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蠅頭微利限制了格局,人生要做乘法,而不是加法

1

上世紀80年代末,那個年代“萬元戶”是個相當了得的人家,簡直就是土豪的代名詞。

近30年過去了,隨著通貨膨脹的侵蝕,“萬元戶”只得成為歷史概念,那麼現在多少財富才相當於以前的“萬元戶”?

來自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的一篇權威學術研究報告,答案是“255萬”!

如何才能讓當年的一萬元變成現在的225萬?

答案是複利。

不要被蠅頭微利限制了格局,人生要做乘法,而不是加法

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知之者賺,不知之者被賺。

在別的文章中有一位老師曾經講過上海“股市大鱷”的故事.

這位大鱷說:

“這些年我也賺了不少錢,2000年的時候我不知道比馬雲富多少,但到今天我的錢沒漲多少,這是怎麼回事?”

這位老師回應他:

你倒黴就倒黴在這了,你是做加法,而馬雲是在做乘法,你怎麼可能贏得過他呢?

你這樣算,中國互聯網企業過去2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大約是20%,假如每年馬雲的財富乘以1.2,18年乘下來那可是了不得的增長。更何況阿里巴巴的增速還遠超平均水平。

這就是複利的威力。

不要被蠅頭微利限制了格局,人生要做乘法,而不是加法

複利曲線

2

我很敬佩的一個新媒體人——咪蒙,她寫過一篇文章《說來慚愧,我的助理月薪才五萬》。

我們有沒有認真想過這樣的問題:你認為有沒有機會月薪5萬?做到那一天,需要幾年?

如果說靠升職加薪來達到目標的話,速度會很慢,因為這只是加法;合理的跳槽、創業才是加速度的乘法。

我們來反推一下這個目標,假設我們都作為打工者:什麼情況下,基本不可能月入五萬?

是選擇。

一個人的一生命運,是其所有選擇的疊乘結果。

選擇在廠裡拿著死工資,基本不可能;選擇手捧鐵飯碗,基本不可能;選擇在三四五線城市打拼,基本不可能;

想通過炒股、節衣縮食這種手段來讓自己暴富更加不可能的。

花大把的時間和金錢來投資自己,讓自己不斷學習,努力工作,你最後得到的收益一定比炒股、省錢,甚至買房賺得多。

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我小時候不好好學習,沒上好大學;我之前的一個同事是211畢業海外研究生回國;我們這樣的一次選擇,就相當於交了本金。

她的本金可能是我的3倍5倍,通過5年的複利效應,就是我的10倍20倍,甚至更多。

其中的差距,也許現在還體現不出來,但我如果現在不努力,結果想想就可怕。

相信讀懂我的人一定聽過下面這句話: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不要被蠅頭微利限制了格局,人生要做乘法,而不是加法

3

我有個大學同學A,家裡有十幾套房,畢業之後不想上班,每天在家死宅想當包租公。

不管他做的對不對,都能從其他同學的眼中看出羨慕。

但我真不覺得家裡有很多套房子的孩子有多厲害。

同學B,大二的時候家裡給了10萬塊錢去炒股。當我也想躍躍欲試的時候,我姨夫很嚴肅的對我說:

“你有大好前途,所以股票這類東西碰不得。”

我當時不解,我一小孩,卡里也就幾千塊錢,虧完了也不是什麼大事。

後來我明白了,資產的跌宕起伏會充斥著我的生活和心智,導致我無心學習一無是處,最後除了一堆鋼筋水泥磚頭之外,一事無成。

那個同學A,現在每天混跡b站和貼吧,整天研究手遊和動漫;同學B,曬的東西只有爐石和小吃。

我不是仇富,我認為仇富是最沒出息的行為。

但在我的心裡,花半輩子的錢買一堆水泥和磚頭,打死我都不幹。但在很多人的心裡,房子佔據了大半部分,很不可思議。

不要被蠅頭微利限制了格局,人生要做乘法,而不是加法

4

我不是想說買房好不好,靠房子賺到錢的人很多,但卻不是回報最多的。

2009年1美元可以買到1300枚比特幣;

2010年5月,一位名叫Laszlo的美國程序員成功用10,000枚比特幣換取了兩塊披薩,現在那塊比薩價值上億...

8年時間,520萬倍。

投資回報最多的不是房產,也不是騰訊的股票,是比特幣。

當然,這不是一種可取的方式。

比金錢投資更好的複利效應,是投資閱讀和學習。

知識的複利效應就是能力的複利效應,能力的複利效應,最終會轉化成收入的複利效應。而且,這個時代,知識是可以直接變現的。

當你讀一本書,掌握了一個知識點,可能沒什麼用;但當你掌握了一百個知識點,形成了知識體系,這就是你厚積薄發的時候了。

當你明知道看書能獲得更高維度的思考力,當你明知道拆解目標為具體的小事才能推進,為什麼還不去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