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樓村:「紅色基因」孕育振興夢

在魯西黨史上,茌平縣博平鎮袁樓村袁樓村以“四個第一”而名震一時——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茌平縣第一位共產黨員、茌平縣第一個農民協會、魯西縣委第一個農民縣委書記。

自1927年8月建立黨支部至今,袁樓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代又一代的袁樓村人,傳承了先輩的“紅色基因”,用辛勤的雙手建造著美麗家園,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紀念館裡憶英烈

6月22日一早,天空下著小雨,袁樓村黨支部書記林東華打開袁樓黨史紀念館的大門,開始一個多小時的擦洗工作。“‘七一’建黨節馬上到了,來紀念館參觀的人會越來越多,所以要提前搞好衛生。”自2008年開館以來,每年來紀念館參觀的人數以千計,林東華一絲不苟地打掃紀念館的衛生,一干就是近十年。

走進袁樓黨史紀念館,一塊寫著“入黨誓詞”的展板映入眼簾,烘托出了一種莊嚴的氣氛。在紀念館的牆壁上,一幅幅精美的展板,像一部無聲電影,全景展現了袁樓村的光輝歷史。展板分8個部分詳細敘述了袁樓村共產黨的發展歷程——袁樓黨支部的誕生、參加坡裡暴動、改組魯西黨委、革命洪流、農民支援前線、和諧發展、袁樓兒女、歷任袁樓村黨支部書記、黨史紀念館籌建掠影、領導關懷。

在展板下面的玻璃展櫃中,大刀、匕首、馬燈、竹籃……一個個老物件訴說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把參觀者的思緒帶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讓人在心底裡對革命先烈生出一種崇高的敬意。

黨員會上話發展

“紅色基因”給袁樓村帶來了什麼?“首先是紀律意識和團結精神。”林東華說,“自改革開放至今,袁樓村黨組織生活從來沒有間斷過。”袁樓村黨員紀律意識強,主要表現為在黨員大會上。袁樓村共1690人,其中黨員49人,三分之二的黨員年齡都在60歲以上。就是這樣一個年齡結構偏大的基層黨組織,展現了超強的紀律意識。“只要我能邁動腿,我都會準時參加。”在6月12日召開的黨員大會上,88歲的老黨員劉立增又準時出現在了大會現場。

人心齊,泰山移。近年來,該村先後打了40眼井,挖溝渠9000米,並建成了7個冬暖式大棚,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美麗鄉村在眼前

一條條寬敞的大街、一面面潔白的牆壁……行走在袁樓村,撲面而來的是一股美麗鄉村的新氣象。

據瞭解,根據博平鎮美麗鄉村片區發展規劃,袁樓村所在片區今年將加大建設力度,著力打造全鎮鄉村振興的樣板。其中,袁樓村計劃突出紅色旅遊主題,在黨史紀念館南側建造人工湖,並配套建設有關硬件設施,全力打造全縣乃至全市有名的紅色旅遊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