揀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從這個角度看,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既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又是一個演進過程,既需要科技企業通過從核心產品到前沿技術的投入,以及產學研協作和應用的落地;也需要實體經濟企業為此具備全新的能力和重新出發的勇氣。最終為他們各自所處的行業帶來新一輪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