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白富美。拼爹。瑪麗蘇。

海島遊。奢侈品。高端白領。網紅時代。

好像所有和女生有關的電視劇都在拍這些?

那麼Sir想問了:

又沒背景、又老實的窮女孩,怎麼辦?

她們的生活,還能有奇蹟嗎?

幸好還有一部新劇,在說這個——

《奇蹟的女兒》

The Coming Through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又窮又沒背景又老實……其實,說這麼麻煩幹嘛?

在這時代用一個字就行,傻。

電影公司是不會拍傻子的,傻子當主角,誰看呢?

也就中國臺灣還有兩位導演,專注地在拍時代劇,拍時代中的“傻子”。

一個是《一把青》導演曹瑞原;一個是本劇導演鄭文堂

你和時代對著幹,拍出來當然沒“奇蹟”——

自6月16號開播至今,因觀看人數太少,豆瓣未出評分。

但僅有的評論卻透露出了分量。

@了了結:關注人的價值,題材很棒,其實大陸也有同樣的感觸與時代劇痛。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是的,雖然它講述臺灣本土的故事,但聊的話題和現在的每個“傻子”都有關。

《奇蹟的女兒》(以下簡稱《奇蹟》),改編自臺灣作家楊青矗的小說《工廠女兒圈》,講述幾位臺灣窮女孩的遭遇

時間有點久了,是個很多年輕人都還沒出生的年代,1977年。

但畫面,你卻可能從家裡老照片見過類似的——

這部劇精準地還原了當年的“土裡土氣”,從道具到化妝到臺詞。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為了找到“舊時代的感覺”,連一輛鐵皮公交車開進畫面的3分鐘,導演也拍了兩天。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因為車太舊,據說一邊行駛,還要一邊隨時停下來維修……

別看時代久遠,但背景卻和我們今天有相似之處——因為那時的臺灣,經濟正在奇蹟般地騰飛著。

那時的大城市,和今天一樣,吸納著來自各地的年輕人。

尤其是小地方出來的年輕人。

因為小地方窮,沒節奏,沒產業,沒機會……大把人無事可做。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歌裡唱的很勵志:

用阮的青春,拼臺灣的經濟

現實,也確實是——她們很多人,成為了臺灣經濟奇蹟的大功臣。

那她們用青春換到了幸福嗎?

歌還在繼續唱著……

阮的青春,是無奈的青春

她們忙著勞作,不知道自己的青春就這樣成為了“不太好聽的故事”——

這是三個來自小地方的女孩,各有各的獨立。

她們打工的目的很簡單,只是掙錢養家。

成為城裡人,成為有房有車的中產……她們還不敢想那麼遠。

陳雨娟(溫貞菱 飾),一個單純、正義感滿滿的女孩。

“娟”字帶點文藝氣息,寓意她的作家夢。

為掙錢,她只有暫時放棄了作家夢,來到高雄打工。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林昭免(連俞涵 飾),一個倔強、追求自立的女孩。

免,臺灣人取名如果出現它,其實是一種來自傳統的羞辱——“免啦”“不要再來女孩啦”。

和我們的“招娣”“來弟”差不多。

家人並不相信她能獨立,總是逼婚。

可她偏要證明給家人看。

於是,公司規定每人每天要縫30件衣服,她就偏偏要縫完50多件。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張淑美(孫可芳 飾),陳雨娟的老鄉,兩人一起進的廠。

她沒前兩位那麼正能量,她最大的特點是愛幻想。

不要以為只是空想,她可是會把幻想“付諸實際”的人——

她總是找機會接近白領和高層,想借外力往上爬。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可以瞧不起她,但你要知道沒背景的人打工,往上爬有多難。

天下烏鴉一般黑,資本家老闆的話,總是聽起來很耳熟。

以廠為家,一起掙大錢!

“大錢”是有的,但“一起”是沒有的。

“廠”也是有的,但如果說是“家”,我就呵呵了。

日夜輪班,廁所只能去兩次,隨便哪裡出一點錯都要扣錢。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想擺脫,想上升只有一條路——巴結。

說到底,又是錢和色。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在這樣的公司,你以為窮人一律平等嗎?

不,窮人也不平等……比如升遷機會來了,總是男工優先。

理由也很冠冕堂皇:男的要養家,男人壓力更大。

所以,雖然阿免已經工作五年,工作效率很高,可組長這個職位她想都不要想。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你是女人啊!幹得再好,總會懷孕、休假、生孩子……

女人這麼麻煩,幹嘛還要升職?

年輕的愛談戀愛

接下來就要結婚

又要生小孩又要帶小孩

多麻煩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當然,實在想“進步”也可以。

在男人眼中,女人天然就有最好的武器,不用白不用——

你用身體換啊!

一次郊遊,雨娟差點被男同事性侵;

經理許諾阿免以組長職位,在車上伺機強暴;

課長帶淑美出去見世面,百般示好。

想往上爬的淑美很快就被打動了,但她後來又發現,課長四處撩妹,結婚的對象也不是她……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故事說到這,一般觀眾會分兩種。

一種是同情、憤怒。

一種也是憤怒,憤怒地責怪女性:誰讓你自己不尊重自己?!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只是尊重自己就夠了嗎?

不,很多時候,自尊也會換來幾盆髒水。

你們女工生活本來就很亂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絕不妥協的代價,也可能是處處招黑。

這件事情要是在工廠傳開

到時候看是誰比較難看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除非你願意真的妥協,“真心投入”,成為黑制度的一部分。

當雨娟被經理提拔為辦公室秘書時,她拒絕了。

因為她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出賣自己,出賣別人……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雨娟的勇氣,真不是誰都有的。

這也只是劇裡才能發的光環,在現實裡敢這麼做,說不定就是露宿街頭,三餐無著。

導演拍出了這樣一個故事,但關於“雨娟”們的命運,他也只有一個精神上的答案:

“知道人之所以為人,是為了什麼。”

“(老天)交給你這個命運,你不應該唯唯諾諾地順從它……一個被啟蒙的人不一定會成為一個抗爭者,但是他會開始認識自己。”

如果你也是一個又窮、又沒背景、又老實的女生。

那麼你可能會有不能為外人道的遭遇。

但世上還有很多比你更窮、更沒背景、更老實的女生。

她們的遭遇,比你糟糕N倍: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別說她們離你很遠。

就是這幫窮女孩,在做你用的手機,你穿的衣服,你訂的快遞,你吃的外賣,你打的客服電話……

蘋果非常驕傲自己是做高科技的、高端的、影響人類未來的產品,一秒之內就能把整個世界連接在一起。可它一點都不重視背後是誰在幫它製造iPhone。這些勞動者一個月白班一個月晚班,很消耗身體;還有很多是離鄉別井,沒有家庭生活的。

……像新的iPhone,同時發佈好幾個版本,這就意味著更重的工人勞動,這些是需要更多人去關注的。

——學者潘毅

在TED演講《中國工人的聲音》裡演講者張彤禾說,我們常將工人看成上不了檯面的(faceless)群體。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於是,一個個標籤誕生了。

盲流、Low逼、loser、低duan人口……

於是,一個個悲劇無人問津。

失業、工傷、墮胎、墜樓……

沒人關心窮女孩們的薪資待遇、工作時長、加班制度、高危環境、處罰規範、職場騷擾……

她們是被遺忘的人。

是偶爾出現在電視劇裡,你掃一眼就換臺的人。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左至右:《生存之民工 》《山城棒棒軍》《外鄉人》《外來妹》《民工》

很多人告訴編劇鄭心媚:“別寫啦,社會寫實不會有人看,更不會賣座……”

身為觀眾和消費者,我們總是追求娛樂與升級,這無可厚非。

但飲水思源,這是起碼。

忽略和看低她們,本身就是一種消費者的原罪。

臺灣拍出了我們沒有的女主劇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微博搜索關注:毒舌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