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成年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

我們都是好孩子

最最天真的孩子

懷念著,傷害我們的…


每個成年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

- 01 -

前不久,一群朋友聊天。

有位女同學說,不知道為什麼,這段時間和老公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糟糕。

她也知道自己有很多過分的地方,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去指責老公。總是忍不住的會去挑他的錯,去說他這裡做的不對,那裡做的不好。

但平時的她,完全不是這個樣子的。

她是那種性格比較溫柔的人,對周圍的人也很寬容大度,在朋友圈中也很有人緣。在婚姻開始的階段,她其實也是非常幸福的,丈夫很愛她,她也是眾人眼中賢妻良母的形象。

每個成年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

這段時間,因為老公升職,開心了一陣子之後,她和老公的關係就開始變得糟糕起來。

她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為老公升職了,而自己的事業好像原地踏步一樣,覺得有些壓力。

但是,老公升職這本來是好事情呀,為什麼自己會變成這樣?

- 02 -

席間,另外一位友人也開玩笑,說她確實有點作。

她也沒有否認自己作,她說這段時間也不知道為什麼,感覺自己就像是個孩子一樣。

如果聽到老公對自己的誇讚,無論是誇她什麼,她都很開心。一旦感覺到老公要忙工作了,她就覺得老公在忽視她,於是,她的心裡又會開始失落和難受。

起初,他也儘量去配合丈夫的事業發展,去安排好家庭生活,也能理解丈夫加班工作等等。但是這段時間,儘管她也知道自己過分了,但她就是控制不住的去指責老公。

最終,也就引發了兩人的吵架升級。

每個成年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

壓力,可能只是一個誘因,也許她的壓力並不是自己的事業沒有進展。

而是因為,她的先生升職了,她可能覺得自己沒有提升,有點擔心追不上先生,這激發了她害怕被拋棄的焦慮感。

因為是朋友關係,我也不能對她做諮詢,我就開玩笑的跟她說:

有可能是六一兒童節快到了,你在父母那裡得到的關注和欣賞不夠,現在希望在老公那裡得到,再重新過一個兒童節。

雖然只是一句玩笑話,但是,這卻擊中了她的內心。

- 03 -

這位朋友,在家裡排行老二,上面有個哥哥,下面還有個妹妹。

因為從小生活在農村重男輕女的環境,所以哥哥是最受父母寵愛和關注的,哥哥的一切需求,都能得到滿足。

雖然哥哥的學習成績不是太好,但是父母還是藉著錢,讓哥哥唸完了高中,讀了個大專出來。畢竟父母還指望著兒子來養老,所以,整個家庭對哥哥是尤其的重視。

而最小的妹妹,因為出生得晚,和她差了6歲,嬌小的妹妹,似乎也能夠獲得爸爸媽媽的照顧。

唯獨排行老二的她,在這個家庭裡面,總有一種被忽略的感覺。

就彷彿爸爸媽媽,總是關注不到她的存在一樣,更不要說,她內心的渴望和需求了。

每個成年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

她曾經試圖在爸爸媽媽那裡,表達自己的一些渴求。但是,在父母眼裡,她的需求好像並不重要,甚至是不合理的。

她的努力,她的成績,在父母眼中,好像也是微不足道的。哥哥讀書不好,一點點小成績就能得到父母的嘉獎,而她成績優秀,卻被視為理所應當。

而且,她還要擔當起,照顧妹妹的責任。

從童年時候開始,她常常就會覺得,很委屈,不公平。但是,比起被忽視來說,這點不公平,這點委屈又算得了什麼呢?

所以,幼小的她已經懂得討好父母,討好周圍的人,以期獲得大人們的關注,獲得那零星的讚許。

- 04 -

她從大學開始就勤工儉學,賣過電話卡,擺過地攤貨。

自己還完了讀書的貸款,一直不停的工作賺錢,她說好像沒有了追求,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只能賺錢,然後補貼家裡,幫助哥哥,供妹妹讀書。

她說,曾經最怕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每次聽到這句話,她就感覺好像自己被排斥在這個家庭之外一樣。

所以,她不能停下來,因為一停下來,就意味著掙不到錢,掙不到錢就意味著沒有用,沒有價值。好像只有自己不斷的賺錢,拼命的賺錢,才是對家裡人有用的。

這樣的成長經歷,不斷的強化了她內在的模式,就彷彿自己是不重要的,自己是不可以享受的,自己是沒有什麼價值的。

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她說,也許,這就是命。

她內心對愛的渴望,就這樣深深的埋在了心底。

但是這樣的渴望並沒有消失,帶著這樣的渴望,她又進入了戀愛關係,進入到婚姻生活。

因為愛情,重新喚醒了,她那埋藏在心底裡多年的深深的渴望。

每個成年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

她開始渴望自己的丈夫,能夠像父母一樣的去愛她,關注她,重視她,肯定她。她的先生,也的確這麼做了。

在逐漸獲得滿足的過程中,她不再那麼小心翼翼,她逐漸不那麼去討好別人,而變成了一個指責丈夫的女人。

指責老公,目的不在於指責。

她其實是在,宣洩自己被父母多年忽視的那種壓抑。

我們總是對可以發火的人發火,那是因為,在我們心裡,仍然存在對愛的渴望。

- 05 -

每個成年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孩子。

有時候,一些很簡單的環境因素,就定格了我們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也決定了我們能從父母那裡獲得情感的多少。

比如,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裡面,因為自己是女孩,而並不是父母所期待的可以傳宗接代的兒子。

比如,在計劃外來到這個世界,因為自己的來到,不是在父母計劃之內。自己的存在就好像是,父母的麻煩一樣。

還有那些,成績不如別人,賺錢不如別人的原因。

我們作為生命本身的價值,就這樣不經意的被否定了。

我們以成人的軀殼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內心,卻是那個滿目瘡痍的孩子。

我想起曾經參加的一個課程,在課上有這樣一個練習:

用“我看到你的____,我覺得____”這樣的句式,來表達你對周圍你遇到的人的欣賞。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對一個女生說,我看著你的眼睛,覺得你….。當時我還沒有說完,那位女孩就搖著頭說:“不好意思,我的眼睛很不好看,是嗎?”

這個女生的眼睛是單眼皮,我並不覺得她的眼睛不好看,我原本想說的話是:“我覺得你的眼睛藏著自信。”

當我說完這句話的時候,我看到這個女生,眼圈紅了,淚水在她眼眶打轉。

過了一會兒,她點了點頭,跟我擁抱了一下,說了一聲謝謝。

她說,一直對自己的外貌很自卑,尤其是當她知道,要做這麼一個練習的時候,她很擔心,她很害怕別人看著她的樣子。

我們所壓抑的部分,很多時候,會逐漸地在親密關係裡面呈現出來,那是一個孩子深深的渴望。

或許,我們可以嘗試著,讓自己,讓那個一直被壓抑的孩子,說說他的渴望;讓我們,聽聽自己內心的渴望,讓我們看見他。

也許,他想要的,就是一份看見和理解。

也許,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想要的。因為,每一個成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孩子。

每個成年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

如果可以,也在這個孩子的節日裡,對你身邊的她或他,說一句:孩子,節日快樂,辛苦你了。

  •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