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東昌城裡沒和尚,濟南城裡沒油坊

有兩句流行於民間的俗語——東昌城裡沒和尚,濟南城裡沒油坊。

民間故事:東昌城裡沒和尚,濟南城裡沒油坊

據說北宋年間,東昌城裡是有和尚的。城內西北角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慈恩寺”,寺中僧眾數百,藏經達十餘萬卷。延續至明代,廟中香火更盛,又鑄造了一口幾萬斤重的鐵鐘,建塔懸掛。於是,便有了被稱為東昌八大景之一的“慈恩鐘聲”。

可惜後來,寺中不慎失火,把一座宏偉的寺院燒成了一片白地。一時無法重建,寺內僧眾也都星散了。

寺內老方丈智空大師發願雲遊四方,苦行募化,一定要重建慈恩寺。

民間故事:東昌城裡沒和尚,濟南城裡沒油坊

老方丈歷盡千辛萬苦,走遍全國各地,終於募化得一筆錢財。二十年後回到東昌,打算在舊址重建寺院。萬沒想到:此時慈恩寺的舊址上已經建滿了一家一戶的百姓房屋,無法建廟了。老和尚動員百姓拆屋,說服不了他們,只好動呈子到府裡打官司。由於他的錢財得之不易,還想留為建寺之用,捨不得拿出來打點官府,官司便打輸了。老方丈憂愁成疾,終至臥床不起。

就在老和尚病得昏昏沉沉之際,猛見原來寺裡供奉的三世佛顯現在眼前。向他念了下面幾句話:

淨業律宗,賴汝中興,勿羈舊地,可去城東;去休去休,無再滯留,今後城內,讓彼羽流。

三世佛念罷,又賜予老方丈一粒金丹,讓他吞於腹中,冉冉而去。智空方丈一驚而醒,病體立時痊癒。遵奉佛旨出城,來在運河岸邊的“龍灣”重新建造了一座大廟,取名“靜業禪林”。從那時候起,東昌府城裡就剩下道士觀而沒有和尚廟了。

民間故事:東昌城裡沒和尚,濟南城裡沒油坊

靜業禪林位於運河沿岸的龍彎村,聊城當地人叫“瑩園子”。

據殘碑記載,靜業禪林創修於明代,清嘉慶年間擴建,是一頗負盛名的叢林古剎。歸屬於陽穀縣阿城鎮的“海會寺”管轄,方丈由主廟委派,收支、人事、生產、對外關係自行處理。

靜業禪林附近的“地藏庵”和南鄉的“白馬寺”都是“海會寺”的下院。“靜業禪林”在清代中葉,廟產相當豐富,有良田八頃,騾馬成群。最盛時有和尚二百多人。民國以後,廟產只有一百二十畝地,僧眾二十多人。

民間故事:東昌城裡沒和尚,濟南城裡沒油坊

這座寺院,山門朝南,高高矗立,鴟尾翅簷,氣勢巍峨,門外兩棵大楊樹,粗可數人合抱;幾棵垂柳,南有荷塘,景色清溢,進入山門,有前殿、正殿,殿宇寬敞,規模宏大。另有偏廊、僧舍、齋堂、知客室、碾屋、磨坊、牛馬棚等房舍,再後是“藏經庫”。後院建有土房多間,稱“丙舍”,專為寄放靈柩之用。外地客商官宦歿者,一時不便運柩返里,可把靈柩寄存寺內,或停放屋內,或厝在廟後墓林。解放後,靜業禪林的僧人有俗姓黃、李、朱、程、楊五位留在龍灣村務農,其中俗名楊貴福的原楊僧人至今仍健在。

相傳,清朝時該寺院有和尚二百多人,騾馬成群,除種田之外,還種植多種蔬菜。由於位於運河之畔,常有官員、商賈進寺敬香拜佛,迎官接皂成為寺中常事,齋廚能烹製出名目繁多的素菜美味。“素蛋餃”即為寺中名菜之一。

民間故事:東昌城裡沒和尚,濟南城裡沒油坊

被康熙譽為為“字壓天下”的狀元的鄧鍾嶽與靜業禪林的主持了空和尚是好友,鄧狀元回家時也常來吃禪林素水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