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特色民俗文化

陝西特色民俗文化

陝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周、秦、漢、唐等十三個朝代都在這裡建都,又是革命聖地延安的所在地,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陝西成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地區,典籍、文化遺存豐富。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陝西豐厚的歷史底蘊,孕育了許多瑰麗獨特的民俗文化。

方言

陝西特色民俗文化

陝西方言因受地理、歷史、政治及遷徙等因素的影響,陝西各地方言從語音到詞語都有很大的差異。從整體語感來看,陝西方言分為關中話、陝北話、陝南話三部分,關中方言又分為西府方言(寶雞、咸陽西部)和東府方言(西安、咸陽都、渭南、銅川),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西周時期,關中方言被稱為“雅言”,《詩譜》記載:“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周。”關中方言曾經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語言,漢代的大一統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關中方言影響了全國各地的方言,唐代時達到鼎盛。

秦腔

陝西特色民俗文化

秦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而以西安易俗社、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秦腔最為著名,膾炙人口的曲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貫》《火焰駒》《大登殿》等。

剪紙

在陝西民間,逢年過節、婚嫁喜慶、滿月生辰、迎神賽社趕廟會等慶祝活動有在門上、窗戶上貼滿剪紙的習俗。剪紙俗稱窗花,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紙貼在勾畫好的粗線條紙上進行剪刻的民間工藝美術,在陝西民間有著深遠而廣泛的群眾基礎。“牆花”“門符”“燈籠花”“喜花”“炕圍花”“門簾花”等也是陝西剪紙的重要組成部分。陝西剪紙地域風格濃郁,在全國享有很高的聲譽,《百鳥朝鳳》《老鼠嫁女》《王祥臥冰》《二龍戲珠》等剪紙作品名享中外。

泥塑

泥塑,即用黏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在民間俗稱“彩塑”“泥玩”,發源於寶雞市鳳翔縣,鳳翔泥塑又稱“鳳翔彩繪泥塑”“鳳翔彩塑”“鳳翔泥偶”。鳳翔泥塑共有170多個花色品種,大到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掛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獅,在全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樹一幟。

腰鼓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安塞腰鼓是陝北腰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多在重大節日慶祝、慶典、廟會中演出,在2006 年,“安塞腰鼓”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歌

陝西民歌根據地域特徵和藝術特點分為陝北民歌、陝南民歌和關中民歌。陝北民歌種類繁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有信天游、小調、勞動號子、榆林小曲、陝北套曲等 20多個曲種,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流傳最廣。陝南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紫陽民歌是陝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種,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對門唱山歌》《南山竹子》等。關中民歌有船工號子、打夯號子、搬運號子等曲種和各種小調。

皮影

陝西皮影戲起源於漢代以前,發源地在華縣,鼎盛於唐代,又稱“影戲”“影子戲”,流傳於民間,保留著民間說書的歷史痕跡,是近代陝西諸種戲曲的前身。其唱腔數十種,以老腔、碗碗腔、阿官腔、弦板腔、秦腔五大調較為普遍,輔之陝北、陝南及關中各種道情。皮影戲的傳統劇目有《遊西湖》《哪吒鬧海》《古城會》《會陣招親》等。

社火

面花

面花俗稱“花花饃”,屬麵塑藝術,種類有婚禮、喪禮、壽禮、節日花饃。面花起源於漢族民間祭祀活動,源於漢代,成於唐代,盛於宋代,到了明代之後,面花就廣泛流行於民間,清末,北京還出現了專門製作麵人的藝人。面花自古盛行於北方民間,形式豐富多彩,品類繁多,其中尤以合陽、華縣面花為佳。

刺繡

陝西民間刺繡廣泛流行於農村,內容有翎毛花卉、動物和人物等,風格淳樸,色彩鮮麗,構圖充實,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陝西民間刺繡有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秦時代,《詩經》中就有對豳風刺繡的記載。陝西民間刺繡和農村婚嫁和節日等鄉俗緊密相聯,所以繡品隨著傳統的習俗世代流傳,迄今不衰。常見的品種有枕頂、耳枕、襪底、鞋墊、鞋頭、信插、錢包、針包,裹肚、荷包和香包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