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交通40年之變:從渡輪時代到與世界相連

宜宾交通40年之变:从渡轮时代到与世界相连

【改革開放40年·網眼觀潮】

……

宜賓倚水而建,自古便是長江上游的交通要道。橋連江海,路通八方,40年改革的春風帶來交通的日新月異,也讓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得以與世界相連。高速穿境而過、高鐵即將通車、航班不時起降……宜賓平日裡一幅幅繁忙的交通場景,映射出改革開放以來交通事業的發展和鉅變。

宜賓碼頭老照片。(潘一豪翻拍)

難忘的渡輪時代

沿著合江門順水而上,江邊是修葺一新的親水步道。隔岸的挖掘機轟鳴,三江口CBD正在熱火朝天建設中。互通兩岸,江上如今四橋交匯,過往熱鬧的渡江碼頭已安於平靜。曾經,渡船是人們往返南岸和城區的主要通道,隨著時間更迭,這樣的交通工具也留在了一代人的記憶之中。

坐擁三江的宜賓,因水而生,濃郁的碼頭文化是這裡獨有的符號。翠屏區原有24個渡口、6個碼頭,主要分佈在三江六岸和部分鄉鎮。最為人熟知的碼頭有三個,大南門碼頭、綏江碼頭、潼關碼頭被老宜賓稱為下、中、上渡口。昔日沒有橋樑時,市民從老城區到南岸都是依靠這些渡口往返過江。

宜宾交通40年之变:从渡轮时代到与世界相连

宜賓岷江橋上的氣包車。(資料圖)

90年代的“大氣包”

逢水架橋,是宜賓交通發展的重要環節。1990年,南門橋建成通車,人們的出行方式也開始漸漸發生改變,流動人口對公共汽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

宜賓公共汽車的發展史要追溯可到解放前,1943年一輛燒木炭公交車開啟了宜賓公交時代。宜賓人當時雖有了公車的概念,但因車況和路況等原因最終面臨停運。直至解放後,政府十分重視交通的發展,於1959年重新開設了宜賓城區至柏溪的公交車,這也是宜賓史上第一條公交線路。

90年代初,是宜賓城市公交最輝煌的時期,一度達到520輛,8家運輸企業、11個企事業單位參與運營。但由於多頭管理,車輛無序發展,造成老舊車多,且運力大於城區人口發展。於是公交車相互爭搶客源,沿街怠速待客等現象普遍,嚴重影響城市道路暢通和交通安全,市民意見很大。

2000年,隨著政府整頓,宜賓公共交通也隨著千禧年邁入了嶄新的時代。2013年7月1日,隨著98輛豪華公交汽車投入營運,我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成功組建,之後一系列改革也讓公交成為宜賓城市形象的一個重要窗口。

宜宾交通40年之变:从渡轮时代到与世界相连

新機場陸側鳥瞰圖。(宜賓機場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宜賓飛往成都的航線

如果說公交連接了城市,那麼宜賓機場的通航,則是為宜賓與全國的往來搭建了一座重要的空中橋樑。

宜賓機場機場始建於抗戰時期,戰時為駝峰航線重要中轉站,不少抗戰物資均需從菜壩機場飛赴前線。20世紀90年代初,由原宜賓地區行署投資在駐軍陸航直升機訓練機場基礎上完成了兩次擴建,宜賓機場成為軍民合用機場。1992年12月,宜賓開通直飛成都航線,也成為該機場民航線路的首航。

“上世紀90年代那會兒,大多數人火車也沒坐過幾回,更別說飛機了。不過我們當時經常往返廣州做生意,坐飛機就成了尋常事。”市民謝阿姨回憶,“1995年,我帶女兒坐飛機去北京看天安門。那會兒下海經商較早,還是有能力給孩子買張機票的。當時整個家屬院的人都知道我女兒要坐飛機了都十分羨慕,女兒也激動得不行!”。

跨入新世紀,宜賓機場也迎來全新機遇。宜賓市政府2012年5月22日宣佈,將在翠屏區宗場鄉新建機場。宜賓新機場已於2016年動工,預計2019年投入使用。“全新的機場就在家門口,我們老兩口準備將來從家門口坐飛機,周遊世界。”聶大爺已經開始謀劃起遠方。

宜宾交通40年之变:从渡轮时代到与世界相连

成貴高鐵金沙江大橋。(資料圖)

高鐵讓宜賓與世界相連

繼宜賓新機場開建後,備受矚目的成貴高鐵宜賓東站也將於2019年正式通車並投入營運,為市民提供出行新選擇。“高鐵通了後,到成都就快多了,我們可以一天時間來回,多方便啊……”近兩年,在宜賓,關於高鐵的事,成了市民茶餘飯後聊得最多的事之一。

宜賓人聊起高鐵,憧憬和希望實實在在地寫在他們的臉上。

“宜賓還沒有修高鐵的時候,為了節約錢,去貴陽工作只有乘坐火車。”劉芸是在貴陽工作的宜賓人,聊起宜賓的高鐵感觸頗深。“坐火車去貴陽約12個小時左右,高鐵通了僅需1個小時就到了。”劉芸說,火車還沒有高鐵那麼準時,經常會晚點,而且不符合人機工程學,六個坐位共用一個靠背的硬座,坐的時刻久了,會腰疼。

很快,劉芸依靠火車兩地往返的生活將被高鐵時代所取代。成貴高鐵建成後將實現宜賓人民經成都北上北京、經貴陽南下廣州的高鐵夢。高鐵不僅將宜賓與周邊連接形成全新的經濟走廊,也將讓宜賓與世界相連的速度越來越快。

……

宜宾交通40年之变:从渡轮时代到与世界相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