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錶抗水≠防水,原來是鐘錶商跟大家玩的文字遊戲!

我們在許多手錶的錶殼上都會看到:“water resistant”這一單詞。翻譯過來就是“防水”,還有“防水”一詞(Water proof)非常容易讓人混淆。去年我們就曾有報道過“標識“防水手錶”不防水為哪般” 就解析過此事。那麼在手錶上都有防水的詞彙,我們花重金買來的手錶,何時以及如何在近水環境中使用腕錶,一直是個模糊的概念。

手錶抗水≠防水,原來是鐘錶商跟大家玩的文字遊戲!

卡地亞藍氣球防水30米,也標註有Water-resistant

雖然許多腕錶都標註有“Water-resistant”。但一般來說,我們公認為能夠防水200米以上的潛水錶,這些腕錶的防水性能是很少受到質疑的,除非品牌的品控問題。而在100米以下,尤其30/50米防水的則具有很大爭議。就國內來說,目前針對腕錶防水這一塊來說還沒有官方統一的標準,所以有些30米/50米的手錶的防水狀況是不一樣的。

一枚表,關於防水性能都會標註在錶盤或表底的邊沿或表背上,在標註英文外,還有相對應的防水數值,並帶有如:Bar(壓強)、ATM(大氣壓)、M(米)、FT(英尺)等單位。如330FT=100米=10ATM=10Bar

所以就有人說了,對於這些高級手錶中的標註詞彙,尤其是錶盤或表背上銘印的數字,一知半解對手錶來說非常危險。防水標註的數字意義,不僅是深度等級,因為對使用環境不一樣,防水性能也不一樣。

手錶抗水≠防水,原來是鐘錶商跟大家玩的文字遊戲!

引起官司的防水標註

如何讓消費者簡單明白這些標註的防水信息?一些人堅持認為,稱“防水”的腕錶才能在水中使用,標註“抗水”的腕錶只是防噴濺、洗臉、淋雨沒問題。嚴格地說,現今沒有技術上“防水”的腕錶,國際規範也不允許。邏輯很簡單,宣稱“防水”,意味著完全不受水的影響。設立國際標準的全球機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ISO 22810:2010中規定了“抗水錶”(Water-resistant Watches)的標準(潛水錶具有單獨的ISO 6425:1996標準)。

使用“抗水”Water resistant描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禁用“防水”,因為後者被視作一種誤導。這要回溯到1960年代一系列針對製表商的訴訟,包括1959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起訴沃爾瑟姆製表公司。正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在1999年所說的:“‘防’(Proof)一詞意味著絕對保護,但就腕錶而言這是不存在的,從長遠來看更是如此。”原文:The word ‘’proof’ connotes a measure of absolute protection that unfortunately does not exist with respect to watches, especially over prolonged periods of time.”

手錶抗水≠防水,原來是鐘錶商跟大家玩的文字遊戲!

手錶防水的關鍵元素

眾所周知,腕錶的防水性很三個很關鍵的元素決定,即錶殼架構、鏡面契合、以及膠圈的完整性。當腕錶在工廠進行組裝時,所有三種元素決定了它的抗水性——但要記住,隨著時間的推移,腕錶經過佩戴和磨損,其性能也會逐漸下降。此外,腕錶是在生產過程中、而不是店內出售時進行抗水測試,出售時距離廠可能已有數月甚至數年。再就是,腕錶通常購買5年後首次送返售後,這時它的年齡就更大了。尤其是玻璃鏡面的裂痕、表耳/表底的防水膠圈的氧化。 相比抗水200米的潛水錶,抗水30米至50米的日常表墊圈更少、鏡面更薄、錶殼更輕。這並不意味著抗水50米的腕錶就不適合游泳佩戴,確實不建議佩戴日常表進行遊泳等水上項目,但休閒遊泳、甚至浮潛,只要維護得當,就不會對腕錶造成損害。佩戴腕錶洗手,或將其浸入水中,進而導致腕錶進水的可能性有,但原因不是深度等級,而是腕錶的質量沒有達到50米防水的標準。

各家腕錶的防水技術與質量差異

就防水技術來說,製表品牌的標準和歷史至關重要,勞力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同品牌的腕錶,就算印著相同的深度等級,製表工藝和實際防水效果也是有很大差異的。勞力士蠔式腕錶(即使沒那麼運動的Datejust),抗水深度等級至少100米,實際測試標準甚至還要更高。

手錶抗水≠防水,原來是鐘錶商跟大家玩的文字遊戲!

“蠔式”(Oyster)指代Twinlock雙重鎖旋入式錶冠,通常勞力士皇冠上裝飾兩個小圓點或一個破折號表示這種結構(勞力士潛水錶配備三重鎖旋入式錶冠,相應地皇冠上裝飾三個小圓點)。錶冠內部末端設有墊圈,旋入時墊圈緊貼套管,將水拒於錶殼之外。套管本身同樣設有墊圈,緊貼上弦柄軸,用於保護機心,這就是“雙重鎖”的由來。

手錶抗水≠防水,原來是鐘錶商跟大家玩的文字遊戲!

“雙重鎖”經過反覆測試,能夠在很長時間裡保證腕錶的防水性能,因為即使其中一個墊圈失效,還有第二道保險。通常情況下,擁有悠久潛水錶製造歷史的品牌往往表現更為突出。例如,Grand Seiko也為錶殼/錶冠套管配備了雙墊圈。

大多數製表品牌都依賴單一墊圈結構,這樣雖然標註的深度等級相同,可一旦失效很難補救。一個值得注意的替代解決方案,是沛納海獨特的錶冠上鎖機制:利用槓桿讓錶冠抵住套管。這樣在水下環境中,錶冠就能待在恰當的位置,密封墊圈。在這種情況下,它的作用和旋入式錶冠是相同的。

手錶抗水≠防水,原來是鐘錶商跟大家玩的文字遊戲!

腕錶的狀態很重要

除了內在的品控質量外,腕錶在佩戴一定時間後,由於表主人的佩戴習慣和佩戴環境差異,腕錶的狀態也不一樣,所以防水性也有差異。如有些人非常愛惜腕錶,小心翼翼的戴著或保存,而有些人則佩戴經常淋浴或洗熱水澡,錶殼的防水膠圈漸漸氧化;也有在開蓋保養維修時,防水膠圈安裝不到位或損壞,從而防水參數標註的深度便失去意義。

一般機械錶要5到6年保養一次,防水橡膠墊圈會變平、變脆、甚至碎裂。同時,墊圈也容易因摩擦而磨損,特別是計時錶按鈕裡的。還有一些不常見但更嚴重的問題,比如鏡面在看不見的地方開裂,錶殼因撞擊而變形,墊圈不能再正常發揮作用,從而導致滲漏進水。

腕錶操作不當

腕錶操作不當也有可能導致水或蒸汽進入錶殼。最常見的是沒有旋緊錶冠,再就是上弦或設置時拔出錶冠,操作完後忘記歸位,這時墊圈並不是密封的。

還有就是錯過定期維護。喜歡戴著腕錶游泳的話,最好每兩年要定期對腕錶進行抗水性測試,雖然不一定要進行維修,但也能防範未然。如果腕錶受到碰撞損壞,測試就顯得尤為重要,重新使用前建議先進行檢查。

手錶抗水≠防水,原來是鐘錶商跟大家玩的文字遊戲!

熱水淋浴

我們會經常聽過這麼一種說法,熱水或水蒸汽等高溫對手錶的膠圈會形成熱脹冷縮。這一說法在現今值得推敲。一般來說,平均溫度為40°C的淋浴對腕錶裡防水膠圈的影響不會變形的,橡膠墊圈通常由丁腈橡膠或硅樹脂製成,丁腈橡膠在高達100°C的溫度下仍能保持穩定,硅樹脂更是遠超於此。所以就算淋浴溫度偏高,也無需太過擔心。鏡面墊圈也是一樣,這種墊圈通常由尼龍或聚四氟乙烯(特氟龍)等化合物製成,它們對溫度的耐受性也非常高,尼龍的熔點超過200°C,特氟龍的熔點為300°C。不過,高溫對防水膠圈形成不了危害,但或許會對腕錶其他的配件造成危害,比如錶盤色變、金屬腐蝕等,還有就是像肥皂和化妝品等液體確實會對腕錶墊圈產生不利影響等等,還有一點就是:導致腕錶進水的原因不是深度等級,而是質量沒達到防水標準。對自己的愛表還是小心為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