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當勞原創:洛南是一頁書

洛南是一頁書

胡當牢

胡當勞原創:洛南是一頁書

也許你會說,這不就是秦嶺南麓東段緩坡上那塊普通的泥土嗎?那是因為你還不懂得她的妙處,還不知道她的根有多深、須有多長。這裡的花石浪猿人遺址告訴你,早在50餘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裡就有先民在活動。在那個簡陋的巖洞裡,他們也像其他先祖一樣,開始了華夏民族的點火工作。唐堯禹舜時期,這裡隸屬梁州。《範志》說:“唐虞之間,契封於商。舜之子均九人,亦封於商,號為十商。洛在當時為諸商分壤。”因地處華山之陽、洛水之南,故有華陽、洛南之稱。周武王“縱馬於華山之陽”,即指此地。西周之後,這裡歷經變幻,先後歸屬雍州、豫州。春秋屬晉,戰國屬秦。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首置上洛縣。在之後的歷次演變中,其建制雖時有更替,但大體為後來的商州所轄。宋金對峙,南宋屈辱媾和(1142年),秦檜割商之半予金人。“商之半即洛南縣境。”(《陝西通志》)1620年,為避明光宗朱常洛之諱,改“洛”字為“雒”,洛南遂寫作“雒南”。196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方迴歸原名,沿用至今。

傳說,軒轅黃帝治理有方,物品日漸豐盛,但人們只能結繩記事、刻木計數,這使掌管統計的史官倉頡甚是苦惱。一日,他隨黃帝南巡,見一奇潭瀑布、危巖秀石,不覺眼前一亮,靈感頓發。於是,觀山形、察鳥跡,感受天地、自然之靈韻,一個用某種符號替代實物的偉大計劃便呼之欲出。就在這裡,在這片土地的西北角,在這潭綠水旁邊的懸崖上,二十八個字符如跳動的音樂在他的手下雕琢而成。於是,“天粟雨,鬼夜哭”,魑魅魍魎四散遁形。從此,從那面綠潭下啟程的洛水,帶著二十八個字符的靈氣,滔滔東去,川流不息,與黃河母親河一起,共同踏上了華夏文明的征程。

誠然,在中華大地上,作為人神共一的聖者,倉頡造字的版本眾多,造字的留跡也五彩紛呈,但一個帶有夢幻色彩的洛南因之而走進人們的視野,走向世人的眼前,不能不說是一個傳奇、一段佳話。

而今,倉頡的身影已經遠去,但歷史的腳步還在迴響。我彷彿看見,浩浩蕩蕩的洛水裡,正有靈龜負書而出,“丹甲青文”;我彷彿看見,妖嬈的宓妃正站在洛水之濱招手示意……我懷疑,今天的洛南就是那神龜遺落的一頁書,是洛神那嫵媚的笑臉呢。在這張寫滿笑意的書臉上,寫滿了故事和想象,寫滿了凝重和滄桑。

我總以為,老天把洛南這頁書投放在華山以南是有深意的。你看, 漠漠黃土高坡在歲月的打磨中溝壑縱橫、滿臉疲憊地一路急行,尚來不及撲撲身上的泥土稍作休息,便一頭扎進八百里秦川的懷抱。可是,不甘寂寞的大自然又突發奇想,憑空安插出一座直抵雲天的華山來。於是,它匆匆的腳步得以在這個狀似飛鴿的華山南坡上短暫停留,又匆匆向茫茫楚天的崇山峻嶺奔去。

與廣袤的北方大地相比,這裡其實就是一個點。但這個點民風淳樸,風光旖旎,是一個凝風納氣的聚寶盆。她北依潼關、華陰,東臨盧氏、靈寶,南與商州、丹鳳相接,西與藍田、華縣毗鄰。四十里梁塬, 四十里米糧川,彷彿一條蜿蜒遊動的巨龍,自東向西橫亙其間。不遠處,與之遙相呼應的南部山脊,更是一道天然的分水嶺,北邊的多入黃河,南邊的進入長江。因此,這裡有北方高原的粗獷和江南水鄉的細膩,東西南北文化在這裡交流碰撞。45萬勤勞的兒女以黃土般的耐性和毅力,說著古老的方言,講著古老的童話,勞動、奮鬥、繁衍、生息,浪漫了自己的生活,也創造了生活的美。

出門在外,不用介紹,不用打招呼,只要把“坐“說成“錯”,把“白”說成”盆”,把“被子”說成“披子”,把“雞蛋”說成“雞炭”,人家一聽,保管知道你是洛南人。

胡當勞原創:洛南是一頁書

耿直而不魯莽,隨和但不苟且,獨特的語言與稜角分明的個性就是洛南人的名片。與洛南人打交道,你不用怕吃虧,也不用怕上當,他們骨子裡潛藏的真誠與坦率會讓你感到踏實和快活。

一如人的性格一樣,這裡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夏季尤其涼爽。炎炎夏日裡,如果你熱得無處躲藏 ,這裡便是天然的空調機,會給你提供享之不盡的愜意和舒暢。

這裡的水變幻多姿,或浩浩蕩蕩,或平靜舒緩,或急流淙淙,或清澈透明,這裡的山則充滿詩意和靈性。東面的老君山是有名的道教盛地,遊人如織,香客蜂擁,鬱鬱蔥蔥的樹木將高高的樓臺觀掩映在其中;西面的雲蒙山雲蒸霧繞,煙雨濛濛,那塊突兀而起的懸崖更令人產生無盡的遐想。有人說,那把至今還掛在懸崖上的斧頭正是陳香劈山救母的神斧呢。

斷塊掀升的地質構造,使洛南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金、銀、銅、鐵、鉬……樣樣俱全,讓多少夢想家在這裡盤桓縈繞,浮想連翩。特別是煤炭,有近百年的開採歷史,成為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的主要能源;而暖溫帶季風性溼潤氣候使這裡成為全國聞名的優質核桃縣。這裡的核桃除富含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及營養物質外,個大,皮薄,果仁飽滿,極具健腦、潤肺、強筋固本之功效,被視為滋補佳品而遠銷海內外;這裡的烤煙堪稱一絕。特殊的氣候條件使這裡的煙質溫潤、醇香、餘味綿長,大大鼓脹了農民的錢包。

如果說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使這裡變得豐裕的話,那麼,久遠的文化積澱則使這裡變得充實而有內涵。

洛南人極重教化,早年便義學遍佈,民心向學。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知縣何樹滋在原義學舊址上即創建“燕山學舍”,開啟了後世建立學館、學校的先河。 因此,古老的洛南是有名的文化之鄉,也是盛產民間藝朮和文化牛人的地方。在這個南北交匯的節點上,黃土高坡的泥土與楚天曠野的水韻攪和在一起,風格各異的藝術形式相互借鑑、相互浸染,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縣域特色。僅書畫藝術一項,何伯群、趙萬年等前輩的足跡尚未遠去,原康生、趙洛營等後起之秀已才情盡現;這裡的剪紙、花饃、紙花等藝朮絲毫不遜色於陝北。逢年過節、結婚喜慶之日,千姿百態的窗花、五光十色的花饃會讓你眼花繚亂。而正月十五前一街兩行擺放的花燈,更讓你應接不暇,兔燈、龍燈、獅子燈,船燈、箱燈、蓮花燈……各具情態,栩栩如生;柳木腿、獅子舞由來已久,源遠流長。表演者靈動的舞姿和騰挪自如的身手會讓你魂牽夢繞,興致難斷。

這裡的風俗和禁忌也是獨特的。譬如,清明節上墳,家族的小孩會全體出動,每人手裡舉著棗刺上插得密密麻麻的面蒸燕子,而且每人頭上是必須插上麥苗和柏朵的,以示子孫興旺、長命百歲;七月十五祭祀祖先的膏饃必須做成方形,而且一定要揭掉外皮的(這實際上緣于山西等北方地區因為風沙太大,常常沾汙饅頭,不得不揭掉外皮而食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無論貧富,一家人圍坐在炭火旁,幾個溫熱的柿子是一定要吃的,據說這樣一年裡可以合合睦睦,能夠忍“事”。大年初一黎明,大人、小孩皆起得大早,祭神祈福,燃放鞭炮,但不可高聲說話,一切都在悄無聲息中進行。至於在年關將近的蒸饃活動中,家家戶戶的花饃是一定要蒸的,媳婦們會極盡能耐和想象,精心製作出自己的“藝朮品”來,因為這也是對她們手藝的一次檢驗。而這件精心製作的“藝朮品”,只能歸家裡或親戚中的德高望重者,年輕人是無福消受的。

但如果你就此認為這裡永遠都是安寧,都是吉祥與平靜的生活,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在血雨腥風的年代裡,洛南也是一塊紅色的革命熱土,是紅二十五軍長征進入陝西境內的第一縣,劉志丹曾在這裡三進三出,無數先烈曾在這裡南征北戰……

今天,美麗的洛南在歷史的塵霧中走來,在硝煙瀰漫中走來,龍騰虎躍,生機勃勃。時下,目之所及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是寬暢宏偉的道路、橋樑,是奇麗多變的明山秀水,是魅力無窮的人文景觀…… 縣河公園佳木競秀,楊柳依依,商洛、包茂高速公路縱橫馳穿,一座橫跨縣境,貫通西、東的現代化古城即將崛起。而溫馨、浪漫的玫瑰小鎮,集休閒、娛樂、讀書、演唱於一身的音樂小鎮,更使遊客如痴如醉、流連忘返。

哦,一個含蓄、內斂、不急不躁的洛南,一個富饒、包容、歷久彌新的洛南,正在走向你,走向我,走向世人的眼前。

胡當勞原創:洛南是一頁書

胡當勞原創:洛南是一頁書

胡當牢,現任職于丹鳳縣龍駒中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