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好工作?爲什麼總找不到好工作

到底什麼是好工作?為什麼總找不到好工作

想起剛畢業出來找工作網上投簡歷:確定好崗位類別後,最先選薪資範圍,接著就看休息時間,雙休最好,再找公司規模,潛意識裡覺得越大越好,然後看公司性質,國企外企優先。

當時對於好工作沒有什麼概念,就希望公司大,做自己喜歡的事,工資高,休息多,還能提升自己。

後來看到一個話題《什麼樣的工作算【好工作】?》

一位網友回覆,他說看這個工作的好壞可以從四個維度衡量:錢,閒,穩定性,成長性。

錢——薪酬福利好。

閒——閒暇多。

穩定性——這個單位較難辭退人。

成長性——待在這個崗位上很長本事、所積累的經驗在市場上的企業價值不低。

大家普遍覺得聽到國企,聽到外企就是穩定好工作的象徵 ,公務員是大家理想型歸宿,因為福利待遇好,收入分為隱性和顯性收入。也分付出和回報比。外企競爭大,提升快。

就像推拿按摩時,技師一直隱瞞自己的崗位,她首先對自己的崗位就是不認可的。連自己都不認可自己,別人怎麼可能認可你?

崗位偏見消除從自身做起。 觀念轉變固然重要,收入多元化更是緩解現狀的最佳途徑。

大家在職場中慢慢摸索,究竟什麼樣的工作才能稱之為好工作?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人們衡量一份工作的好壞,都與自身的需求息息相關。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求可以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為五層,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到底什麼是好工作?為什麼總找不到好工作

其實,人對工作的需求也可以對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由低到高分為功能性元素、社會認同與自我實現三個層面。

一、功能性元素:沒有面包,談何理想?

馬雲曾說,“員工的離職原因很多,只有兩點最真實: 一是錢沒給到位,二是心委屈了。”

到底什麼是好工作?為什麼總找不到好工作

這裡面的錢沒給到位,表面說的是工作的薪酬福利,實際反映的是職場人對於工作最基本的需求:生理和安全需求。

這通常意味著一個滿足生活所需的物質報酬和安全的工作環境。

沒有這兩樣基本保證,公司談再多理想、畫再多“大餅”也很難有用。

其它的一些功能性元素還包括工作的具體內容、工作時間、假期、組織結構、職業發展路徑等等。

每個人對於功能性元素的看重程度不同,有人願意為了明確的職業發展而犧牲掉部分的個人休息時間。也有人終極目標就是想“錢多事少離家近,睡覺睡到自然醒”。

二、社會認同:認同感是進步的動力

前段時間接觸到一個國內知名視頻公司的HR高管,在談到現在的“90後”職場人時,他說起公司在做一檔針對年輕人的欄目,做欄目的也是一群“90後”。

他形容他們

動力十足,不顧日夜,常常在會議室頭腦風暴,一呆就是十幾個小時。

我問他動力從哪裡來,他笑說道:“‘90後’就像一個個小馬達,與其督促他們做事情,不如多給一些認可和激勵,他們反而能散發出巨大的能量。”

不只是年輕人,每一個普通人,都希望從群體中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

放在職場中考慮,這就是工作的第二個層次——社會認同。

前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說:“人人都喜歡被稱讚,人類本質裡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

到底什麼是好工作?為什麼總找不到好工作

在公司內部,如果老闆尊重我們的人格、能力和工作成果,讓我們感到付出的勞動價值得到了肯定,我們會因此有了繼續努力的動力。

而在公司外部,我們不經意能感受到,當我說起在某家公司工作時, 別人會給我打一個怎樣的標籤?

想起 Uber(優步)和 Airbnb 的員工,人們會認為他們充滿創意和想象力;

想到迪士尼的員工,人們會認為他們熱情貼心、給他人帶來歡樂;

想到麥肯錫的員工,人們會認為他們智商高且處事專業、邏輯性強。

這些標籤,就是來自社會的認可。

三、自我實現:好工作,要為了更有意義的生活。

在研究管理學的初期,美國管理學家弗裡德里克·泰勒曾寫過:工人們最想得到的是高工資,這有助於他們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

然而,很多年後的今天,大多數職場人,尤其是那些觀念開放、想法自由的新生代職場人,他們已經不再將眼光侷限在物質上的滿足了。

面試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強調一點——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人們希望能最大化發揮潛能,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到最好,實現理想和抱負。

到底什麼是好工作?為什麼總找不到好工作

雖然很多工作給人的基本利益滿足了一定的生理需求,卻不一定能為他們帶來歸屬感與成就感。

以上是判斷一份工作的三個考慮因素。事實上,三個層次都能滿足的工作又少之又少,個人得職業階段與能力都不盡相同。

相反,如果你正在為企業尋找人才,在人才爭奪激烈的當下,針對員工的需求,在不同層面塑造企業的僱主品牌同樣重要。

到底什麼是好工作?為什麼總找不到好工作

到底什麼是好工作?為什麼總找不到好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