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畫中的活馬——徐悲鴻畫馬

徐悲鴻出生於江蘇宜興,是一位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自幼學習繪畫,後來又研習中國水墨畫。於1919年赴法國留學,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遊歷西歐諸國,觀摩研究西方美術。也可以說,徐悲鴻在世界美術史上的突出貢獻是,把油畫重透視、重結構,與中國畫重神似、重寫意,極其完美地結合起來,其典型的成功的範例就是“徐悲鴻畫馬”。

說到徐悲鴻畫馬,其實還有一個小故事是這麼說的:一天,一個外國學生很不禮貌地衝著徐悲鴻說:"徐先生,我知道達仰很看重你,但你別以為進了達仰的門就能當畫家,你們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鴻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的,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那個外國學生,看了徐悲鴻的作品,非常震驚。他找到徐悲鴻,鞠了一躬說:"我承認中國人是很有才能的,看來我犯了一個錯誤,用中國話來說,那就是'有眼不識泰山'。

徐悲鴻對馬異常的偏愛,和馬在一起,看著馬御風奔馳,聽著馬蹄得得,他覺得是一種精神享受,彷彿和馬一同馳騁了一番。所以他畫馬的時候投入了十分的感情,畫的奔馬無一不剛勁有力、風雷馳騁,充滿生命的活力。

欣賞畫中的活馬——徐悲鴻畫馬

徐悲鴻的群馬,是徐悲鴻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群馬取材於1940年克什米爾當地的駿馬,徐悲鴻當時見到此馬格外興奮,《群馬》靈感油然而生。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繪了兩匹背向觀眾的馬,後面又配一匹側向的馬,為了使畫面有變化,又在右邊畫了一匹低首覓食的馬。

欣賞畫中的活馬——徐悲鴻畫馬

在《奔馬圖》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幹筆掃出鬃尾,使濃淡乾溼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面。

欣賞畫中的活馬——徐悲鴻畫馬

欣賞畫中的活馬——徐悲鴻畫馬

欣賞畫中的活馬——徐悲鴻畫馬

欣賞畫中的活馬——徐悲鴻畫馬

欣賞畫中的活馬——徐悲鴻畫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