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20世紀60年代青年的偶像,人們爲何這麼喜歡她?


當代青年追星,追的都是歌星、影星以及體育明星。而上個世紀60年代的青年也追星,那時大多追的是她,她是60後年輕時心中的勵志明星。她是誰呢?她名叫張海迪。可以毫不誇張地說,60後們在上學讀書時,寫作文時,只要一提到“面對厄運自強不息”的話題時,第一個想到的事例,就是張海迪。

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出生,山東文登人,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十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村子,為了學習醫學知識,克服了殘疾帶來的種種困難。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經過不懈的努力,成功的出版瞭如《輪椅上的夢》等著名小說。

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錶彰大會,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稱號。2017年6月19日獲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參選提名。張海迪,5歲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終身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中自學完成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聊城,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


後來,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學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以及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張海迪10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餘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釦子、補衣服。她發現村裡缺醫少藥,就決心學習醫療常識和技術,用零花錢買醫學書、體溫表、聽診器和常用藥物。她先後讀完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醫學書籍。學針灸時,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覆練習扎針。

張海迪身患高位截癱,而她在病床上,用鏡子反射來看書,最後張海迪以驚人的毅力學會了4國語言,併成功的翻譯了16本海外著作。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宣傳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的故事。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


1991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 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裡的殘疾人問題》。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裡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餘元。

2008年11月13日,張海迪當選新一屆中國殘聯主席。2017年6月19日,國際殘奧委會宣佈,中國殘聯主席、北京冬奧組委執行主席、中國殘奧委會主席張海迪獲得提名,將作為候選人之一與來自加拿大、巴西、丹麥的另外三名候選人共同角逐國際殘奧委會主席。


人們為什麼愛海迪?那是因為在她身上有面對疾病和困難的勇氣,這一點也是我今生的自豪,也許別的方面我還做得不夠,但是我相信自己是一個堅強、勇敢的女性,不管什麼時候都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不放棄每一分的努力,回想過去,我沒有白白度過生命的每一程。目前,張海迪依然經常參加各類社會活動。90後、00後讀者朋友們,如果你不知道張海迪,請問問你的父母,他們一定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