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強原創:割麥子

侯耀強原創:割麥子

割麥  

文|圖 侯耀強

農曆五月中下旬是莊戶人“龍口奪食”的割麥季節,俗語說“五黃六月天,家中無閒人”。

每到這個時候,學生娃放了假,在外工作的人也趕回家,其他農活全放下,男女老少,全力以赴,搭鐮割麥。

你瞧,廣闊的田野裡,赤日炎炎,麥浪滾滾;田間小路上,人們有的吆著毛驢,有的拿上鐮刀,有的提著水壺,一個個腳步匆匆地趕往地裡,頓時,村前村後、村上村下的麥地裡到處呈現一派緊張而又忙碌的勞動場面。

“割一料麥,脫幾層皮”這是老農們用切身感受來總結出來的一句話。割麥正好遇上入伏天,火紅的太陽高懸在半空中,曬得人汗流浹背,眼睛發黑;山野裡,惱人的秋蟬一聲接一聲的亂叫著,山溪像一根細細的繩子悠悠欲斷;黃土高原的梁梁峁峁,坡坡窪窪,擺滿了剛剛割倒的麥子;頭戴草帽,揮汗如雨的割麥人,從下往上,一字兒擺開,人人彎著腰,低著腦袋,撅著屁股揮鐮如飛,手快的“割麥把式”,先佔兩三行在最前邊“開行子”,其他人緊跟其後,彎腰搭鐮,隨著“嚓、嚓、嚓嚓”的聲音,一把成熟的麥子就摁在手裡了,然後就齊齊地放在一起。

束麥捆用的草繩子和鐮刀一樣重要,比較勤快一點的人們都是在麥熟前半個月從溝岸上割回一捆水草或在土崖上砍些榆梢,抽空扭上幾十根草繩子,割麥時帶上就能節省大量的時間,並且這種草繩子用上一兩次,放在水裡泡軟後還可以繼續再用,省去好多麻煩事。

尤其是在地裡臨時扭的草繩子在兩個人用勁捆麥時子突然斷了,真是急的人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後來,有人把地裡的廢地膜拾回來,擰成繩子用來束麥,全村人紛紛效仿,草繩子就不多用了。

侯耀強原創:割麥子

侯耀強原創:割麥子

侯耀強原創:割麥子

侯耀強原創:割麥子

割麥鐮則要磨得既快又鋒利,有經驗的老農用雙手握住鐮刀,倒上水“嗤……嗤……嗤”用力將鐮刀壓在磨刀石上來回滑動。磨上幾分鐘後閉上一隻眼,斜吊著刀刃,左右端詳一會兒,口裡說到“好了”接著用大拇指輕輕刮一下刀口,一縷汙水就從鐮刀上流下來。有時候,中午不回家就把磨石背在地裡,趁吃完午飯休息的機會把要用的鐮刀磨上一遍,下午就不會誤事。

夏天的早上最涼快,人們在凌晨四、五點就起床揉著惺忪的睡眼,頂著滿天的繁星,踏著溼漉漉的露珠,趕天亮時就能割一畝多麥子。

9點鐘左右,送飯的婆姨女子們都來了,全家人團團圍坐在一起吃過早飯後,割的割,馱的馱,一直割到快中午時一個人提前回家做飯,其他人繼續幹到十二點或一兩點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往回走。

那時候的人們生活都普遍貧困,就是在最苦最累的割麥階段仍然吃著玉米窩窩就大蔥,喝水是送飯的用木葫蘆或塑料水壺提來。吃飯時,全家人你一口我一口,不一會兒就喝了個底朝天,為了保障一上午的用水,就讓孩子們到附近有泉水的地方去灌水。有些貪玩的孩子把水壺灌滿後,脫了鞋在池塘裡捉青蛙,打水仗,玩的忘記了一切……直到大人渴的受不了跑下來喝水,孩子們捱上一頓罵才像受驚的兔子一樣跑上地畔。

馱麥是一道既麻煩有操心的工序,割麥人把麥子捆成上下兩捆,馱麥人把毛驢吆進地裡先把兩捆麥用繩子緊緊地綁在“架子”上(農村人用毛驢馱莊稼時的一種工具)然後,一個人在前面拉住毛驢,兩個人抬著架子喊聲“一、二、起”重重的兩捆麥就被抬離地面,放在驢身上。

如果毛驢比較乖巧,一個人能吆兩、三頭驢一直馱回場裡。半路上,還要操心讓毛驢身上馱的麥捆始終保持平衡,如果一頭偏了趕緊加快石頭或土塊,要不及時處理就會“翻車”動下大亂子,因為農村的田間小路又窄又陡,翻下去就是幾十米高的土崖,毛驢可是農民的半個家當,弄死致殘誰都承受不起。

侯耀強原創:割麥子

侯耀強原創:割麥子

割麥時,地裡常常有一種叫不上名字的小鳥,在空中邊飛邊叫著“算黃算割”的聲音,老年人說,這種鳥通人性,意思是提醒人們,一塊地裡的麥子成熟的遲早不一,要熟一塊割一塊,不容耽擱,萬一下起連陰雨,熟了的麥子就會發黴出芽,如果有雷陣雨加冰雹,那就更慘了,麥穗會被打落在地上,顆粒無收。

夏季的天像娃娃臉,說變就變,有時候,人們在地裡正割的起勁,突然北邊冒起一塊黑雲,慢慢地飄浮在頭頂的天空中,繼而一陣狂風颳的人睜不開眼睛,緊接著,電閃雷鳴,傾盆大雨驟然而至,人們趕緊四處尋找躲雨的地方,地裡的麥子也顧不上管了,只得任憑大雨澆的精溼,雨停後再及時晾曬。

每天黃昏時分是人們最忙碌最緊張的時候,一條條田間小路上,收工的人們揹著沉沉的麥捆,手裡提著筐子和水壺,孩子們吆著毛驢,都在爭先恐後的往回趕,他們顧不上回家休息,而是直接來到場裡,要把一天割回來的麥子全部垛好。

這時,一些上了年紀的老漢老太婆就派上了用場,他們把場裡掃淨一塊地方,正中間放一捆麥,然後,把其他麥捆解開,一圈一圈地擺成圓形,擺到一定程度就開始往上垛到半人多高,當老年人夠不著的時候,地裡回來的年輕人再上手,一個人上去站在麥垛中間,其他人把麥子往上遞,就這樣,一層層逐漸加高,直至幾米高時搭上梯子繼續垛。

侯耀強原創:割麥子

侯耀強原創:割麥子

侯耀強原創:割麥子

侯耀強原創:割麥子

下午飯也是在場裡吃,麥垛上的人下不來就扔一個饅頭。有時候,看見天氣有了變化,人們生怕辛辛苦苦割回來的麥子遭雨淋,一直要加班幹到12點甚至通夜不睡,才能把幾天馱回來的麥子垛完,第二天再繼續割麥。幾天下來,場裡大小不一的麥垛子挨挨擠擠猶如剛出鍋的饅頭一樣,成為夏日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現在回想起來,農民收穫一點糧食確實不容易啊!

日月如梭,斗轉星移,20個春秋一晃而過,離開家鄉時,鄉親們還過著種麥割麥的苦日子。

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政策在老家的全面實施,原來的麥地全部退耕還林,當年的山地麥田變成了一片片綠油油、金燦燦、紅彤彤的果園,農民的腰包鼓了,生活富了,再也不用在五月天頂著焦陽割麥了。然而,那忙碌紅火的日子常常在夢中浮現,因為那是我一生中難忘的激情歲月,那誘人的麥香將永遠存留在我的心中。

END

侯耀強原創:割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