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在我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往今來有哪些民間活動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等。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樣過節的? 都有哪些民間活動?

賽龍舟。兩千多年前,最初為我國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民間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後來發展為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競技項目。

吃粽子。據史書記載,我國春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遭饞去職,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屈原以身報國,投汨羅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懸艾葉、菖蒲和蒜頭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我國曆史上,宋朝人們過端午節最為講究熱鬧。端午節會從五月初一過到五月十五,期間各種商品交易和娛樂活動。宋人楊無咎的詞《齊天樂》:“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錦,喚風綾扇小窗午。‘’

今天,每年五月初五,我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吃粽子的風俗,盛行不衰,而且流傳並影響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