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萬平米保護地一天認領光 螞蟻森林在川探索生態脫貧模式

從成都出發,開車需要整整5個小時,中途經過很長一段盤山公路,才能抵達綿陽平武縣,這裡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森林覆蓋率超過70%,但經濟發展卻相當落後,當地居民甚至只能通過破壞環境的方式去獲取資源。

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5月16日,在平武縣關壩村舉行的阿里巴巴生態脫貧交流會上,阿里脫貧基金副主席、螞蟻金服董事長兼CEO井賢棟宣佈了助力脫貧的新動作:螞蟻森林升級,未來,網友在螞蟻森林上認領保護地或經濟林,不僅可以支持巡護等生態保護行為,還能購買當地的農產品,幫農民實現增收。而這次與四川平武的合作,則是他們在生態扶貧方面的首次嘗試。

140萬平米保護地一天認領光 螞蟻森林在川探索生態脫貧模式

螞蟻森林升級:

保護地上線24小時 140萬平米被認領

據瞭解,阿里脫貧基金將以螞蟻森林為基礎平臺,幫助村民生態脫貧。平武的關壩自然保護地從5月15日正式上線僅24小時,已有140萬網友通過螞蟻森林能量認領,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攀升。

未來,除了保護地,網友還有可能認領經濟林,認領過的網友可以直接購買到“自己保護”的經濟作物。此外,螞蟻森林和淘寶供應商還將為保護地經濟林出產的環境友好型產品提供市場機會,幫助貧困地區實現增收,幫助提升當地經濟。

在阿里巴巴脫貧基金看來,“生態脫貧”的“生態”首先代表著“綠水青山”,同時也意味著商業力量的全方位融入。阿里生態體系內的電商、培訓、新零售、科技資源都將全力為生態脫貧模式的探索提供支撐。在中科院環境與生態研究中心研究員徐衛平看來,“以往的生態脫貧缺少企業參與,大多離市場太遠。”

140萬平米保護地一天認領光 螞蟻森林在川探索生態脫貧模式

打通跨界合作鏈條

探索將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把好山好水出產的好貨賣出去,這是傳統生態脫貧的路徑。而互聯網平臺和商業生態帶來的價值,可能遠不止於此。平武作為阿里生態脫貧的第一個試點縣,正在開展一場社會力量的跨界探索。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建立自然保護區超過2750個,生態保護卓見成效。但“生態+發展”雙贏的模式,幾乎沒有可借鑑和複製的案例。“生態脫貧是一條沒有車轍印的未來路,發動民間力量參與,將是一條可探索的前路。”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副總裁馬劍說。桃花源曾在平武建立了第一個民間參與保護的公益保護地老河溝自然保護區。在馬劍看來,“大體量的企業持全部資源投入生態脫貧,這還是第一次。”

李芯銳對這樣的探索期待已久,他是平武關壩村養蜂合作社理事長,此前曾有公益機構主動幫忙賣蜜,預定了2000斤蜜,最後只賣出200斤,多的蜜都砸在了倉庫裡。“他們也是好心,但錯誤地預估了市場,也缺乏渠道能力。”在李芯銳看來,發展是個鏈條,每個環節都應該有專業的人來規劃和運籌。

140萬平米保護地一天認領光 螞蟻森林在川探索生態脫貧模式

現在,這些環節正在補齊。參與這場“生態脫貧實驗”的,有桃花源基金會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公益機構、中科院環境與生態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以及代表商業力量的農村淘寶和淘寶供應商,甚至螞蟻森林、中央美院這樣的跨界創新平臺和機構。

即將展開的這場生態脫貧實驗,鏈條正在慢慢湊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