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燃冰勘采科研基地選址南沙港區,計劃2021年建成

為實現我國可燃冰能源“從鑽臺走到灶臺”的夢想,廣州南沙未來將承擔起重要勘察研究工作。

據《南方日報》7月3日報道,廣州市港務局於2日在廣州“踐行走前列”新聞發佈會上介紹,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建設的深海科技創新中心正式選址廣州南沙龍穴島東北部,圍繞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勘查試採開展一系列海洋地質工作。

項目規劃建設科研工作基地、岩心庫、深水碼頭,目前,工作基地和碼頭項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緊推進,計劃2021年建成。

中國可燃冰勘採科研基地選址南沙港區,計劃2021年建成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成立於1963年,一直是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試採的主力單位,取得了成功在我國南海海域鑽探獲取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研製深海遙控機器人“海馬”號等重大標誌性成果。

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建成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將以此為基地,開展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海洋地質調查、天然氣水合物和石油、天然氣等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以及大洋和極地地質礦產綜合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海洋地質基礎理論研究和勘查技術方法研究、應用與推廣等一系列工作,進一步提高我國深海科技創新能力。

根據規劃,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將在南沙港區佈置三大功能區。在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工作基地,將建設工程技術中心、海底礦產實驗室、實驗測試中心、探測技術研發中心、科學計算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計劃入駐天然氣水合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海地質研究所、海洋環境與工程中心和大洋與極地中心4個創新機構。

一座對標國際一流水平的智能化信息化深海科學岩心庫也將隨科研基地項目一同落成。該岩心庫將為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與試採工程、大洋鑽探、深海油氣勘查、“一帶一路”等重大科學任務提供支持,主要用於從海底和大洋、極地採集的樣品和鑽探岩心的儲存、加工、分析、鑑定、研究、科教公益服務與國際合作。

為了保障服務好水合物鑽採工程,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考船隊未來將全部入駐規劃建設的深水碼頭。科考船舶、大型儀器設備等將以開放共享方式,為重大科學任務等提供科考航次搭載等,服務於海洋科學考察與研究需求,促進科技創新和重大成果的實現。

對於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基地碼頭為何選址南沙港區,廣州港務局副局長袁越介紹,南沙港區所在的廣州南沙龍穴島緊鄰珠江出海主航道,面向南海、背靠大陸,出海作業十分便利,避風、防波自然條件也十分優越。

中國可燃冰勘採科研基地選址南沙港區,計劃2021年建成

可燃冰可直接燃燒,能產生比煤、石油、天然氣等高出數十倍的能量,還沒有燃燒殘渣生成,被視為“新一代清潔能源”。可燃冰礦藏多儲存於海底深處,開採難度大,容易引發生態災難。截至目前,擁有全世界最先進技術的美國、日本等國,也無法進行全面的商業開採。

美國科學家科溫沃登曾預測,全球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相當於21萬億噸油當量。

對於中國的可燃冰儲量,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協調領導小組副組長李金髮此前曾表示,根據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類型及賦存狀態,結合地質條件,初步預測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約800億噸油當量,“我們在南海北部開展天然氣水合物調查工作,目前完成高分辨率多道地震16.7萬千米,鑽探井88口,總體達到普查程度,重點地區達到詳查精度,圈定了兩個千億方級的礦藏,控制資源量分別為1231億立方米和1500億立方米。”

去年5月,我國成功對我域內可燃冰礦藏進行了試開採。

2017年5月10日,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可燃冰從海底沿著管道緩緩上升,在藍色大海上空熊熊燃燒,這標誌著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的成功,是我國新能源勘探開發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為了解決開採可燃冰的世界性難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作為此次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指揮部指揮長,帶領試採團隊攻克了沒有成功經驗可循、儲層開採難度大、缺乏專用設備材料等難題,創新研發了關鍵技術和裝備體系,從水深1266米海底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採出天然氣,並實現連續產氣60天,產氣總量超30.9萬立方米,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的世界紀錄,實現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試採由“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在試採結束後接受採訪時,葉建良提到,此次試採選用了中集集團的D90平臺作為支撐試採的平臺,就是後來為大家所熟悉的“藍鯨一號”。這個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製造的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鑽井平臺。正常情況下,“藍鯨一號”每天的租金最低也得80萬美元,為支持該項事業,中集集團以20多萬美元的成本價為試採團隊送來了“藍鯨一號”。

對於可燃冰未來的產業化道路,葉建良在當時接受採訪時表示,“天然水合物試採產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解決一系列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問題,以加快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

可燃冰學名天然氣水合物,是由天然氣和水在高壓低溫狀態下形成的固體結晶物質,形似冰雪,能像固體酒精一樣被直接點燃。在陸域和海域均有分佈,而海底可燃冰的分佈範圍要比陸地大很多。據理論計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釋放出164立方米的甲烷氣體和0.8立方米的水;燃燒後,僅會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

2014年7月,第八次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在北京召開,我國代表宣佈中國將在2017年開展可燃冰試採工作。

2016年初,中國地質調查局成立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指揮部,開始積極部署可燃冰試採工作。

2017年8月 國土資源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簽署三方合作協議,推進可燃冰勘查、試採和開採產業化進程,預計在2030年初步建成天然氣年生產能力10億立方米以上的資源勘查開發示範基地。

2017年11月 國務院正式批准將可燃冰列為新礦種,成為中國第173個礦種。

另據臺灣“聯合報”7月3日報道,臺灣“經濟部”於日前表示,臺灣前後共持續了15年的可燃冰開採計劃即將於今年宣佈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