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用這個方法溫養自己,抗衰抗老的祕訣就在你手上

南懷瑾老師:用這個方法溫養自己,抗衰抗老的秘訣就在你手上

“內以養己,安靜虛無。原本隱明,內照形軀。”所謂養性煉己,拿佛家來講是所謂“明心見性”,求生命的根本。像唐宋以後的參禪,參“生從哪裡來,死向哪裡去”等等。道家不來這一套,認為我們的性命、生死都是合一的,要先從現實著手,就是從現在這個身心轉化開始。理論上非常簡單,所以修道打坐,開始一句話——“內以養己”,重要在這個“養”字。中國文化有一個名稱叫“養生之道”,這個“道”叫養生,也叫攝生。“攝”就是歸納,收攝,同西方文化的衛生不同。道家認為,現有的這個生命就是永恆,並不要另外求一個永恆的生命,只要把現有的生命保養住就可以了。

所有的工夫、做法、修持,就是一個“養”字,“養” 字之難就在這裡。本文告訴我們“內以養己”,“養己”的境界有四個字——“安靜虛無”。這個誰都會,一看文字都懂!真講“安靜虛無”的實際工夫就難了,就是《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的求安求靜的步驟,一直到達明道為止。所以嚴格地講靜和安,它有工夫上的層次,修養到達最高的境界——虛無,就是佛學所講的空。講到“養己”,現有的生命是本來生命的投影,從現有的生命上,找回本來的生命,就是“安靜虛無”

原本隱明”,就是剛才講的“攝生之道”,在佛學的方法叫做“都攝六根”,就是把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等隔離開,返求諸己,內省自己,這個就是“原本”,也就是不向外放射。譬如我們學打坐,眼睛閉起來,耳朵不向外聽,在佛學叫“觀音法門”,返觀自性等等;拿《參同契》來說就是“原本隱明”,不向外放射,回到自己本來的那個安靜的狀態。

“內照形軀”就難了,這是道家修養工夫的境界,在我們原始的文化裡頭,“內照形軀”是“內視之道”;在佛學就是“觀照”、“返觀”,表達不同而已。“內視”並不一定是指身體以內,而是無內外中間之“內”。不過我們沒有到達這個境界以前,姑且拿這個身體來做一個標準,先把外用的精神收回,轉向“內照形軀”,就是這個身體。這就產生了後世道家的守丹田、轉河車、修氣脈、打通任督二脈等等的方法,原理就來自“內照形軀”。據我個人所瞭解的,各家的修法,最厲害也最有效果的是佛家的“白骨觀”和“不淨觀”,實際上這就是“內照形軀”。當然普通觀不起來,如果觀起來也同道家一樣,眼睛一閉靜下來,身體內部氣脈的位置,氣血的流行,五臟六腑的情況,一目瞭然,都看得非常清楚。道家《黃庭經》就講到這部分,但是,“內照形軀” 不是用這個肉眼看,而是屬於自性的功能。

下面他就這四句話的原則,再說明一些方法。“閉塞其兌,築固靈株。三光陸沉,溫養子珠”,兌上缺(

南懷瑾老師:用這個方法溫養自己,抗衰抗老的秘訣就在你手上

),兌卦所代表的東西很多,在人體上兌代表口,“閉塞其兌”就是要閉嘴。不過以道家來講,人身上的口很多,凡是開竅有洞的都是口,最大的是吃飯的這個口。人身有九竅,頭部七個洞,身體下部兩個洞,都是口。為什麼閉嘴巴重要?修道人都知道的一句話:“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 一個人愛說話,經常用嘴巴,一定會短命。所以我上課太多,有時候一連七八個鐘頭都在講話,這就是在求早死。事實上並不是因為開了,而是精氣神漏了,因為講話時精神、意志、腦力、血液都在放射,都在消耗。一句話講出來,生命全體的機能都要動,所以消耗得很厲害,也就是開口神氣散的道理。所以修道第一要“閉塞其兌”,所有開口的地方都要封鎖,不向外漏。

“意動火工寒”是講意志凝定的境界。佛家要做到無念專一,意一動叫做散亂,意散亂就不會結丹。我常說佛家所講的“定”,就是道家所講的“凝神”。定是講法則,凝是講境象;道家這個凝結的“凝”,比佛家講的“定”還確實一點。

“閉塞其兌”以後,就是下面四個字“築固靈株”。“靈”就是後世所講的性靈,也叫做靈性,自己精神的本源。“株”是形容詞。內養靈性,像培養種子一樣,慢慢使它發芽長成一株植物,就是新的生命開始。“靈株”是魏真人創造的名詞,“築固靈株”則包含了元神、元氣、元精的凝結。

“三光陸沉,溫養子珠”是方法。在自然界三光是日、月、星;在人體上的三光是眼睛、耳朵、心。“陸沉”本來是個形容詞,“陸”代表大地,有一句話“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說一個人達到安靜虛無的境界,也就是真達到空的境界。怎麼樣是個空?道家形容得很確實,所謂空,沒有一個空的境界。虛空粉碎,連虛空都沒有。大地平沉,大地就包括我們這個身體四大,平沉是沒有身體的感覺,這個才是真達到虛無的境界。“三光陸沉”就是六根都安靜下去,這個是方法。不管佛家道家、顯教密宗,大家學靜坐的誰能夠真做到“三光陸沉”?都是瞎吹,自己騙自己,瞎子摸象,好像是個修道的樣子,坐給別人看看而已。真講工夫,一樣都沒有做到。

真正做到“三光陸沉”,一念不生,這時要“溫養子珠”。“溫養”就是保養。我們先天生命的根本,現在不談,因為生命的本來你還不知道。我們現在這個生命,是先天本來生命的分化,由現在的生命,自己可以養回來,見到原來的生命。在這兩個過程當中,由“三光陸沉”,到達“安靜虛無”,接著“溫養子珠”。溫養就是老母雞抱蛋一樣,要溫暖保養它,不能有一點寒冷。怎麼樣才是溫暖呢?剛才也講過道家的名言,“意動火工寒”,這個意不能動,這就是溫養。

現在世界上都流行講中國的禪宗,現在叫禪學,多數是口頭禪、野狐禪,嘴裡吹的。真正的禪宗也講實際工夫的,譬如黃龍晦堂禪師,他形容真正的參禪,“如靈貓捕鼠,四足踞地,目睛不瞬”。貓捉老鼠,那真是動都不動,像入定一樣,全部精神盯住。

舒州投子大同禪師還有一種形容,“如雞抱卵”,就像老母雞抱蛋溫養,也就是黃龍晦堂禪師形容靈貓捕鼠這個境界。規規矩矩說,我們大多數人學佛修道做工夫,都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都是在那裡玩耍,自己玩弄自己。真正到達這樣專一的境界,才是溫養。然後自己生命裡頭那個功能又產生了一個新的生命。實際上並不是新的,還是原來的。不過因為我們平常不知道,沒有修養,這個功能到死也出不來,

所以感覺新奇,而形容它是“子珠”,由母體養出來的。事實上是母子相連的一個。這一節在邏輯上有兩個特別的名稱,一個是“靈株”,一個是“子珠”,實際上是一個東西,不同的名詞罷了。

******

邵康節的詩,最重要的告訴我們,“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佛學來講就是一念不生那個時候。一念不生還生不生呢?還要生的,如果永遠一念不生,不過是小乘羅漢境界,叫做“有餘依涅槃”,還沒有對,還沒有成佛,還要回轉來修大乘才行。

一陽初動之時,理論到這裡都講了,“此時當溫養潛龍,勿可輕用”,這句話是根據《易經》的乾卦來的。第一爻的爻辭,“潛龍勿用”。我講《易經》的時候,叫同學們要注意不要搞錯,“勿用”不是不用哦!這個“勿”字是活的,沒有說不可以用,也沒有說不能用;勿用是可以用,最好不要用,叫做勿用。所以“潛龍勿用”不是絕對否定的。諸葛亮在臥龍崗,那是“潛龍勿用”,他躲在那裡,你說他要用嗎? 沒有用;不用嗎?也在用。當一個人大學畢業或博士學位拿到了,要不要出來做事,還不知道,要不要出來競選也不知道,那個價值還是無比呢!就是“潛龍勿用”。如果競選議員選上了,已經到了第二爻了,這個價值已經定了。

女士嫁了人,她是某太太,未嫁以前的她,價值無比,算不定會嫁給皇帝,所以那是“潛龍勿用”,還不能定。

拿修道來講,《易經》的道理,工夫做到陰陽凝結,得了大定,這一步新的生命在將開動未開動之間,要把握住。這要真智慧,要懂得理論,才曉得如何做工夫。“此時當溫養潛龍”,要培養它,要好好保護,“勿可輕用”,最好不要用,陽氣動,念頭不要跟著動。人有時念動氣就動,氣動了念會動,陽氣來你非要動不可。等於一個人,身體的陽能發動那是好事,普通形容為“大有春意”。這個人青春年少,陽氣經常發動,不配合男女的慾念,好像生命永遠在增加;配合了慾念一用,陽就完了。

所以這個時候“勿可輕用,直到陽光透出地上,方才大明中天”。就這兩句話,他把工夫口訣也告訴你了。這個時候知道這個陽能發動,陰極陽生,定極了一念不生的時候,再轉過來所謂光明境相也來了。你知道了這個光明,念頭也動了,這個時候氣脈真正通了,百脈皆通。你十萬八千毛孔一時都通了,從海底一直到頭頂都打通了,乾坤大交的境界快要來了

。“透出地上,方才大明中天”,陰極陽生,陽光來了,陽境界來了,所以打坐修道,那個道快要找你了,你又嚇死了,趕快吃鎮定劑,看病去了。哎喲!我好像一點力氣都沒有呀!哎喲!我好像念頭都起不來了!起不來不是更好嗎?你求到無念,真到念不來也怕,真正定下去又怕死,活起來又覺得煩惱,那又何必求道呢?世界上這樣的人很多,都是理不通,所以不能修道。

******

齋戒、沐浴、清淨,萬緣放下,什麼都不理,這也就是溫養了,就好像嬰兒剛剛生下來,放在溫室裡保養。這個時候陽氣一來,只宜溫養之,這就叫做子午溫養,像培養幼苗、嬰兒一樣。怎麼培養?不增不減,順其自然。 孟子講“養吾浩然之氣”,不可揠苗助長,不能幫助它,幫助就不是溫養了。一個鄉下人種稻子,天天看,看不出稻子長高,他就用手拔一下,長高了,稻子也死了,這就叫揠苗助長。許多人做工夫都在“揠苗助長”,剛剛有一點對了,一下子發光了,以為得了道,然後要加工,又吃補藥又練氣功,這樣那樣都加上去,結果發光變成發暗了。所以這個時候不能揠苗,不能幫助,只是看住,這是溫養。換句話說,就是佛經所講的“照見”,觀自在菩薩那個“照”,“觀”就已經在溫養中了。

******

我們的生命有沒有活力?是不是有青春的氣息?生理上有沒有慾念?有沒有陽氣發動的現象? 假使都沒有就完全衰老了。衰老了就是命將絕矣,在《易經》屬於遊魂之卦,就是魂遊墟墓之間。那麼要如何返老還童?如何培養自己?老年的人或者年輕身體衰弱的人,抗衰抗老只有一個秘訣,就是“靜”,養靜。什麼思想也沒有,但不是昏睡,心境很清明,頭腦很清楚,等於動物的冬眠。養多少時間不一定,看年齡關係,至少一個週期七天。七天下來,等到青春的氣息恢復了,陽氣發動啦!千萬不要動慾念啊!有了男女關係的慾念一配合就完了!

所以道家講性命雙修,就等於佛家的心性念頭。這個作用要分辨得清楚,沒有一點雜念,沒有一點惡念,也沒有一點邪念,沒有一點不正之念,這個時候等到一陽來複,正子時位置到了,陽氣就恢復了。只要你這樣一次能夠把握得住,還不要說每次,一次能夠把握得住,祛病延年之藥就在你手上,就有把握。

《我說參同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