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蛻變記:信披、存管加速,良幣驅逐劣幣趨勢回歸

互聯網金融五週年之際,零壹財經推出專題報道《變革與契機:互聯網金融五週年》,本專題由互聯網金融平臺“愛投資”冠名,本文為專題報道之一。

————————

前言:

2015年底,國家正式出臺第一步有關網貸行業的監管政策,其中涉及網貸信息披露、銀行存管等要求。然而,直至今日,網貸行業仍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在國際上尚沒有一套成熟的運作模式。2018年6月已過,網貸行業的備案工作已經確認延期,究竟何時實施備案工作,監管部門遲遲沒有明確的表態。就在這一關鍵時間點,數十家P2P平臺先後"爆雷",其中四大高返平臺引發全國投資者的熱議,它們分別是錢寶網、雅堂金融、唐小僧、聯璧金融。

零壹財經結合2018年上半年我國網貸行業的整體運營情況,尤其是各類平臺出現的"爆雷"問題,盤點P2P問題平臺現狀、信息披露、銀行存管對接情況。不同於網貸市場發展初期的新增平臺暴增格局,站在2018年的風口,"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已然不復存在,公安機關加大查處非法集資案件力度,將給予P2P行業一個良性、健康的營運環境。

一、頻繁"爆雷":網貸備案登記延期下的多家P2P被查

2018年6月中旬,在"2018陸家嘴論壇"的開幕儀式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發表驚人語錄指出:"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言論一出,立馬引發了網貸投資者和眾多自媒體的熱議,似乎也在預示著即將出現的大批問題平臺。

1.數十家P2P平臺在六月份出現"爆雷"

據相關機構統計,從6月19日到6月27日,在一週時間內,全國有42家平臺接連宣佈歇業或被公安部門查處。轟動全國投資人的還有四大高返P2P平臺全部"爆雷",即錢寶網、雅堂金融、唐小僧、聯璧金融。由此可見,即便到了2018年6月底這一時點,眾多P2P平臺準備網貸備案登記的相關工作,已經接近半年的時間,仍然出現大批量的平臺問題,說明我國網貸行業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風險,市場發展仍不夠成熟。

2.網貸備案延期暴露出P2P行業風險未減

此前,根據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在2017年12月份,正式下發的《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簡稱"57號文")規定,要求P2P機構在2018年6月底前完成備案登記工作。然而,如今已證實備案出現延期,就此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金融科技中心主任楊東解釋指出:"備案延期是國務院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辦公室和央行金融市場司和銀監會商議的,也是請示相關部門的。主要考慮備案不能完成,可能會出現大規模的平臺的跑路或關停,所以先延期,避免6月30日不能備案的平臺出現更多的風險問題"。

在P2P平臺備案工作確認延期的監管口徑下,市場上依舊相繼發生多起"爆雷"事件,體現行業集聚風險持續加大,也引發監管層對於網貸備案標準的重新思索。

二、政策導向:"嚴監管"加速各省市查處非法集資案件

2007年6月國內第一家P2P出現,作為新金融的風向標,網貸在發展初期尚處於市場探索階段,我國也沒有專門的監管政策。直到2005年,支付寶、財付通、易寶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始成立並興起,並且2013年餘額寶的問世帶動了全國範圍內的"寶寶理財"產品迅速發展壯大,加速網貸平臺數量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擴張。

然而,2003-2015年的三年時間內,P2P行業相繼出現了多起平臺跑路、投資者在全國各地舉報、公安部門查處多個非法集資案件的風險巨大的案件,監管層開始高度重視平臺的合規運營與投資者資金安全問題。2015年末,銀監會等多部委聯手出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標誌著我國網貸行業正式迎來了法規政策,此後對於P2P行業的信息披露與銀行存管規定,不斷出現了多個法律法規。

與此同時,為了規範P2P行業的合規有序發展,在2016年我國正式成立了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負責網貸平臺的風險事件防控。截至目前,回顧2018年上半年,新設網貸平臺數量出現下滑,市場對於網貸的投資期望正在迴歸理性,並且原定於2018年6月份確認的網貸備案時間出現延期,使各平臺的合規運營更為謹慎。在信息披露與銀行存管方面,2018年我國已經出臺了下述重大細化措施:

2018年3月30日,《律師出具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法律意見書操作指引》(送審稿)正式對外公佈,要求網貸機構申請整改驗收前,應聘請符合條件的律師事務所出具整改合規情況法律意見書;

2018年4月2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互聯網金融個體網絡借貸電子合同安全規範》團體標準徵求意見的通知",要求使用電子簽名技術,對電子合同進行在線訂立;

2018年4月27日,中國互金協會組織並上線運行了全國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臺信息披露系統,要求網貸平臺在系統中需披露的信息項包括:銀行存管的從業機構名稱、簽約時間、全量業務上線時間、支付通道等。

三、合規進程:網貸行業信息披露與銀行存管對接加速

我國網貸平臺正式進入銀行存管時代,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12月28日,由銀監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多部門共同發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作為P2P行業的銀行存管,從概念上來講是指"由銀行管理資金,平臺管理交易,使網貸平臺無法直接控制資金,避免客戶資金被直接挪用"。為了加強對於網貸行業的金融風險監控與市場行為約束,2017年國家對於P2P平臺的信息披露與銀行存管進展嚴格管控,促使問題平臺逐步退出市場。

1.信息披露

據零壹數據觀察並統計,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接入新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臺"的網貸機構共117家,較上月末增加1家;接入舊版信披系統的平臺共120家,環比持平。

2018年3月以後,全國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接入平臺數量增長基本停滯,期間中國互金協會完成了全國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臺信息披露系統的升級改造並上線運行,新系統下,之前鼓勵披露的事項部分變成了強制披露項。升級的新系統增加了銀行存管信息披露功能,披露信息項包括銀行存管的從業機構名稱、簽約時間、全量業務上線時間、支付通道等。目前看來,新舊版信披平臺核心功能基本相似,新版銀行存管專區尚未有機構接入。

2.銀行存管

據零壹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正式上線存管系統且仍在正常運營的平臺共909家,同比增加496家,較2017年末增加175家。全國66家商業銀行與P2P網貸平臺進行了系統對接,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為主。近一年數據表示,P2P網貸貸銀行存管化程度正持續提高,但仍然有40%的存量平臺遲遲未能上線存管系統。

然而,進入2018年以來,作為網貸存管機構的商業銀行,在發生大量的平臺"爆雷"事件後,出於自身聲譽考慮,多家銀行紛紛提出暫停或放棄存管平臺業務,在網貸界引起熱議。目前,在網貸平臺出現備案延期的現狀下,預計未來或有更多銀行選擇退出網貸存管業務,由此引發已上線存管系統的網貸平臺再次更換存管銀行的風險,並面臨投資者對於網貸平臺的安全性質疑。根據此前部分銀行對外披露的消息,本文列出下述三家有關存管業務的調整事項:

上海銀行:加大對合作平臺的檢查力度,並與部分P2P平臺暫停合作;

華興銀行:作為網貸資金的存管大戶,市場傳言該行也開始收緊存管合作;

浙商銀行:市場消息披露,或將不再新增存管合作。

3.P2P自律:頭部平臺已下架活期產品、嚴守監管規定

面對持續攀升的P2P行業風險亂象,儘管暴露出大量網貸平臺的不合規現象,但各地的頭部平臺依然在嚴格自律,保證風險可控,使平臺開展的業務符合監管要求,譬如:宜人貸、拍拍貸、微貸網、有利網、銀多網等。面對全國範圍內的"去槓桿+嚴監管"風險防控導向,網貸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正在向頭部平臺集中,它們在業務合規、資產審查、融資風險把控等方面更為規範。

舉例來看,在P2P車貸領域,根據零壹智庫發佈的"2018年4月P2P車貸交易額TOP50"榜單,前三名分別是微貸網、陸金服和有利網,他們的車貸交易額分別達43.06億元、15.66億元和7.15億元,三家交易額佔到了榜單交易總額的50%。微貸網能排在P2P車貸榜單的第一名,微貸網副總裁汪鵬飛曾對媒體表示:"車貸平臺之間的競爭會越發激烈,門檻不再像以前那般低,未來獲客與風控將是考驗平臺自身的重要指標"。

另一家平臺拍拍貸2018年加大了對於P2P消費金融細分市場領域的投入力度。根據此前拍拍貸的招股說明書,它主要提供短期貸款產品:如標準貸款產品、消費貸款產品。尤其是在2018年2月,拍拍貸宣佈調整平臺的"質量保障服務"計劃,與中合擔保合作引入"風險保障計劃",進一步降低投資項目的風險。

同樣是佈局於消費貸款產品,東北地區頭部平臺銀多網在網貸項目的資產篩選上,為了保證借款信息真實、風險可控,先後與國內消費金融的兩大龍頭企業(美利金融與買單俠)分別展開合作,積累了大量的客戶資源。與此同時,通過與國內最大的車貸平臺(微貸網)展開合作,銀多網拓展了汽車購買、租賃等相關網貸業務的客戶群體。此外,面對2018年金融監管機構對於網貸平臺收益率過高、資產項目真實性審核流程、電子合同簽署等規範性要求,銀多網逐一落實各項業務合規操作要求並下架了活期產品,合規再進一步。

四、網貸趨勢:從"劣幣驅逐良幣"迴歸到"劣幣被驅逐"

1."劣幣驅逐良幣"時代成為過去時

在P2P行業發展初期,市場上湧現出大量的投機性平臺,它們通過新手返現、高利率等方式快速獲客,實質上屬於非法集資的性質。這種行為無疑是對正規網貸平臺的打壓,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而在2015年之後,隨著互聯網金融協會的成立與相關金融監管政策的相繼出臺,各類違規、投機平臺的經營不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從2018年上半年出現的問題平臺表現形式來看,以歇業停業、提現困難、失聯及跑路、網站無故關閉為主,分別達到94家、85家、84家和74家,合計佔同期行業問題平臺總量的93.9%。

2.劣幣被驅逐:大量"偽銀行存管"網貸平臺被清出

在2018年上半年相繼"爆雷"的這些平臺中,筆者發現大多數都披著銀行存管的外衣,誤導了投資者相信平臺是安全、無風險的。事實上,這些宣稱已上線銀行存管、甚至由國企投資的平臺,對外宣傳的信息都是虛假的,平臺上的借款標的往往涉及自融或虛假標,並隨著跑路、清盤、資金鍊斷裂等事件先後上演,這些平臺先後被公安機關查處,"劣幣被驅逐"的市場格局逐步顯現。

近兩、三年以來,每月新增P2P平臺數量也呈現快速下滑態勢,體現出市場迴歸理性,網貸平臺在經營模式和資金週轉方面更為謹慎,真正有實力、合規的P2P平臺,經受住監管的考驗,"良幣"的價值得到了監管層與投資人的信賴。截至2018年上半年,零壹數據監測到的P2P平臺數量變化如下圖所示,大部分的不規範平臺紛紛退出市場。

與此同時,一些優質的網貸平臺通過上市的方式,證明自身的業務實力,並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強投資者信息,譬如拍拍貸、趣店、樂信、宜人貸、和信貸等。此外,還有一些未上市、但成功完成多輪融資的網貸平臺,像是有利網、銀多網等。以銀多網為例,該平臺在2018年6月剛完成C輪融資,距離獲得B+輪融資的時間間隔還不足一個月。此前,銀多網先後完成了天使輪、A輪、B輪、B+輪、C輪共五輪融資,多家投資機構表示看中的正是銀多網的資產審核自律精神。最近一次的C輪融資,是2018年6月由嚴海鋒等互聯網大咖聯合創建的會員制消費服務平臺(小黑魚科技有限公司)和知名平臺買單俠聯合投出的8000萬。這些投資機構在提供資金的同時,還將在消費信貸項目上,通過銀多網的網貸平臺,加強三方之間的業務合作,並在資產項目篩選上,遵循金融監管有關信息披露與資金存管的相關操作規定。

隨著監管政策和市場競爭的加劇,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P2P平臺退出。然而,由於目前P2P平臺尚處於非持牌機構,因此它的退出不涉及交付任何的違約金,退出成本極低。而一旦P2P平臺宣佈停業,成為問題平臺之後,將引發巨大的社會輿論風險,大量投資者缺乏有效維權的渠道,相信監管層下一步將制定網貸平臺的退出標準,包括資金處置、未到期項目資產變賣、平臺退出報備的審批部門等事項。

大浪淘沙,我國網貸行業正在逐步走向規範,留下的必將是真正合規的P2P平臺。目前,具有戰略投資眼光的P2P平臺,已將自身定位為金融科技公司,藉助於大數據、區塊鏈等互聯網技術,迴歸網絡借貸服務中介的角色。2018年,消費金融、汽車金融、融資租賃等特定場景的客戶群體,都已成為網絡借貸的重要發展方向。相信基於互聯網長尾用戶的真實交易場景而產生的借貸需求,是煥發網貸行業活力的重要著眼點。

本文源自李薇 · 零壹財經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