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父母育兒優於隔代育兒?

關於父母自己帶娃還是由老人幫忙帶娃這個問題,一直是廣大網友爭論的焦點。有一部分父母出於生活的無奈不得不讓家中的老人幫忙看孩子,在很感謝老人幫忙看孩子同時,又在擔心老人能不能帶好孩子,也有一部分家長力排眾議,堅持自己育兒。

今天,我們想和您聊一聊——為什麼說父母育兒優於隔代育兒?

為什麼說父母育兒優於隔代育兒?

​隔代育兒這個問題大家爭論很久了,幾乎所有自己帶過孩子的媽媽都知道父母育兒優於隔代育兒。父母帶孩子的優勢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有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所有孩子“長大之後”的成長問題,都指向一個根源——早期親子關係沒有建立好。有的孩子上學前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帶,上學後跟著父母生活會出現“難管教”和“溝通不暢”的問題。這是由於因為父母幼年期的缺席,導致孩子心裡“最親近的那個人”不是自己的父母。“子不知父、父不知子”的隔閡在隔代育兒的親子關係中非常普遍,孩子從小看過哪些故事、喜歡什麼遊戲、遇到問題的處理習慣是什麼,這些滲透到日常的小問題由於早期的疏離父母都無法給予孩子及時回饋,僅靠父母自己的生活閱歷來“管教”孩子並不能讓孩子發自內心地信賴和接受。三歲之前的親密關係是孩子內心安全感確立的基礎,五歲之前的親密關係是孩子和看護人溝通方式形成的基礎,錯過早期親密關係的建立,孩子和父母之間就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去“刻意”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且這個過程往往會非常不順利。

另外,父母比祖父母更具備體力優勢,更容易成為“園丁式”看護人。目前比較普遍的看護教養方式有兩種:園丁式和木匠式(伯克利大學艾莉森·高普尼克教授的比喻)。園丁式家長通常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讓孩子在這個環境裡盡情探索和試錯,不斷髮展出自我優勢;木匠式家長通常會根據自己的要求對孩子進行管教和訓練,把孩子“打造成”自己理想的樣子(而不是孩子“應該成為的樣子”)。隔代育兒中,老人普遍由於體力的限制,出於安全考慮會限制孩子活動的自由。我們日常生活中聽到老人看孩子說的最多的就是“慢點!別跑!”,殊不知孩子的自由天性和好奇心就在這樣日復一日的行動限制中被消磨掉。如果你在學齡期看到一個沒有好奇心、沒有求知慾的孩子,仔細想想是不是在幼年期過多限制了孩子的行動自由?在給孩子“安全+自由”的看護環境方面,父母的優勢絕對是大於祖父母的。​

所以,如果不是到了吃不上飯、起不了床的境地,請克服困難陪伴孩子成長,父母的優質陪伴,是遠勝於任何玩具和輔導班的成長營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