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剛兌下,P2P平台的各系背景會成爲「雞肋」嗎?

5月份的P2P行業跟南方天氣一樣雷聲不斷,據數據顯示共有67家網貸平臺暴雷,其中有不乏有國資背景、上市系背景的平臺,也有風投系背景平臺,當然雷情最為嚴重的還是屬民營系平臺。

通常投資人在考量一家P2P平臺時會將安全性放置首位,在過去有風險備付金的優先,而現在受監管影響願意上履約保證險的平臺成為新寵,畢竟這些制度能為資金安全多提供一份保障。所以很多時候在看一個平臺值不值得投資,都側重於有沒有背景在為平臺兜底,不然國資、上市背景平臺為何頻頻受大家青睞呢?

去剛兌下,P2P平臺的各系背景會成為“雞肋”嗎?

從目前P2P備案現狀以及整改要求來看,追求的是風險披露性和可穿透式監管,所以P2P行業多次提出去剛兌就是為了避免兜底行為而產生更多的系統性風險。P2P作為信息中介不能為任何一個投資標的逾期進行兜底已經是業內共識。雖然有第三方擔保機構或者與保險公司的履約保證險,但P2P平臺顯然開始脫下兜底的外衣。

按照當前的監管政策要求P2P平臺必須要做出更加透明的風險披露,這就包括運營數據、借款人信息、項目信息等方面嚴格披露,能讓投資人直接識別,如同幾年前有些行業人士就提出過,讓投資者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自主選擇投資產品,而在去剛兌的背景下更不可能要求平臺投資方、背景方進行兜底。所以現在的兜底則是一個平臺在努力經營下依然無望走出困境,只能作良性清盤的打算時,平臺方或者背景方作為最後的屏障有為投資人兜底的可能。

那麼國資系、上市系等背景對於平臺就沒有任何用處嗎?

答案是否定的,雖說在監管整改下P2P平臺立足於信息中介,不涉及資金、不直接參與借貸雙方的交易過程,理論上說不管投哪一個平臺都是一樣的,但是平臺如果有加分項不是更好嗎?

在P2P行業發展早期平臺引入這些上市系、國資系、風投系時,大家更願意提到的增信價值。兜底對於投資人來說是一個平臺信用建立的過程,大多數在不熟悉P2P網貸,不清楚投資風險時,如果有平臺願意做風險背書承諾兜底,也起碼讓這些投資人經歷了一個從無風險到面對風險的投資教育過程。

但是實際的行業環境兜底是不現實的,所以大家更願意認成為增信價值。不過要注意的是銀行系、上市系、國資系、風投系可以為一個平臺增信,但不能為這個平臺保底這是區別。無論是任何背景的企業,在為一個P2P站臺增信的時候,都有高低程度之別。通常銀行背景和上市公司背景較強,其次是國資背景,然後才是風投背景,不同體量的站臺有不同的增信價值真很好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