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丨明清時期「養瘦馬」是怎麼回事

原創丨明清時期“養瘦馬”是怎麼回事

電視劇《繡春刀》裡面,楊冪飾演北齋,有觀眾認為她在劇中講述自己作為“瘦馬”的悲慘經歷時,表情太平淡,可能是由於她不甚瞭解當年的“瘦馬”命運有多麼悲慘。

 什麼叫瘦馬”

“瘦馬”不是真的馬,而是指明清時期被買賣的婦女。明清之際,商貿發達,出現了許多富商巨賈。尤其是揚州鹽商,他們壟斷全國的鹽運業,腰纏萬貫、富甲天下,他們玩弄女人,不以“豐乳肥臀”為美,而是以身材窈窕的瘦弱為美,所以揚州一帶出現了“養瘦馬”的風氣。

由於社會上貧富懸殊,不少貧苦人家靠出賣女兒為生。有一批人專門從事此項低價買入高價出售的暴利投資。她們往往被以十幾貫錢被買走,卻以上千銀兩出售。這其實就是被買賣的“二奶”預備隊,是一種為了滿足富庶人家變態心理而衍生出來的畸形行業。北齋就是由於爹爹被魏忠賢所害,一家老小或死或充軍,北齋被流放到南方去做“瘦馬”。

為什麼取名“瘦馬”?據潘洪鋼先生的《清代揚州的“養瘦馬”風俗》一文所說,可能取自白居易《有感三首》之二,該詩中有“莫養瘦馬駒,莫教小妓女。後事在目前,不信君看取。馬肥快行走,妓長能歌舞。三年五歲間,已聞換一主。”

“瘦馬”是怎樣養成的

那時,瘦身窈窕就是美的條件,常常就是餓出來的。挑選瘦馬也有面貌姣好等資質等級的區分,培訓也友嚴格的程序。

“瘦馬”有資質一等的,教以“彈琴吹簫,吟詩寫字,畫畫圍棋,打雙陸(古代以擲骰子點數決定棋子移動的一種棋盤遊戲),抹骨牌,百般淫巧(指精巧但無用的技藝或製品)”,以及精細的化妝技巧和形體訓練;資質二等的,也教以識字、彈曲,但主要則是被培養成財會人才,懂得記賬管事,以便成為輔助商人的助理;資質三等的,不教識字,只教以女紅裁剪,或是烹飪手藝,以便培養成合格的主婦。

“瘦馬”的下場大都十分悲慘,即便嫁給富商做小妾的,也不見得能過上幸福生活。最悲慘的,就是沒有人挑走而被賣到青樓成為妓女的這一部分。著名的秦淮河畔,“揚邦”歌女大多是“瘦馬”出身,她們完全失去人身自由,命運無比悽慘。

就以纏足一項而論,“瘦馬”必須纏足。為追求“三寸金蓮”的美,還制定出了“瘦、小、尖、彎、香、軟、正”等七條標準來鑑定。纏足多是從年幼開始,以棉麻布帛緊束雙足,使足骨變形到極致,腳形尖小成彎弓狀。有描寫女孩纏足經歷的,說是筋折骨斷,疼痛難忍,拆下的裹腳布就是血跡斑斑。長成後,便是世人眼中的“三寸金蓮”,走起路來恰如弱柳扶風,女子以此為美,男子更愛此道。

 “瘦馬”被挑來挑去的情景

張岱《陶庵夢憶》卷五《揚州瘦馬》一文中寫到在買賣“瘦馬”時,她們被像商品一樣挑來挑去的情景 。文中說:“至‘瘦馬’家,坐定,進茶,牙婆扶‘瘦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轉身。’轉身嚮明立,面出。曰:‘姑娘藉手。’盡褫其袂,手出、臂出、膚亦出。曰:‘姑娘相公。’轉眼偷覷,眼出。曰:‘姑娘幾歲?’曰‘幾歲’,聲出。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腳出。然看腳有法,凡出門裙幅先響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腳先出者,必小。曰:‘姑娘請回。’一人進,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鹹如之。”

這裡說的“瘦馬”的幾個“出”:面出;手出、臂出、膚亦出;眼出;聲出;腳出,樣樣都被仔細挑選過,這與買牲口一樣地挑來挑去有什麼兩樣。

古代不少著述都談及“養瘦馬”

除了潘洪鋼先生的《清代揚州的“養瘦馬”風俗》一文,指出清代揚州有“養瘦馬”風俗,即“收養窮人家女孩,專門賣與大戶人家的一種風氣”。並引用白居易詩,說明取名“瘦馬”的出處。此外,還有不少談到“瘦馬”的。

明末張岱的《陶庵夢憶》一書有《揚州瘦馬》:“揚州人日飲食於瘦馬之身者數十百人。”

清人吳昌熾《寒窗閒話》卷四“瘦馬”條記載:“金陵匪徒,有在四方販買幼女,選其俊秀者,調理其肌膚,修飾其衣服,延師教之,凡書畫琴棋、蕭管笛弦之類,無一不能。及瓜(指女子十六歲,已經成年),則重價售與宦商富室為妾,或竟入妓院,名之曰‘養瘦馬’。遇有貧家好女子,則百計誘之。”

清代丁耀亢在《續金瓶梅》一書中對“瘦馬”也有類似的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