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流沙掩埋掉的關城

陽關——流沙掩埋掉的關城

渭城朝雨澠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代詩人王維的這首《渭城曲》,歷稱千古絕句。經配曲吟唱,如泣如訴,名《陽關三疊》更為千古絕唱,流芳百世。

詩中提到的陽關,就在敦煌的南湖。由市區乘車駛向美麗富饒的南湖時,沿途四周景色瞬息萬變。極目天涯,雲山浩渺,大漠蒼茫,輕風薄霧,繚繞飄拂。那巍峨挺拔的陽關烽燧猶如瀚海沙漠中的海市蜃樓,呈現出一派崢嶸奇殊、光怪陸離的大漠風光。

陽關,位於敦煌城西南70公里的“古董灘”上,因在玉門關之陽而得名。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抗擊匈奴,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從此,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關隘,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裡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裡戍守征戰;多少商賈、僧侶、使臣、遊客曾在這裡驗證過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嘆萬千,寫下了不朽的詩篇。據史料記載,西漢時,南湖置龍勒縣,陽關為都尉治所。晉魏時,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邊塞詩人岑參曾寫下“二年領公事,兩度過陽關”的詩句。可見他們入陽關的次數不少。宋以後,來自白龍堆的流沙狼吞虎嚥,逼著人們東撤,陽關被無情的沙漠掩埋了。

陽關——流沙掩埋掉的關城

而今,昔日的陽關城堞早已蕩然無存,僅有的耳目——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臺仍傲然屹立著。山下南面有一片望不到頭的大沙灘。經考古隊挖掘,沙灘上有大片版築遺址,房基排列整齊而清晰,面積約上萬平方米。附近還有一段高不過0.6米的斷斷續續的城堡牆基,這就是陽關遺址。當地人稱之為古董灘。這裡流沙茫茫,一道道錯落起伏的沙丘從東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餘座大沙梁。沙梁之間,為礫石平地。漢唐陶片,鐵磚瓦塊,俯拾皆是。

如果看到顏色烏黑、質地細膩、堅硬如石的磚塊,千萬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陽關硯”就是用這種鐵磚磨製的。因為它曾是陽關城牆上的磚塊,便稱之為陽關磚。用它做的硯臺便叫“陽關硯”。用陽關硯磨墨寫毛筆字十分方便,其特點是冬不結冰,夏不縮水。如果你運氣好,只要能找到古董灘,就會揀到金、銀、瑪瑙、五銖錢、陶器、箭頭、鐵刀片……當地人說:“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

沙灘上的古董為啥這樣多呢?相傳唐天子為了和西域于闐國保持友好和睦的關係,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于闐國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送了好多嫁妝。金銀珠寶,錢幣綢緞,應有盡有。送親隊帶著嫁妝,經長途跋涉,來到了陽關。當時這裡是綠樹掩映的城鎮、村莊、田園。因為出了陽關便是無際沙漠,路途艱難,送親隊伍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關準備。不料,一天晚上狂風大作,黃沙四起,天黑地暗。這風一直颳了七天七夜。待風停沙住之後,城鎮、村莊、田園、送親的隊伍和嫁妝全部埋在沙丘下。從此,這裡便荒蕪了。天長日久,大風颳起,流沙移動,沙丘下的東西露出地面,被人們拾揀。當地人曾在這裡

揀到過金馬駒和一把精緻的將軍劍。敦煌市博物館對陽關遺址進行了保護,併發掘了不少珍貴文物。

陽關——流沙掩埋掉的關城

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淒涼悲惋,寂寞荒涼。然而,今天的陽關、南湖,已是柳綠花紅、林茂糧豐、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烽火臺高聳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長廊。

遊人漫步在長廊裡,既可欣賞當代名人的詩詞書法,又可憑弔古陽關遺址,還可以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